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佛教存在错误的学佛观念,认为佛门是空,悟空即成佛,你认为领悟空性就能达到佛的境界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2:46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3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菠萝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具体而言: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故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善的基础。
佛学常见词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3
不知道你的“即色即空,非色非空才是佛”是从哪里看来的.
玄奘译本
心经的原文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心经: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看来看去都找不到你上面那句话,
只有深入经藏才知道,不要凭自己一知半解就妄言怎么样可以成佛。建议守五戒修十善、注意辨别读的经书是不是伪经(汇集本不是佛经)
=======================================================================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十善业道经》
========================================================================
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上卷一 致德森法师书三》
-----------------------------------------------------------------------------------------------
-
常州庄蕴宽到普陀法雨寺,作一首诗,印光往彼房,与光,光视之,笑笑,放在他桌子上,不拿去。何以故,以帽子太高,万不敢戴故。然世之好名者,尚求人为己做高帽子,光与彼心不相同,彼以为荣,光以为辱。祈以此语备告同门,至嘱至嘱。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下卷三复袁德常居士书三》
-------------------------------------------------------------------------------------------------
-
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
学佛之人,古今亦有。初则知见甚高,极力自利利他。后则知见僻谬,且引一班人学己邪知谬见,为可悲可痛。究其受病之源,皆因好戴高帽子。致无知识之人,各以高帽子为彼戴。戴之已久,正知正见已失,完全成邪知邪见。纵欲救援,反成按剑,只好任他去。凡好心学佛者,皆当令其立志自省,庶不至成此结果也。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致杨慧通居士书》
----------------------------------------------------------------------------------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方名为佛。乃烦惑净尽,福慧具足,五蕴皆空,三德彻证,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之嘉号,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通名。其释迦牟尼,乃娑婆教主之别号也。梵语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能仁,谓广度众生。寂默,谓彻证自性。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四十二章经》
-----------------------------------------------------------------------------------------------------------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四十二章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4
空只不过是一种修行中和得到后或是明白后的一种见识。不是非得知道什么还有特殊的话就是佛了。佛是大世因缘*体悟的。不是瞎想出来的。很多人以为好心了。做好事了。懂得多了就是佛。严重的错误。佛能用天眼佛眼观出众生因缘。*的法和神通可以上天入地证涅槃。你想想普通只是做了好心好事的人能吗。恐怕自己得病都不知道是那层缘分来的。所以只是空想而已。成佛的意思估计是必须要修行过才可以。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是佛陀刚刚得道后。遇见陈桥如等五人。给他们讲了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法。他们就得道了。后来我问师傅有关于这两个的书。*一开始说有。但后半句居然说。你连六度都还没做好呢。还看哪两个。还有一个经过住在寺院里*了那点东西以外。还有自己经历的。看的故事和电影。尤其是*讲过的哪些。感觉是要*才可以啊。不修行。不把基础打好看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4
佛陀在证悟空性的同时也具足了大悲心。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二者有差别,但这只是凡夫的见解,并不正确。达到佛陀的境界,存在趋入方式的不同,有的更偏重空性方面,有的更偏重大悲方面,但是最终二者会达到一致。
您对“空”的理解从字面上讲就不对,可以说是随顺了广大对佛教不了解的人的思想,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善事都不做。空本身就包括您所说的那些内涵。
空不是佛教的错误思想。用处需谨慎。这只是不了解的人对佛教的误解。事实上,这种误解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稍微想一下就能知道,倘若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佛陀怎么可能说法?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佛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5
佛之所以说是空,那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落在意识里(也就是思想里)。而是用自身无为本性去感受,并且去唔,那是没有代价所获得的快乐。
而如果学佛,用思想去辨别,就会出现无数种说法,那是“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也就是说探讨的东西不是真的,是会变的,随着时间时代改变,所以获得的快乐是用痛苦作为代价的。
而唔和觉,还有空和净是不生不灭的存在,而这一切不便的源头就是自性,毫无痛苦的快乐与智慧。
吧我说的忘记了,自己去唔,理解了就有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追问呵呵,佛说空是劝导众生不要执迷与色。空的本意就是色。如你所说无为是自身本性的话,唔,念佛因为有为对你而言应该是痛苦的事。请你思考一下,你用这种有为的代价你学佛你快乐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4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菠萝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具体而言: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故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善的基础。
佛学常见词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4
不知道你的“即色即空,非色非空才是佛”是从哪里看来的.
