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7:5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12
孔子自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是孔子根据其一生的历程所总结出来的大智慧,至今仍是指引我们人生的典范。
见贤思齐,从圣人的一生我们不妨可以仿效一下,可以寻得如何求道对于自己才是适合的。
孔子自幼与众不同,看到人家祭祀,就跟着效仿,磕头礼拜。十五岁时,有志于求学。二十岁以后逐渐知名,之后当过委吏,主管仓库出纳会计,也担任过乘田。他自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二十七岁时,孔子向郯子学古官制,又问礼于老子,凡人有一技之长,都设法从而师之,由此获得了“博学而无所成名”的美誉。
三十岁时,孔子在社会上已经很有地位,声望很高,他自述“三十而立”,在这个时段他确立了为人处世的一些原则,并作为今后奋斗的根据。
经过十年的历练,孔子四十而不惑,坚信自己在三十岁时确立的原则,决定毕生不改初衷。
四十岁以后,孔子由修养进入修行,专心修订《诗》、《书》、《礼》、《乐》,开始收门徒,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多在这个时期育成。他的道德学问开始名传天下,奠定了他万世师表的基础。
孔子到了五十岁便悟出了“无可无不可”的道理,开始了他从政生涯。
五十一岁时接受鲁定公的任命,出任中都宰,只一年的时间,便把当地建成了模范地区,第二年晋升为司空,又调任大司冦,三个月下来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齐国深恐鲁囯强大,采用美人计使季桓子和鲁定公迷恋女色,孔子看到鲁囯朝政败坏,毅然离去,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日子。期间,卫国曾礼遇孔子,由于卫灵公的礼貌不周,以及后来的宗室之乱,孔子决心离去。
孔子自述六十而耳顺,意即他无论听到什么样的话,都能以敬天、事天、顺天的心态加以领悟。
六十岁时,孔子由陈国到宋国,和弟子们在树下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想谋害孔子,派人砍倒那棵树,弟子们催促孔子赶紧离开,孔子冷静地说:“上天既然赋予我这样的品德,桓魋又能把我怎么样呢?”这充分显示出他对自己的信心。
六十一岁时,楚国大臣问政于孔子,孔子说:“近者说,远者来。”叶公向子路打听孔子为人的原则,子路不知如何作答,孔子听到后说:“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至将至云尔。’”
六十三岁时,吴王夫差出兵伐陈,楚昭王听说孔子要来,派人前往迎接,陈、蔡两国怕楚国重用孔子,派兵将孔子包围。孔子与弟子粮食短缺,而孔子照常弹琴吟诗。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六十八岁时叶落归根,终于返回了故里鲁囯,期间虽有鲁哀公和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但始终没能得到重用,从此未再出仕为官。
孔子自述七十而从心欲,不逾矩。正是由于他具有这种心态,才能静下心来作《春秋》。
以上事实表明,孔子和常人一样,凭借的是自己的努力和修养,并没有神力的辅佐。孔圣人做到了,我们为何做不到呢?
孔子的一生由修养进入到修行,再进入到修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升华的过程,这样的求道过程不是每一个人能够做到的,然而我们可以跟随圣人的脚步前行,即使这辈子完成不了,也要坚信下辈子一定能完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13
得到一些的启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要就是重视自己的品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13
得首先要有个好爹!那时分贵族、国民、野民,没有贵族身份想读书那不是一般的难,想当官(如卿、大夫)对那些国、野民来说应该是难上加难(毕竟国、野民在当时连姓名都难有,有名有姓的绝大多数都是贵族或贵族后裔)。再比如“孟母三迁”,没有贵族身份,既不能随便迁也迁不起。所以在古代,没有好爹给你一个好起点,读书是很难的(对比朱元璋,乞丐出身,从军之后才有了学习的机会,然后文化成就最后也就顶个秀才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14
孔子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孔子说吾是有我而志于学三十而立,40而不惑,50而知,天命这些可以告诉我,每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4 09:15
我们要多向他学习,尤其是他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