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杜牧的《齐安君中偶题》和杨万里的《暮热游荷池上》两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示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0:0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3
拟人《齐安君中偶题》杜牧诗即景抒情,通过对绿荷的人格化的描写,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使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对荷花的奇特想象,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 两诗都咏荷花,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杜诗前两句纯写景物,但所写景物其色调不是那么明快,情调不是那么开朗,而是略带伤感,这就为下文安排了合色的环境气氛。后两句用绿荷“恨”的心态和“背西风”的动作,暗含了诗人之恨,表露了诗人伤感不平之情。杨万里的这首诗是他傍晚游荷花池写的五首诗中的第三首,也是整个组诗中最出色的一首。前两首写了“追凉无地”、“追凉不得”的烦恼。第三首情况起了变化,风来了。风虽然吹了点,可惜不多,还有热,他把眼光投向了荷花。他用擅长的拟人手法细致地刻画了荷花畏热掩藏在翠叶中的神态: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低面深藏”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也使全诗显得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充分显示了“诚斋体”(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一节中列有“杨诚斋体”)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的特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4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的荷塘景色
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其中《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
原诗: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唐诗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株奇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为之动容.在晚唐的诗人中,杜牧以其独特的风格在晚唐诗苑中树立起一道丰碑.杜牧的诗中既有太白的豪艳宕丽,又有杜甫的夹叙夹议,尤其是他的七绝诗,更让人感觉仿佛徜徉于山水自然之间,在闲适处体会出一种悠悠哀思,一股淡淡忧愁。 《齐安郡中偶题》便是杜牧七绝中比较突出之一。
诗题中的“偶题”,许多人在读时可能不会太在意,但这却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偶题”既是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秋风乍起之时,站立在夕阳西下的背景下,把偶然收入视线中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运用艺术剪栽和点染,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的美图。诗人就好像一位拿着照相机的摄影师将大自然呈现出的美景用一特写镜头抓拍了下来。在诗人的妙笔下,画意与诗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首句“两竿落日溪桥上”,点明时间与地点。“两竿落日”说明时间既不是红日高照之下,也不是暮色苍茫之中,而是光线与亮度均柔和适宜的背景之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评点“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在这里不妨改之为“着一‘竿’字而境界全出”,“竿”虽为名词,但在此时中用得恰到好处,将这首诗的背景展现出来,足见诗人炼字水平之高。而“溪桥上”则说明诗人既非漫步岸边,也非泛舟溪面,而是行走之间看见美景,不由诗意大发,吟出此诗。并且为之后的远眺与俯视定好了一个绝妙的方位,次句“半缕轻烟柳影中”则写从溪桥上所见岸柳含烟之景。诗人的观察极其细微,措词极其精确。首句与次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意象的配搭上也十分到位。正是在日已西斜之时,眼中的岸柳才会含烟;又因落日究竟还有两竿之高,故不可能有弥漫的浓烟,而只能是笼罩在“柳影”之中,若有若无的“半缕轻烟”。
在这落日、烟柳的映衬下,读者不仅感到诗中的基调比较暗淡、比较感伤,这也为后面绿荷之“恨”营造了一种凝重的氛围。
诗中后半首“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表面上是写从溪桥上视荷叶受风之状,其中“相倚”二字写出了青盖亭亭,簇拥水面之情景,而“回首”二字则传神地摄取了阵风吹来,满溪荷叶随风翻转这一刹那的动态之美。实质是杜牧对自己年华已逝,青春不再的愤恨。杜牧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杜佑曾任丞相一职,杜牧自幼天资聪颖,怀有大志,可惜却处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内心总有种种“壮志凌云几分酬”的隐痛,再加之官场之间的勾心斗角,屡遭排挤,心中更是有着难以释怀的苦闷,自然从眼前欲静的绿荷却被不止的风吹动,联想到自己的身世,以致连本无情感的绿荷也带上了诗人心中的愤恨。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将心中之情巧妙地通过景物的描摹,尽表无遗,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笔。本诗描写的是傍晚时刻的景色,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愁热自然盼风生,细草摇头报消息;荷花也怕热,低面深藏于荷叶之下。作者内心情感移注于外物,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而轻松。“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4
把荷叶在西风吹拂下随风翻转的景象看作“倚恨而背西风”,“荷”之“恨”实为诗人之恨,表达了内心的悲伤惆怅。
把荷花掩在绿叶之中,看成是“愁热”而有意之举,把荷花写得人般娇羞可爱,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