玄奘译本
心经的原文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心经: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看来看去都找不到你上面那句话,
只有深入经藏才知道,不要凭自己一知半解就妄言怎么样可以成佛。建议守五戒修十善、注意辨别读的经书是不是伪经(汇集本不是佛经)
=======================================================================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十善业道经》
========================================================================
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上卷一 致德森法师书三》
-----------------------------------------------------------------------------------------------
-
常州庄蕴宽到普陀法雨寺,作一首诗,印光往彼房,与光,光视之,笑笑,放在他桌子上,不拿去。何以故,以帽子太高,万不敢戴故。然世之好名者,尚求人为己做高帽子,光与彼心不相同,彼以为荣,光以为辱。祈以此语备告同门,至嘱至嘱。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下卷三复袁德常居士书三》
-------------------------------------------------------------------------------------------------
-
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
学佛之人,古今亦有。初则知见甚高,极力自利利他。后则知见僻谬,且引一班人学己邪知谬见,为可悲可痛。究其受病之源,皆因好戴高帽子。致无知识之人,各以高帽子为彼戴。戴之已久,正知正见已失,完全成邪知邪见。纵欲救援,反成按剑,只好任他去。凡好心学佛者,皆当令其立志自省,庶不至成此结果也。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致杨慧通居士书》
----------------------------------------------------------------------------------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方名为佛。乃烦惑净尽,福慧具足,五蕴皆空,三德彻证,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之嘉号,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通名。其释迦牟尼,乃娑婆教主之别号也。梵语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能仁,谓广度众生。寂默,谓彻证自性。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四十二章经》
-----------------------------------------------------------------------------------------------------------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四十二章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4
空只不过是一种修行中和得到后或是明白后的一种见识。不是非得知道什么还有特殊的话就是佛了。佛是大世因缘*体悟的。不是瞎想出来的。很多人以为好心了。做好事了。懂得多了就是佛。严重的错误。佛能用天眼佛眼观出众生因缘。*的法和神通可以上天入地证涅槃。你想想普通只是做了好心好事的人能吗。恐怕自己得病都不知道是那层缘分来的。所以只是空想而已。成佛的意思估计是必须要修行过才可以。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是佛陀刚刚得道后。遇见陈桥如等五人。给他们讲了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法。他们就得道了。后来我问师傅有关于这两个的书。*一开始说有。但后半句居然说。你连六度都还没做好呢。还看哪两个。还有一个经过住在寺院里*了那点东西以外。还有自己经历的。看的故事和电影。尤其是*讲过的哪些。感觉是要*才可以啊。不修行。不把基础打好看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5
佛陀在证悟空性的同时也具足了大悲心。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二者有差别,但这只是凡夫的见解,并不正确。达到佛陀的境界,存在趋入方式的不同,有的更偏重空性方面,有的更偏重大悲方面,但是最终二者会达到一致。
您对“空”的理解从字面上讲就不对,可以说是随顺了广大对佛教不了解的人的思想,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善事都不做。空本身就包括您所说的那些内涵。
空不是佛教的错误思想。用处需谨慎。这只是不了解的人对佛教的误解。事实上,这种误解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稍微想一下就能知道,倘若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佛陀怎么可能说法?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佛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3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典籍《般若菠萝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简单的说,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因果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任何事物都是从无到有。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佛经名言,包含着很深的哲学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们喜欢以此开玩笑,认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虚无或乌有。说和尚看破红尘,把女人看做是虚无或乌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实色并非女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要认识此言的真正含义,还得从佛教的基本教义说起。
佛教的教义主要是所谓的"四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阐明人生的本质及形成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
具体而言:1.苦谛是人生在世看着是苦,人生有“生、老、病、死”等多种苦,以及无数的烦恼。2.集谛是对造成痛苦和烦恼的原因的分析,认为宇宙万物及现象不能独立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集合而成。既然如此,所有实体便没有单独的“自性”,不但具有”自性“而且具“共性”,佛家称为“诸法无我”,并且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无常的,称为“诸行无常”,这便是空的主要内容。3.灭谛是佛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涅盘,达到熄灭人生苦难烦恼,超越生死轮回。4.道谛便是通往涅盘之路。方法归纳为“戒、定、慧”。
比如说,一篇文章要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需要人的思想,纸笔,及传媒工具,不能单独成立,说白了,文章这种表象就是“色”,而产生这种“色”的因缘,诸如人的思想、纸等便是“空”,人如果不想写文章,或没有纸笔等这种空,便不会产生文章这种“色”而我们的每个人的个体也信赖于父母的因素,以及所看所想所食的种种关系而成立的,故色非女色男色,空也非虚无乌有。色即是空,让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而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人心中的虚妄产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缘由关系及多种因素合成的最好说明。只有认识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因果报应,善恶循环,才能让人行善并以自身个体的德性度人,并真正关心世间万物,以善的基础。
佛学常见词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4
不知道你的“即色即空,非色非空才是佛”是从哪里看来的.
