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双十一的消费心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2:2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34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存在的。
双十一的活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消费情感的缔结。在参照群体的当中,承担了这份感受。这里面体现了诸多“社会心理”的环节。可以说,你不参加这份活动,反而还显得很low。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分析双十一活动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一下。
一、亲合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
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
大家都有这个体会,婴儿惊恐不安时,会寻找父母,如果双亲在场,这种不安的状态就会缓解。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本能行为,父母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难以对父母形成强烈的依恋。
所谓亲合的作用,就是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某些社会性的需要,比如交往与尊重的需要,减轻心理压力,高兴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共享快乐,痛苦时与他人在一起则可以排解忧愁。
同时,个体在孤单的情境中,信息来源很少,会产生不适应和不安全感,而亲合会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避免窘境。
双十一是活动,大家都参加,你不参加,就显得脱离群众,另类,而且在生活中,大家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你不凑合着,你觉得能够找到话题聊下去吗?
除非你愿意享受孤独,不去干这事,独来独往。
但是这种生活对于个人的心理压力来说实在太大,即使自己不喜欢,我也愿意去跟着对方做这事,这样才显得我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说到这,就牵连到另外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从众”。
二、从众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
从众行为的特点有三个方面: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是真实存在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举个例子。
周围的人都在用一种流行的口红,CHANEL 的可可小姐唇露,很好用,有一个同事买了,旁边的人看到了很羡慕,也买来试试,结果也不错。
这几天你在旁边听闻此事,又好奇,自己也想尝试,于是忍不住回家生拉硬拽的在男朋友面前撒娇,亲爱的~我要~我要嘛~这东西好好哦~给~我~买~嘛~~
结果,男友受不了你的软磨硬泡,带着你去买了一支,回家后涂了一下,照照镜子,心情暴爽,到单位后,和同事们聚在一起,讨论这款新的样品有多好,一下子人际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这个例子典型的表明了“从众”对于人的积极意义。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有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
因此,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从个体来看,人在许多方面只有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他遇到的每一种社会情境,个体需要以从众的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地适应未知世界。
当然,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那么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
如:去找工作,大家都说金融赚钱、互联网赚钱,都很好,去找工作,我就听大家意见的,结果从事这个行业,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不仅耽误了前程,还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对于从众,正确的做法是“从”而“不众”,这东西很新鲜,很好奇,我先观望看看,先去了解,合适就进行。像双十一有些东西降价觉得还可以,本来自己也想买,看到合适就马上掏,这种没问题;可是预算超支,本来是拿1000块钱买东西的,结果花了一万,生活费都没了,下个月都没饭吃,这种就是“盲从了”。
人在考虑社会规范的同时,也得发展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才不会让自己变得“愚蠢”。
三、模仿、印象管理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在评价双十一的活动中,有很多评论说购买物品是跟风,是占便宜,这些人的心理都有问题,实际上这并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
真正的本质是,被人买很多东西,显得很有钱,看起来很富有,有面子;我自己也买,买的多多的,模仿别人去做,也显得自己脸上有光。
实际上是“虚荣心”+“好面子”+“好奇心”=“购买欲”的综合过程。
这里的虚荣心、好面子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所谓的印象管理,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自己、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常见的有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投其所好,别人说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为了得到他人评价的手段。
在这过程中,去模仿,学习别人的方式,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就对模仿提出过研究,在《模仿律》一书中,他认为模仿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说的就是这样的心理状态。
四、结论
双十一的活动绝非单一的购物狂欢那么简单,它结合了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化、消费*的提升以及生活物质的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之下,人人都能够参与这个热烈的氛围之中。
我不认为参与这样的活动是一种“虚伪跟风”、“炫耀脑残”的举动,从商家来说,是为了赚钱,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是为了买到自己想要的货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经济条件下,增添生活的物质水平。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既然这个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那就继续下去就好了。你有兴趣就去参与,没兴趣就自娱自乐,反正双十一过后,还不是一样要在网店“买买买”。
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购物平台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我们没必要抱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别人做什么是别人的事,自己怎么做也是自己的行为,想买就买,不买就不买,过得开心就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35
为什么看直播更容易“买买买”?双十一消费心理解析来啦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 陈李育 张嘉伦 李曜)双十一你买了吗?购物券、满减优惠、店铺优惠……看到这么多优惠,是不是觉得不买就亏了?进入直播间后,看见大家买,你也忍不住地按下了购买键?这个双十一,多彩贵州网邀请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身科李莎莎副主任医师,为你解析“买买买”背后的消费心理。
问题一:为什么看直播更容易“买买买”?
