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5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02:1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0:36
要做好一件事,就必须要有团队意识,因此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十分重要。如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呢?下面花镇情感小编为大家支招。

一、什么是团队意识?
团队意识指整体配合意识,分为团队目标、团队角色、团队关系及团队运作过程四个方面。团队意识具体表现如下:
1、互信。团队成员要互信,互信的前提之一是成员不仅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还要知道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工作职责,这就要求企业公示岗位职责说明书,让成员知道团队中每个员工的分工。
2、双赢的智慧,合作才能成功。合作寻求的是双赢。现在有些人不愿意合作,因为他们害怕分享成果时会吃亏。其实即使合作吃亏,效果也比不合作要好。
3、尊重个性,扬长补短。现代社会要善于整合资源。对于基层管理者来说,第一资源是员工。他们尊重每个员工的个性发展,并善于利用每个员工的这些个性发展的长处,弥补别的员工的短处。
4、建立团队规范。团队规范包括团队制度、作业方法等,管理者要用制度约束员工、解决团队中的问题。建立一套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就会变得比较轻松。
5、大局为重,团队目标之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在自己的位置上为集体效力,干好自己的工作是为集体效力的方式;团队利益永远至上;必要时甘当配角,当配角也要当出水平;为了集体利益,必要时可以牺牲自我利益。

二、如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1、正确看待团队协作精神。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每个成员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团队的整体威力,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协同效果。
2、与其他成员友好合作。不要表现的比别人聪明,从别人的立场看问题,请求你的对手帮忙,以互助促进团队合作,这就是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就要学会主动和他人合作。倾听他人意见,不要太张狂,保持乐观心态,培养创造能力。

