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战争不断的战国反倒是中国历史中的黄金时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31 21:0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18 05:57
春秋战国时期一方面是战事频仍生灵涂炭,另一方面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中国 历史 上思想文化最开放、最发达的时期,各种学派思想相互诘难争辩,各路豪杰竞相登场各显其能,其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既让人无限遐想又令人无比忧思。
据《汉书》记载,当时的思想学派达到189家,其中最有名气、影响力最大的有十家,有人归纳为九家,因此有“十家九流”之说。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德治”、“仁政”,孔子在55岁时离开家乡鲁国,在周边国家游学13年,向各国推行他的执政理念,可惜,在乱世中他的思想有点儿离题万里,始终未得重用,此后,虽有孟子、荀子这样的大家涌现,但是儒家学派只能是民间显学,不能登庙堂之高;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也叫“黄老哲学”、“老庄思想”, 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这是中国人骨子里就有的哲学思想,但在当时也是脱离实际的乌托邦而已;墨翟的墨家讲求“兼爱”“非攻”,就是团结友爱别打架,这在阶级 社会 中无异于缘木求鱼,反倒是开创了中国的侠义精神。此外还有名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在此不再赘述,而真正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行其道的是法家、兵家和纵横家。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和集权统治,在各国掀起一轮轮“变法”的热潮,战国时期,变法是时代主旋律,变法就是富国强兵的同义词。李悝率先在魏国变法,使得魏国在战国出道即是巅峰,用吴起为将,东征西讨,雄霸中原。有意思的是,魏国也是向各国输送人才最多的国家,张仪、范雎、尉缭子、乐毅都是魏国人,吴起、卫鞅、孙膑也都从魏国起步。魏国的变法没有坚持多久,吴起被*出走前往楚国实行变法,支持他的楚悼王一死,反对变法的贵族们就将吴起射死在悼王的尸体上。韩国也用申不害实施变法,但申不害过于强调用“术”,结果把国君和大臣全都练成了老谋深算老奸巨猾的“老油条”,靠着这个本事韩国在强敌环伺之中倒也长年风平浪静。变法最彻底的是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惠王即使车裂了商鞅也将变法进行到底,不到150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始皇又采纳了集法家之大成的韩非子思想,开创中国第一个*集权国家。
战国时期战事频繁,正是兵家大显身手的舞台,孙武、吴起、孙膑、庞涓、白起、乐毅、赵奢、王翦、廉颇、李牧等皆为一时之名将。
纵横家的代表只有两位,却掀起合纵连横的滔天巨浪,将战国七雄玩弄于掌股之间,他俩就是苏秦与张仪。
苏秦、张仪皆出身平民,苏秦是雒邑人,老大不小了还在家里啥活不干净靠耍嘴皮子过日子,让兄弟妻嫂很不齿,苏秦靠忽悠周王得到了鲜衣怒马,踌躇满志地跑到秦国游说秦惠王,兜售“连横”策略,就是对其他诸侯国拉拢一批打击一批,秦惠*处死了商鞅,对这些能辩之士很反感,苏秦面谈了两次又上交论文10余篇,始终没有回应,钱也花光了,只能灰溜溜的回了家,在家人的嘲讽中。苏秦排除杂念刻苦攻读,看书困了就拿一把锥子刺自己的大腿,看来男人要成功就得对自己狠一点啊!一年后,苏秦开始游历各国推销与“连横”完全相反的“合纵”理论,倡导六国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苏秦先是说动六国中存在感最低的燕国,接着成功将赵肃侯圈粉,在赵肃侯的大力支持下,苏秦终于完成了“合纵”大计,佩六国相印,风光无限,衣锦还乡后他的哥嫂趴在地下都不敢抬头看他,他还揶揄其嫂为何前倨后恭。但是六国本就各个心怀鬼胎其心各异,苏秦的合纵联盟就像纸糊的一样一吹就散,而与他见招拆招的对手就是他的同窗好友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贫民出身,曾经给楚国的令尹(宰相)当门客,有一次令尹家丢了一块美玉,大家都怀疑是张仪偷的,没有理由,就是因为他穷,张仪被一顿毒打,毕竟没有任何证据,打完了就把他放了,回到家张仪不顾疼痛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张仪放心了,作为辩士,只要三寸不烂之舌尚在就有富贵的希望。苏秦在六国实施“合纵”给了张仪机会,张仪在一位神秘商人的资助下来到秦国并以“连横”之策成功将秦惠王拿下。可见,是连横还是合纵对于纵横家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会相信他、重用他,他们把天下视为一场棋局,无论用黑子还是白子都无所谓,只有将这盘棋走下去他们才有价值。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以雄辩之才对各国实施分化拉拢恐吓打击,兵不厌诈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其极,游走在云谲波诡的政局之中。
苏秦的六国合纵在张仪的连横战略下溃不成军,但是合纵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秦、魏、韩几个国家游历做官的公孙衍再次发起合纵失败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接过了合纵的大旗,一度将秦国打得节节败退,但是,合纵的基础本不牢靠,在利益面前,盟约与诚信显得一文不值,最终土崩瓦解。
战国时期有四公子:齐国的孟尝君田文、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这四公子都以“养士”著称。所谓士,就是诸侯贵族家的门客,白吃白喝还能得点零花钱,但是东家有事你得能派上用场。在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 阶层被划分为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平民、奴隶。士有文士,就是读书人,也有武士。
在西周时期,只有贵族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到了东周,诸侯割据礼崩乐坏,时代的乱局急需大量人才。孔子开“有教无类”之先河,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你能交得起几条腊肉的学费(束修),就能够得到当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耳提面命言传身教,一时间有志者云集鲁国,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72人,其中颜回、曾参、子路、子贡等人都是普通人家子弟。孔子大兴办学之风使得读书人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他们也渴望建功立业,到诸侯、公卿家里去做门客就是一条捷径。孟尝君养士3000多人,其中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徒,但是却很有用。有一年秦军进攻赵国,平原君去楚国求救兵,门客毛遂主动提出陪同前往,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天也没个结果,毛遂急了,抽出宝剑走到楚王身前陈说厉害,终于说动楚国出兵救赵,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的来历。还有个门客名气更大,就是“完璧归赵”的蔺相如,他曾经做过赵国宦者令(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掌印太监)的门客,在和秦昭王的斗争中维护了赵国的体面,最终官至上卿,还留下了“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战国打碎了商周以来的贵族文化,平民英雄开始崛起,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