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一语文,数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07:4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53
文言文的后置定语简介: 在现在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结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方法:
一、格式:中心词 + 定语 + 者
(1)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3)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4)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5) 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二、格式:中心词 + 之 + 定语 + 者
(1)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2)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3)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轻人。
(4)石之铿然有声音。(《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三、格式:中心句 + 之 + 定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2)据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译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宇),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
四、格式:中心语 + 而 + 定语 + 者
(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
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五、数词作定语放中心词后。
格式:中心语 + 数量定语
(1)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2)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取自:《教材全解》必修三
定义
后置定语
它在句中可以充当定语,对名词起修饰、描绘作用,还可以充当表语、宾语补足语等。形容词作定语修饰名词时,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称作前置定语。但有时也可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称作后置定语。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亚父面向南坐。”
编辑本段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卿欲何言?(《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 沛*在?(《鸿门宴》) 尔何知?(《崤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 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 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 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 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 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 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 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编辑本段被人忽略的三种宾语前置句
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 ” ),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
介词前面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 ,为了突出 “ 全石 ”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 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 ,为了突出 “ 是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 例 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 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
指代性副词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② 稍出近之, …… 然莫相知。(《黔之驴》) 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 。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 (驴)。 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指代性副词前置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 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 (王安石)。 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 (刘兰芝)。 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 (李密)。 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 (请谅解我)、 “ 见教 ” (请指教我)、 “ 见示 ” (请指示我)、 “ 见告 ”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 ,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上所说的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和借助于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An=A1×q^(n-1) 若通项公式变形为an=a1/q*q^n(n∈N*),当q>0时,则可把an看作自变量n的函数,点(n,an)是曲线y=a1/q*q^x上的一群孤立的点。 (2) 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an=am·q^(n-m) (3)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可以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4)等比中项:aq·ap=ar^2,ar则为ap,aq等比中项。 记πn=a1·a2…an,则有π2n-1=(an)2n-1,π2n+1=(an+1)2n+1 另外,一个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各项取同底数数后构成一个等差数列;反之,以任一个正数C为底,用一个等差数列的各项做指数构造幂Can,则是等比数列。在这个意义下,我们说:一个正项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是“同构”的。 性质: ①若 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 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0)”. (5) 等比数列前n项之和Sn=A1(1-q^n)/(1-q)或Sn=(a1-an*q)/(1-q)(q≠1) Sn=n*a1 (q=1) 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A的n次方。 等比数列在生活中也是常常运用的。 如:银行有一种支付利息的方式---复利。 即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算作本金, 再计算下一期的利息,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利滚利。 按照复利计算本利和的公式:本利和=本金*(1+利率)^存期
编辑本段等差数列公式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或an=am+(n-m)d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2 d或sn=(a1+an)n/2 若m+n=2p则:am+an=2ap 以上n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公差=后项-前项
编辑本段对称数列公式
对称数列的通项公式: 对称数列总的项数个数:用字母s表示 对称数列中项:用字母C表示 等差对称数列公差:用字母d表示 等比对称数列公比:用字母q表示 设,k=(s+1)/2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一般数列的通项求法
一般有: an=Sn-Sn-1 (n≥2) 累和法(an-an-1=... an-1 - an-2=... a2-a1=...将以上各项相加可得an)。 逐商全乘法(对于后一项与前一项商中含有未知数的数列)。 化归法(将数列变形,使原数列的倒数或与某同一常数的和成等差或等比数列)。 特别的: 在等差数列中,总有Sn S2n-Sn S3n-S2n 2(S2n-Sn)=(S3n-S2n)+Sn 即三者是等差数列,同样在等比数列中。三者成等比数列 不动点法(常用于分式的通项递推关系)
特殊数列的通项的写法
1,2,3,4,5,6,7,8....... ---------an=n 1,1/2,1/3,1/4,1/5,1/6,1/7,1/8......-------an=1/n 2,4,6,8,10,12,14.......-------an=2n 1,3,5,7,9,11,13,15.....-------an=2n-1 -1,1,-1,1,-1,1,-1,1......--------an=(-1)^n 1,-1,1,-1,1,-1,1,-1,1......--------an=(-1)^(n+1) 1,0,1,0,1,0,1,01,0,1,0,1....------an=[(-1)^(n+1)+1]/2 1,0,-1,0,1,0,-1,0,1,0,-1,0......-------an=cos(n-1)π/2=sinnπ/2 9,99,999,9999,99999,......... ------an=(10^n)-1 1,11,111,1111,11111.......--------an=[(10^n)-1]/9 1,4,9,16,25,36,49,.......------an=n^2 1,2,4,8,16,32......--------an=2^(n-1)
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求法
(一)1.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an=a1+(n-1)d 首项a1,公差d, an第n项数 an=ak+(n-k)d ak为第k项数 若a,A,b构成等差数列 则 A=(a+b)/2 2.等差数列前n项和: 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Sn 即 Sn=a1+a2+...+an; 那么 Sn=na1+n(n-1)d/2 =dn^2(即n的2次方) /2+(a1-d/2)n 还有以下的求和方法: 1,不完全归纳法 2 累加法 3 倒序相加法 (二)1.等比数列: 通项公式 an=a1*q^(n-1)(即q的n-1次方) a1为首项,an为第n项 an=a1*q^(n-1),am=a1*q^(m-1) 则an/am=q^(n-m) (1)an=am*q^(n-m) (2)a,G,b 若构成等比中项,则G^2=ab (a,b,G不等于0) (3)若m+n=p+q 则 am×an=ap×aq 2.等比数列前n项和 设 a1,a2,a3...an构成等比数列 前n项和Sn=a1+a2+a3...an Sn=a1+a1*q+a1*q^2+....a1*q^(n-2)+a1*q^(n-1)(这个公式虽然是最基本公式,但一部分题目中求前n项和是很难用下面那个公式推导的,这时可能要直接从基本公式推导过去,所以希望这个公式也要理解) Sn=a1(1-q^n)/(1-q)=(a1-an*q)/(1-q); 注: q不等于1; Sn=na1 注:q=1 求和一般有以下5个方法: 1,完全归纳法(即数学归纳法) 2 累乘法 3 错位相减法 4 倒序求和法 5 裂项相消法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53
你可以直接上百度百科,上面有很多可以直接看,或者 上百度文库,一搜就很多这类的题目和公式了的,大部分都是直接下载的,不用等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54
举个简单的例子:
(宾语前置)我爱你--你我爱,宾语前置就是为了强调宾语把宾语提前了而已
(定语后置)为了*一名词用的,如:我喜欢打球激烈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54
你用电子书的形式在百度下载就可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5 12:55
呵呵,我觉得你的语文文言文不好,主要是没有多练多写,做得少,感觉不好,你要想短时间提高的话,就用翻译书边看边翻译,然后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自己再做题目,从中找出自己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之间的差距,从而改变自己做题的缺陷。我觉得数学的数列公式主要是记得最基本的公式,从而可以推导出来,还要就是多做有关数列的题目,这样也可以牢记这些公式,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理解性的记忆比较好,先理解,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