直播当中产生的购物冲动,与心理学上的时间压力效应有关系。时间压力效应是指在快速消费的时候,非理性思维带来的一种冲动性。此外也与从众心理有关,从众心理就是跟随群体的选择去做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人也是没有办法理性思维的。
问题二:“不买就亏了”,从心理学上怎么解释?
人有一个心理叫做心理定势效应,就是我们会由之前产生的印象,来决定之后选择的行为。如果说之前已经形成了“这个双十一不买的话,会错过很多优惠”的概念,就很难转变这个思维。另外还有门槛效应,就是说如果前期得到了一些优惠券,如果觉得已经到手的优惠不用的话,就会很亏,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就会造成一种“不买就亏了”的心理。
问题三:“买东西”真的能缓解人内心的焦虑吗?
买东西确实能让很多人拥有满足感、成就感,甚至在购物的行为中,有一种控制感。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因为缺少这个物质去购物,只是享受购物这个过程的愉快感。
问题四:如何避免过度消费?
如果购物行为已经造成了自己或者家人很严重的经济负担,或者造成主观很严重的痛苦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过度了,这样的过度行为是需要去控制。可以给自己列一些清单,看看什么东西是需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需要的。其次可以记账,通过记账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购物的能力,或者说购物的现况。如果过度的购物行为自己不能控制的话,建议到专业的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34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早在公元前328年,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存在的。
双十一的活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消费情感的缔结。在参照群体的当中,承担了这份感受。这里面体现了诸多“社会心理”的环节。可以说,你不参加这份活动,反而还显得很low。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分析双十一活动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呢?我们可以用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一下。
一、亲合
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
亲合起源于依恋,合群在个体生命早期的表现是亲子间的依恋,即婴儿对双亲的出现有积极的反应,愿意和父母在一起。
大家都有这个体会,婴儿惊恐不安时,会寻找父母,如果双亲在场,这种不安的状态就会缓解。
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如婴儿的哭和笑都是不经学习就会的本能行为,父母的出现使婴儿微笑,停止哭泣,这是一种强化。没有这种强化,婴儿难以对父母形成强烈的依恋。
所谓亲合的作用,就是个体通过与他人建立联系,满足某些社会性的需要,比如交往与尊重的需要,减轻心理压力,高兴时与他人在一起可以共享快乐,痛苦时与他人在一起则可以排解忧愁。
同时,个体在孤单的情境中,信息来源很少,会产生不适应和不安全感,而亲合会使个体获得对其生存与发展有意义的信息,避免窘境。
双十一是活动,大家都参加,你不参加,就显得脱离群众,另类,而且在生活中,大家都在讨论这个事情,你不凑合着,你觉得能够找到话题聊下去吗?