4、有效与他人合作。保证自己个性的良好平衡,避免走极端;在执行集体工作中争取主动;在与自己共事的团队成员中,寻找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品质;对别人标识寄予最大的期望;保持足够的谦逊,在别人的行为理应受到尊重时,向别人诚挚地致以敬意。
5、通过合作培养领导才能,这也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要点。一个人若能引导他人进行合作,以及从事有效的团队工作,或鼓舞其他人,使他们变得更为活跃,那无疑他是具有做领导的潜质的。
团队意识不是依赖他人,而是主动协作,降低内耗,始终将团队利益视为高于一切。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团队成员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属感,真正实现1+1大于2。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0:37
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团结协作精神主要包括凝聚力、合作意识和高昂的士气等核心内容。当前,大学生在师生交往、参与班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团结协作精神的缺失。本文在分析当前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现象的基础上,对该现象的成因作了剖析。总体来说造成大学生缺乏团结协作精神的主要原因有: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大学生对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认识上的偏差、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社会不良影响的冲击。基于上原因,笔者认为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培育必须在人文精神的引领下,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和班级建设、发展学生社团等途径具体实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加快发展,当代社会对人际交往与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企事业单位都期望大学毕业生具有团队精神。微软公司前副总裁李开复博士所提出的招聘人才的三大素质其中就包括团队精神。然而,我们常常在用人单位得到这样的信息:不少的毕业生专业上是合格的,在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上,却往往表现得不尽如人意。这一问题的出现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是我们的职责和神圣使命。为此,我们的教育就要进行改革和重新设计。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4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就是指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一、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的基本内涵
团结协作精神,在许多论著中又被称为“团队精神”或“团队意识”。所谓团队精神,是指组织成员对组织感到满意与认同,自觉地以组织的利益和目标为重,在各自的工作中尽职尽责,自愿并主动与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的意愿和作风。而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而言,其所需要具备的团队精神或言大学生团队精神应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是团队的凝聚力。团队精神表现为团队强烈的归属感和一体性,每个成员都能强烈感受到自己是团队当中的一分子,自觉地把个人工作和团队目标联系在一起。其次是团队的合作意识。团队成员间相互帮助、互相关怀,大家彼此共同提高,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每个成员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协调一致,才能发挥团队的整体威力,产生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再次是团队的高昂士气。它体现了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态度,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事务的尽心尽力及全方位的投入。
二 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主要表现
当前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如何呢?2004年**、*16号文件精神对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在充分肯定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也指出了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八个方面的不足,其中就有大学生的团结协作较差这一条,也就是说不少大学生的团队精神较差。笔者多年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并不断观察和总结,归纳出当前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缺失的表现如下:
(一)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作为集体成员之一的大学生表现出合作、团结不够,纪律观念不强,个人主义至上,看问题和处理事情,只从自我出发,不从大局出发,对自己有利的就做,对自己无利的就不做,利大就做,利小就不做,不能从大局出发,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造成了不少班级和宿舍的凝聚力不强。
(二)不少同学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上过于淡漠
有的同学把市场经济的金钱原则与竞争原则泛化拓展领域,在人际交往与合作中,也以此为原则,不注意师生、同学之间感情的培养,轻义重利,以经济状况的*为标准,近则相交,远则相离,与己有利则亲近,无利则过于疏远,缺少互帮互助的热情,交往关系上过于淡漠。
(三)不少同学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意识不够
高校校园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适应不同群体的学生参加并在其中得到锻炼,但是,从现在的团、学干部的体会来看,很多团、学干部普遍感到学生活动远不如以前好组织,这其中除了社会的和工作方法的原因之外,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同学对国内外时事和校内外大事的关注不够,校院(系)演讲比赛等活动组织的难度增大,社团活动的发生、发展的不稳定性增强等等,程度不同的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的活动参与意识不够的问题。
(四)大学生普遍存在重个人发展而轻社会合作
大学生在成长、发展历程中,比较注意自己的个性张扬,从依赖性逐步转向独立性和自主性,喜欢我行我素,习惯于自己奋斗,不大会主动与他人合作。欠缺与社会、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对自己应付的社会责任缺乏负责的态度。
三、影响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缺失的因素分析
对于影响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缺失的因素分析,应建立在对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养成的途径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来完成。实战型培训专家余世维先生在对企业人才培训的过程中总结出:团队精神在各种生活过程中的教育与规范,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家庭教育,是个伦理问题;第二,学校教育,是个纪律问题;第三,企业培训,是个规章问题;第四,社会熏陶,最终变成一个秩序问题。大学生尚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之中,其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重智育轻德育的结果
不少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评价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较满意,而认为部分大学生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较差,不能很好地给自己定位。用人单位建议大学毕业生应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普遍对大学毕业生的业务能力表示满意,但也普遍认为大学毕业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认为对于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学校教育做得比较少,学校教育长期重智育轻德育,因此大学毕业生相互之间的合作精神比较欠缺。
(二)大学生自身对竞争与合作关系认识的偏差
人类在生活实践中总是相互作用的,不同主体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展开的竞争以及为实现共同利益或各自利益而进行的合作,是相互作用的两种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竞争与合作成为现代人际关系中一个最常见的现象。学习上、生活上充满了竞争,在能力培养和就业的选择上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大学生在对待竞争与合作的问题上,往往过多的强调和倚重竞争,轻视了合作中的竞争,忽视了合作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竞争中的双赢。 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意识的膨胀。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关于独生子女现象,早在十几年前就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用所谓的“四二一综合症”,所谓的“小皇帝”之类的话语,来形容独生子女现象,表达人们对计划生育制度下的独生子女现象的某种忧虑。我们说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对于作为独生子女的这部分大学生尤为有意义。这是因为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较多的关爱,因而具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也就是说,由于独生子女基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往往使得其自我中心意识更易以膨胀,因而更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的习惯。
(四)社会不良现象的冲击
我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两种经济*的更迭时期,人们之间的各种利害关系、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大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心理准备不充分,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往往使他们失落、焦虑。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社会问题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现象使他们对人际关系心存芥蒂。如果大学生将同伴单纯视为潜在的或者现实的竞争对手,就必然会阻碍与别人正常的交往。
四、 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培育的具体途径
集体主义是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素质的价值底蕴。通过团结协作精神的教育,可以产生出关心集体利益的效果,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殊途同归的实现集体主义教育的效果。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大学教育应倡导宽容的人文精神。团队精神素质只有在宽容的人文精神的土壤中才能得以发展。随着经济、科技、信息网络的全球化、一体化,来自不同的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的差异和冲突必然进一步加剧。要缓解这些冲突和对峙,取得“双赢”,就必须学会对话,学会在两极中寻找平衡和张力,学会在共同的价值底线上的相互宽容。
(一)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改革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内容全面、系统,理论性强,其内容的设定,是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来确定的,因此,在课改的进程中,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教育理念的转变,课改内容及时反映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增添新的章节,如可把现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章节加以扩展成为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精神的培育”,以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课堂教育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另外,还可以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如知名教授、航天员、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运动员等等,以他们成功的事例以及真人真事启迪大学生的思维,为大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大学生培育团队精神的自觉性。
(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做起
大学校园中,一项集体活动从发起到结束的过程,往往是亲密人际关系的形成过程,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应经常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相互关心,在交往*同体验合作的快乐。团队精神归根结底就是互助精神,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互助活动才能使学生深刻领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集体主义内涵,从而自觉摒弃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个人主义作风。
(三)用合作的目标引领学生参与班级建设
马卡连科说:“集体是个人最好的老师”,因为集体为每个成员提供了成长的环境,为每个个体的成长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努力的目标,引领个体在集体目标和共同价值观之下发奋成才,换言之,作为在校期间最为基本的班集体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单位,是大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班级共同目标的实现,班级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彼此认同,产生一体感和归属感,集体意识增强,同时,也易促进班级全体成员迸发行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为集体目标共同努力,从而产生团队精神。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要深入分析班级的问题和学生的需要、愿望及能力,与班干部一道发动全体同学进行讨论,提出符合实际和鼓舞人心的班集体奋斗目标,围绕奋斗目标安排好各项工作,经常督促检查目标的落实情况,强化目标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四)有目的、有计划的发展大学生团队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大学生社团还处于初级阶段,大学生团队的出现有很强的自发性。因此,高校可以有计划的发展一些大学生团队,通过规划来体现教育的目的与计划性,如可以当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文化素质学分制”的试行,设定、扶持、发展一批大学生社团,以大学生社团组织的蓬勃发展及其活动的有效开展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总之,无论是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还是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以及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都应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发展协作能力为导向。使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体验、领会、理解相互尊重、爱护、支持、学会宽容、学会妥协、学会“双赢”等团队精神的素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