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30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20
以的意思是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全句意思是不因外物之优和个人之得而喜 ,也不因外物之劣和个人之失而悲。
中心思想:这篇记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扩展资料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白话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岳阳楼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21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其中的“以”的意思是“因为”,整个句子的意思是不因为事物而欢喜,不因为自己而悲伤。
“以”基本释义:
1、用
以,用也。——《说文》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2、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3、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4、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5、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6、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7、因为,由于 ——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8、和,而 ——表示并列关系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9、则,那么 ——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10、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参考资料
百度汉语:http://hanyu.baidu.com/s?wd=%E4%BB%A5&device=pc&from=home#detailm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