除非你愿意享受孤独,不去干这事,独来独往。
但是这种生活对于个人的心理压力来说实在太大,即使自己不喜欢,我也愿意去跟着对方做这事,这样才显得我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说到这,就牵连到另外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从众”。
二、从众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俗称“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
从众行为的特点有三个方面: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是真实存在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
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举个例子。
周围的人都在用一种流行的口红,CHANEL 的可可小姐唇露,很好用,有一个同事买了,旁边的人看到了很羡慕,也买来试试,结果也不错。
这几天你在旁边听闻此事,又好奇,自己也想尝试,于是忍不住回家生拉硬拽的在男朋友面前撒娇,亲爱的~我要~我要嘛~这东西好好哦~给~我~买~嘛~~
结果,男友受不了你的软磨硬泡,带着你去买了一支,回家后涂了一下,照照镜子,心情暴爽,到单位后,和同事们聚在一起,讨论这款新的样品有多好,一下子人际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这个例子典型的表明了“从众”对于人的积极意义。在任何社会中,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大体一致是有必要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
因此,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从个体来看,人在许多方面只有与社会主导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任何个体,无论其多么聪明绝顶,其知识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多到足以适应他遇到的每一种社会情境,个体需要以从众的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使自己迅速地适应未知世界。
当然,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凡事从众,缺乏独立思考,那么也会使自己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
如:去找工作,大家都说金融赚钱、互联网赚钱,都很好,去找工作,我就听大家意见的,结果从事这个行业,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不仅耽误了前程,还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
对于从众,正确的做法是“从”而“不众”,这东西很新鲜,很好奇,我先观望看看,先去了解,合适就进行。像双十一有些东西降价觉得还可以,本来自己也想买,看到合适就马上掏,这种没问题;可是预算超支,本来是拿1000块钱买东西的,结果花了一万,生活费都没了,下个月都没饭吃,这种就是“盲从了”。
人在考虑社会规范的同时,也得发展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才不会让自己变得“愚蠢”。
三、模仿、印象管理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在评价双十一的活动中,有很多评论说购买物品是跟风,是占便宜,这些人的心理都有问题,实际上这并没有说到问题的本质。
真正的本质是,被人买很多东西,显得很有钱,看起来很富有,有面子;我自己也买,买的多多的,模仿别人去做,也显得自己脸上有光。
实际上是“虚荣心”+“好面子”+“好奇心”=“购买欲”的综合过程。
这里的虚荣心、好面子并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所谓的印象管理,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自己、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希望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常见的有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投其所好,别人说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为了得到他人评价的手段。
在这过程中,去模仿,学习别人的方式,增加群体的凝聚力。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最早就对模仿提出过研究,在《模仿律》一书中,他认为模仿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说的就是这样的心理状态。
四、结论
双十一的活动绝非单一的购物狂欢那么简单,它结合了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化、消费*的提升以及生活物质的发展,在这样的活动之下,人人都能够参与这个热烈的氛围之中。
我不认为参与这样的活动是一种“虚伪跟风”、“炫耀脑残”的举动,从商家来说,是为了赚钱,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是为了买到自己想要的货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经济条件下,增添生活的物质水平。
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既然这个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那就继续下去就好了。你有兴趣就去参与,没兴趣就自娱自乐,反正双十一过后,还不是一样要在网店“买买买”。
如今网络购物已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购物平台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已成为了一种乐趣。
我们没必要抱着“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心理,别人做什么是别人的事,自己怎么做也是自己的行为,想买就买,不买就不买,过得开心就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35
为什么看直播更容易“买买买”?双十一消费心理解析来啦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 陈李育 张嘉伦 李曜)双十一你买了吗?购物券、满减优惠、店铺优惠……看到这么多优惠,是不是觉得不买就亏了?进入直播间后,看见大家买,你也忍不住地按下了购买键?这个双十一,多彩贵州网邀请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身科李莎莎副主任医师,为你解析“买买买”背后的消费心理。
问题一:为什么看直播更容易“买买买”?
直播当中产生的购物冲动,与心理学上的时间压力效应有关系。时间压力效应是指在快速消费的时候,非理性思维带来的一种冲动性。此外也与从众心理有关,从众心理就是跟随群体的选择去做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人也是没有办法理性思维的。
问题二:“不买就亏了”,从心理学上怎么解释?
人有一个心理叫做心理定势效应,就是我们会由之前产生的印象,来决定之后选择的行为。如果说之前已经形成了“这个双十一不买的话,会错过很多优惠”的概念,就很难转变这个思维。另外还有门槛效应,就是说如果前期得到了一些优惠券,如果觉得已经到手的优惠不用的话,就会很亏,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就会造成一种“不买就亏了”的心理。
问题三:“买东西”真的能缓解人内心的焦虑吗?
买东西确实能让很多人拥有满足感、成就感,甚至在购物的行为中,有一种控制感。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因为缺少这个物质去购物,只是享受购物这个过程的愉快感。
问题四:如何避免过度消费?
如果购物行为已经造成了自己或者家人很严重的经济负担,或者造成主观很严重的痛苦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过度了,这样的过度行为是需要去控制。可以给自己列一些清单,看看什么东西是需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需要的。其次可以记账,通过记账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购物的能力,或者说购物的现况。如果过度的购物行为自己不能控制的话,建议到专业的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