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5:3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31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
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微。
这三样东西,无法彻底追究其来源。
这三者混合为一种物质。它的上面没有那么亮白;下面也不显得昏暗。
不清楚且连续不断的样子无法给它命名,最后还原于无形无象。
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头,随着它看不见尾。
掌握自古以来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
能知晓远古的起源,这就叫做“道”法则。
理解:
本章极有可能讲的是光、波、暗物质三者的合成。这可能和老子是国家图书馆馆长有关,老子看到的图书也许都是上古或者前代文明遗存下来的。那些古老的知识经过口口相传,直到老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人真正能讲清楚了,所以那时候的人只能记述大概。
10飞米 原子核的特写。
1飞米 1飞米等于10的负15次方米,这是质子也可能是中子的内部的结构。
0.1飞米 未知的结构,未知的领域。
视之不见,名曰夷:当把各种可见光的波长不断拉伸(红移),直至波长趋近于无穷大,这时候所见到的东西,老子叫它“夷”,现代科学叫做光子。
听之不闻,名曰希:当把各种可听见声音的波长不断压缩,直至波长无限趋近于零,这时候能探测到的东西,老子叫它“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当把一个只有质量的物体,无限分解,直至分解成只剩下质量的最小的东西,这个东西,老子叫它“微”,现代科学也许是暗物质。(也许暗物质像沙漠一样,侵袭消磨着整个宇宙,使宇宙缓慢消无,最终整个宇宙形成浓汤一样的高密度集团,重新重组,宇宙重新建立)
光、波、暗物质。这三者是组成世界最基本的东西。无法推究来源。三者混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不白不暗、无形无象、连续不断、稍纵即逝的一种东西。这就叫做“惚恍”。
迎着这种惚恍看不到头、看不见尾。
掌握掌握自古以来的道,来驾驭现今的事物。能知晓远古世界的起源,就能掌握“道”的法则。
注意:
同第四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第四十二章一样,都是讲上古记载的学术。
注释:
名,定义、名称、命名。希,罕也《尔雅》。搏,索持也《说文》。微,小也《广雅》。
不可,不可能。诘字本义:询问,追问。故,使为之也《说文》、缘故。
混,混同。皦,玉石之白也《说文》。昧字本义:天未大明。
绳字本义:可以无*低成本接续延长的纤维索带。复,往来、还原。
象,形象、好像。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
迎,向着、对着。随,依顺、跟随。
执,拘捕、掌控、拿。御字本义:驾驶马车。
知,知识、知晓。始,开始、起源。纪,纲要、法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31
《道德经》第十四章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32
本章阐述老子哲学的本体论。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见,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总括起来说,就是在人的感官之外,尚未有不可感知的“夷”、“希”、“微”,不可感知,当然也无法讨论,苏辙因此感叹说,“此三者,虽智者莫能诘也”。但三者究竟是哪三者,看法又不尽相同。苏辙以为三者是主观的“所以视”、“所以闻”、“所以触”,河上公则以为是客观的“夷”、“希”、“微”。从上下文义来看,河上公的解释是正确的。“混而为一”即归纳起来的意思。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6 23:32
老子所说是心识,道不见但又好像看的见,听不见有好像听得见,抱不着却已经满怀。这三种象不能分开说,所以混起来说。它的上面并不能说是明澈,它的下面也不能说混沌,混混清清不知道是什么,没有任何物质。所以说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称之为恍恍惚惚。往前看不见其开始,往后看不知道其结束;按照自古传来的道,来对待今天。以此知道古代的开始,这就是道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