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5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34
首先纯以工作量计,一套包含简体和繁体的中文字体大概有两万个字符,也就是说你得结结实实地设计两万个左右的汉字:写出来,扫描进电脑,然後用软件反覆调节形态。整个过程非常清苦繁琐。设计一套中文字体的时间在两到四年不等。英文字母的数量则少得多。(这当然不意味著英文字体的设计就简单很多,但单纯看工作量还是有区别的。)
其次,设计中文字体回报率低。盗版和山寨意识在中国深入人心,众多国人不以为耻,反有「好东西就应该免费」这类奇谭怪论。这导致字体设计师的辛苦劳作无法获得相应回报,久而久之,鲜有人愿意沾此苦差。
从教育角度说,中文字体设计和排版还不成系统:没有足够好的、通用的标准,也缺乏对相关知识的梳理。一个有志於中文字体设计的人,在搜寻资料时常会有不得其门而入的挫败感。
还有一些文化上的原因:中国很多设计师不看(字)书。不爱阅读的人,不可能成为好的字体设计师。他们最多只能根据自己的视觉审美偏好来挑选字体,殊不知最好的字体设计和排版是把自己消灭,让读者专注於内容。往更深层看,还有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的问题——对汉字没有感觉和感情,对字体自然也不会有敏感度。
以上情况正在改变,但总体来讲,对,设计中文字体比设计英文字体难。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34
一般说来,大家光看工作量,就会认为中文字体设计比较难,实际上,这个事情要放在中国设计师这里,最难的反而是英文字体设计。因为设计字体除了要有专业知识之外,要有一个“字感”的东西,99%的中国设计师对于英文字体其实完全找不到point,比如连字方式、书法原型、counter、X-高度、重力感、衬线感还有上面老康那个答案里提到的hinting等等,显然,我个人不认为今天的中国设计师可以自然而然地了解并自由地将这些东西融入自己的设计思考里。
另外一个重要的东西是“史感”,也许对于一般设计师来说,“衬线”与“非衬线”好像不是什么深奥的概念,但不见得有几个人可以讨论roman与Egyptian的“衬线”有何不同与来源,缺乏这些感觉,有如设计中文字体时,你和我说分不清颜楷与柳楷,那就没有设计下去的基础了。
当然,画虎照猫也可以做个样子出来,这就不是我谈的方面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34
中文的难处:
中文字体设计师要在大小统一(monospaced) 的空间分割成正空间和负空间分割。由於是表意文字,因此一个字一意思,一套终极完整中文字库需要二万至三万多字。
中文字体,若以内文字起计,如宋体、黑体等(LOGO不在此谈,因为没有准则可言),最大的难度就是要将二万至三万多字统一风格、大小高度比例,其注入的时间和耐力可想而知。
英文的难处:
拉丁字母为表声字,字数虽少,但致命点在於,英文并不如中文一字母一字,而是多字母才组成一字。而且每个字母大小不同(variable width),因此要先将字母大小比例均一(这是新一代的做法,还未计古典类,如Garamond, Bembo一类字母间比例大不同的字款),在基本测试成功後(如Hamburgefonstiv, a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lazy dog, etc.)再做kerning pair. 若果字母比例好的话後期工作就没有那麼辛苦。
基於中国与西方的文字文化不同,公平点说是各有各难度。由设计师朋友Petr Bilak口中得知於拉丁入门门槛较易,因此竞争十分剧烈,当然竞争是很正面的,就是斗质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