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4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05:32
提起“举头三尺有神明”一语,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这一句话便是关乎道德准则的俗语。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神明距离我们很近,但更深层的内涵就是说,切勿做坏事,毕竟就算没其他人看到,神明却都是一览无余的。因此,一些人在萌生罪恶念头的时候,若是想起这句话,恐怕也就不敢再做了。所以,这一句俗语被各地民众口耳相传,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
东汉名臣杨震拒收十金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杨震曾任荆州刺史,后来被调任为东莱太守,在上任途中,曾被杨震举为茂才的冒邑县令王密悄悄拜访他,还带上十根金条作为礼物。杨震对这份礼物坚决不收,还反问他:“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生气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听到这番话,惭愧告辞。不得不说,杨震严于律己、绝不突破底线的精神,很符合“举头三尺有神明”对人的道德要求。
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并非完整语句,后面还有半句,而且这下半句才是这句俗语中的精华。当然,这也和中国人的说话风格有关,比较委婉含蓄,所以说话只说一半。这下半句就是“不畏人知畏己知”。可能有人会理解为,在面对利益*的时候,人们可能不用担心外人知道,但是这个时候要是想起“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话,人们就会担心祖先知道这件事。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放弃继续作恶。
然而“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含义并非如此。大家都知道,在古人的意识里,一个人越尊贵,就越需要守礼,人们就会对这个人的要求也就会越高。一个毫无底线的人,显然是不能用“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话去道德规范他,只能用强制的法律。可是对于一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更多地是用道德准绳去加以约束,而他本人也会约束自己。当他想做坏事的时候,虽然不怕别人知道,但是他自己是有良心的,他迈不过自己心里的那道坎,所以他不怕别人知道,反倒害怕自己知道。
司马迁曾在《管晏列传》写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知道礼仪的人才会被礼仪左右,一个拥有道德的人才会被道德约束。孔子也曾说“君子,慎独”意思就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要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因此,道德高尚的君子,在面对*的时候,不仅会想到自己头顶三尺的祖先和神灵,同时更会扪心自问,自己该这样做吗?或许,他不会畏惧祖先,不会在乎神灵,但是自己的良心却不得不在意,所以才会有“不畏人知畏己知”的说法。
同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 这句话是叫我们时时刻刻检讨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要止恶行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06:50
下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因为上半句的说的概率多,所以大多数的人就知道上半句,而且早期这两句话不是出现在一块的,自然知道的更少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08:25
下半句是:不畏人知畏己知。这句话主要是为了强调人内心深处的愧疚与难安之情,但是这句话并不为多数人知道,其实在于流传的问题,在古代的社会上,多数的普罗大众没怎么读过书,他们可能存在于心中的道德观可能并不多,但是缺信仰有神明的存在,所以有第一句话,就已经足够用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17 10:16
下半句是:劝君莫做亏心事,因为到了后来人们发现,做不做亏心事靠劝告是无效的,必须要法律来约束一个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