玄奘译本
心经的原文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后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心经: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以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看来看去都找不到你上面那句话,
只有深入经藏才知道,不要凭自己一知半解就妄言怎么样可以成佛。建议守五戒修十善、注意辨别读的经书是不是伪经(汇集本不是佛经)
=======================================================================
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说此经已,娑竭罗龙王,及诸大众,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奉行。《十善业道经》
========================================================================
光无实德,若颂扬光,即是敛大粪向光头上堆。祈与一切有缘者说之。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上卷一 致德森法师书三》
-----------------------------------------------------------------------------------------------
-
常州庄蕴宽到普陀法雨寺,作一首诗,印光往彼房,与光,光视之,笑笑,放在他桌子上,不拿去。何以故,以帽子太高,万不敢戴故。然世之好名者,尚求人为己做高帽子,光与彼心不相同,彼以为荣,光以为辱。祈以此语备告同门,至嘱至嘱。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三编下卷三复袁德常居士书三》
-------------------------------------------------------------------------------------------------
-
等觉菩萨,二六时中,礼十方佛,忏除宿业。况在凡地,常当惭愧,何敢自恃。若自恃者,纵有修持,皆属魔业。如是之人,切勿亲近,免致日久,与之俱化。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净土指要》
--------------------------------------------------------------------------------------------------
学佛之人,古今亦有。初则知见甚高,极力自利利他。后则知见僻谬,且引一班人学己邪知谬见,为可悲可痛。究其受病之源,皆因好戴高帽子。致无知识之人,各以高帽子为彼戴。戴之已久,正知正见已失,完全成邪知邪见。纵欲救援,反成按剑,只好任他去。凡好心学佛者,皆当令其立志自省,庶不至成此结果也。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致杨慧通居士书》
----------------------------------------------------------------------------------
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方名为佛。乃烦惑净尽,福慧具足,五蕴皆空,三德彻证,圣中之圣,天中之天之嘉号,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通名。其释迦牟尼,乃娑婆教主之别号也。梵语释迦牟尼,此翻能仁寂默。能仁,谓广度众生。寂默,谓彻证自性。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福州佛学图书馆缘起》
=========================================================================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四十二章经》
-----------------------------------------------------------------------------------------------------------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四十二章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4
空只不过是一种修行中和得到后或是明白后的一种见识。不是非得知道什么还有特殊的话就是佛了。佛是大世因缘*体悟的。不是瞎想出来的。很多人以为好心了。做好事了。懂得多了就是佛。严重的错误。佛能用天眼佛眼观出众生因缘。*的法和神通可以上天入地证涅槃。你想想普通只是做了好心好事的人能吗。恐怕自己得病都不知道是那层缘分来的。所以只是空想而已。成佛的意思估计是必须要修行过才可以。我曾经看到一个故事。是佛陀刚刚得道后。遇见陈桥如等五人。给他们讲了四圣谛和十二因缘法。他们就得道了。后来我问师傅有关于这两个的书。*一开始说有。但后半句居然说。你连六度都还没做好呢。还看哪两个。还有一个经过住在寺院里*了那点东西以外。还有自己经历的。看的故事和电影。尤其是*讲过的哪些。感觉是要*才可以啊。不修行。不把基础打好看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5
佛陀在证悟空性的同时也具足了大悲心。二者不是互相排斥的。从凡夫的角度来看,二者有差别,但这只是凡夫的见解,并不正确。达到佛陀的境界,存在趋入方式的不同,有的更偏重空性方面,有的更偏重大悲方面,但是最终二者会达到一致。
您对“空”的理解从字面上讲就不对,可以说是随顺了广大对佛教不了解的人的思想,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善事都不做。空本身就包括您所说的那些内涵。
空不是佛教的错误思想。用处需谨慎。这只是不了解的人对佛教的误解。事实上,这种误解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稍微想一下就能知道,倘若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佛陀怎么可能说法?我们怎么可能知道佛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6
佛之所以说是空,那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落在意识里(也就是思想里)。而是用自身无为本性去感受,并且去唔,那是没有代价所获得的快乐。
而如果学佛,用思想去辨别,就会出现无数种说法,那是“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也就是说探讨的东西不是真的,是会变的,随着时间时代改变,所以获得的快乐是用痛苦作为代价的。
而唔和觉,还有空和净是不生不灭的存在,而这一切不便的源头就是自性,毫无痛苦的快乐与智慧。
吧我说的忘记了,自己去唔,理解了就有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追问呵呵,佛说空是劝导众生不要执迷与色。空的本意就是色。如你所说无为是自身本性的话,唔,念佛因为有为对你而言应该是痛苦的事。请你思考一下,你用这种有为的代价你学佛你快乐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0:06
佛之所以说是空,那是想告诉大家,不要落在意识里(也就是思想里)。而是用自身无为本性去感受,并且去唔,那是没有代价所获得的快乐。
而如果学佛,用思想去辨别,就会出现无数种说法,那是“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也就是说探讨的东西不是真的,是会变的,随着时间时代改变,所以获得的快乐是用痛苦作为代价的。
而唔和觉,还有空和净是不生不灭的存在,而这一切不便的源头就是自性,毫无痛苦的快乐与智慧。
吧我说的忘记了,自己去唔,理解了就有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追问呵呵,佛说空是劝导众生不要执迷与色。空的本意就是色。如你所说无为是自身本性的话,唔,念佛因为有为对你而言应该是痛苦的事。请你思考一下,你用这种有为的代价你学佛你快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