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有哪些趋势和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1:2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4:41
神奇的书签、“老腔”、虚拟与现实、小羽的创业故事、“话长话短”……7日中午,部分高考作文题一经公布,即被考场外的“考生”冠上了各种“最”的称号。一些教师和专家认为,今年的作文题材既贴近生活也充满了新意,但也有一些人“吐槽”部分题目“看不懂”“没话说”。
今年的作文题目有哪些新特点?又透露出今后作文题材的哪些趋势?
今年高考作文“N宗最”
“最难懂”
题目:全国卷Ⅰ的“教育和分数”漫画作文。该题中漫画分两格,上面左边小孩A手举得分100分的试卷,脸上有个吻印,右边小孩B手举55分的试卷,脸上有个巴掌印;下面左边小孩A得了98分,脸上有巴掌印,右边小孩B得了61分,脸上有吻印。
反应:题目一出,不少人表示“不知如何理解”,解读纷呈:有人说,这是A被表扬后成绩下降、B被打了后成绩上升的意思,讲的是教育方式问题;有人说,这是家长对高分考生要求过于苛刻、对低分考生过于放纵,反映的是家长对分数的态度。
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组副组长李金涛表示,漫画可以有多个视角,可以竖着看,可以横着看,甚至可以斜着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的内容和寓意。
“最具科技感”
题目: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题干中提到,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反应:安徽省合肥市的高考学生家长刘斌说:个人觉得浙江的题目出得很好,有时代特色,“浙江好超前”。但也有人提出,这可能对部分考生不公平,“山里孩子该咋写?”
“最思辨”
题目:江苏卷的“话长话短”。题干中称,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反应:虽然有网友认为这一题目很接地气,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感觉材料与题目前后逻辑联系不强,彰显个性和提倡创新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对立也不是包含或递进,“这题目好难做”。“反正对于这个题目,我无话可说。”山东济南一位高二学生说。
“最接地气”
题目: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题中说,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
反应:对于这个题目,很多网友表示,每个考生都有题目所需的素材,还能在作文中体现出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挺好。(云南信息报)
把脉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啥特点?
专家认为,2016年高考作文题材丰富,并敢于创新突破,凸显了生活化、思辨性、时代性、发散性等特点,也体现了更加多元化、更具开放性的考核要求。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于全国卷Ⅰ关于“教育和分数”的漫画材料,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考题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有话可说”。世界读书日、全民阅读等话题对学生而言也不陌生,今年高考作文中这类题材继续受重视,如全国卷Ⅱ的“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天津卷的“我的青春与阅读”等。
更加紧扣社会发展,聚焦热点。长期研究高考命题的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赵举宝说,以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为例,近年来作为现代科技前沿的虚拟现实曝光度不断增加,逐渐走进百姓生活;全国卷Ⅲ作文题“小羽的创业故事”,则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当前热点相关。
思辨性考题依旧唱主角。从事多年高考作文阅评工作的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程丽华认为,总体来看,今年各地高考作文题提供的材料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都比较大,需要调动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自选角度对材料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考察学生想象力,万能模块不再“万能”。专家认为,今年北京卷考题“神奇的书签”、山东卷的“备好的行囊”,都在引导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力。
前瞻 未来作文题会更注重综合能力
相关专家介绍,高考作文是最能展现考生综合素质的一道试题,从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变化情况来看,今后作文命题将更贴近现实、更注重传统文化和考察综合能力。
程丽华告诉记者,未来作文题目将更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主流思想,更关注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具有人性内涵的立意,“高考作文不再一味是心灵鸡汤,将来的作文将进一步引导考生实话实说,回归学生的‘本我’,体现出语文立德树人的核心作用。”程丽华说。
专家认为,今年的“老腔”,以及近几年的“老规矩”“忧与爱”等题材,其实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比重在高考作文中的不断提升。“高考命题的一个新课题是要让当代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表示。
赵举宝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高考作文话题将更具发散性,强化联想和想象,从而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他看来,未来的学生应从“一心只读圣贤书”转变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想象力、思辨能力,才能在各种话题中游刃有余。(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