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谁解决了蝗灾这个两千年难题,让中国现在没有蝗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03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9:04

当中国人正在众志成城防控疫情时,南亚的土地上面临着另一场严峻的挑战。

它的名字叫蝗虫。

2018年的五月和八月,梅库努以及鲁班两场台风先后光顾了红海两岸的沙漠地带。

谁也不会想到,这两场台风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意味着什么。

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沙漠边缘地带出现了一些蹦蹦跳跳的东西。这些东西初始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以为不过是一些寻常的小虫子。

可渐渐地,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多,不久后,就开始盘飞上在天,如同一片黑云。

蝗灾!

当地人的记忆被唤起了。

惊醒过来的人们开始扑杀这些不速之客,眼见就要见到成效时,年底的异常降雨让这些努力付之东流。

可以确定的是,蝗灾已经成了气候,他们跨过红海,西去埃及,东至印度,数量达到惊人的三千亿只,其中有五百亿只已经抵达印度河流域,开始啃食这里丰富的稻产。

一只蝗虫一天可以吃掉两克的食物,两百只蝗虫就能吃掉一个人一天的口粮,如果蝗虫吃的全是农作物的产出,三千亿只基本上一天就能吃掉一亿人一天的口粮。

而且它们移动能力惊人,逆风下一天也能够飞行一百公里,在顺风下,他们甚至可以在五天之内横跨大西洋。

更为麻烦的是,一旦蝗虫成灾,几乎没有什么立杆见影的办法。

蝗虫的秘密,直到近代才由科学家才解开。

蝗虫是极为特别的种群,它们具备两种形态,群体型跟独居型。

全世界有上万种蝗虫,但能够形成群体型的,全世界也不过四种。

独居型的蝗虫呈绿色,而且行动迟缓,就像一位宅男,活动范围常常不会超过一居室的范围。

但它们的腿部有一个感应器,有同类触碰到它的腿部,它就能接收到一种信号。当它接触的同类达到一定数量,接收的信号足够强烈时,它就会开始变异。

这个变异门槛并不高,接触的同类达六十只时,就足以把它从一个足不出户的宅男变成一个天天外出鬼混的渣男。

这时候,它的颜色开始发生变化,从绿色变成黑色,性情也大变。绿色的喜欢独居,不好动。黑色的喜欢群居,而且变得躁动,食量更是猛增,因为是直肠,它们有时候一天可以吃掉自己体重两倍的食物。

蝗虫群的另一个秘密是它们的繁殖能力。

它们会把卵下在土里,等等合适的时机,比如雨水。非洲两次造访的台风带来的雨水就是这场蝗灾的引子。

一只蝗虫一次产卵六十多枚,一生中可以产上千枚,条件合适,最多一个月便能够孵化出虫子。

而且群居的蝗虫还会在体内生成一种叫苯乙腈的合成物,而这种物质在受到天敌攻击时,会转化为一种有毒的氢氰酸,这使得鸟类也不太喜欢进食群居型的蝗虫。

所以,当蝗虫来到印度时,印度同样没有太多的办法。

那么,这些蝗虫有没有可能从印度飞到我们中国来呢?

好消息是,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这一次的蝗灾的蝗虫是沙漠荒,它们飞行的最高高度是二千米,而且他们比较喜欢高温,在20度到40时最为活跃。

而从印度到中国,一要穿过喜马拉雅,这样的高度它们很难挑战,而且就算拼命飞上去了,等待它们的也是它们不太喜欢的低温。

另一条路线是从南亚,但蝗虫可能最多也只能抵达孟加拉,因为再往前就是雨林。雨林多变的环境不利于它们产卵。

最后一条路线,是先进入中亚,比如抵达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地区再进入我们的新疆。这一片地区原本就是蝗虫活跃的区域。但因为路途遥远且地势较高,蝗虫也不太可能会选择这一条道路。

所以,这次的蝗灾蔓延到中国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中国人对蝗灾其实并不陌生。

史料记载,蝗灾是中国的常客,秦汉时期,平均八年多就发生一起大蝗灾。两宋时期,3.5年就会发生一起蝗灾,元代则变为1.6年发生一次。到明清时期,2.8年就会发生一起蝗灾。

《中国历朝天灾人祸表》里统计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了257次蝗灾。而且蝗灾往往紧随着旱灾之后发生。因为旱灾之后,河床裸露,给蝗虫提供了很好的产卵场所。

而这些小小虫子振动翅膀,往往还能改变历史。

唐朝的末年,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蝗灾。

蝗虫从山东而起,沿黄河而上,直奔帝国的中心长安。当时的小皇帝唐僖宗问起蝗虫,下面的大臣哄骗他:蝗虫来是来了,但它们没有进长安城,在城外抱枝而死。

而此时,蝗虫引发的饥荒正在山东蔓延,没有了生路的饥民开始揭杆起义,压垮大唐的黄巢义军就是其中之一。

而在中国的史书中,还记载有一种啃食人肉的蝗虫,明朝崇祯年间,河南爆发蝗灾,蝗虫如猛雨毒箭一般冲进城内,仅仅一刻的功夫就将一个孩子咬成白骨。开封府的城门都被 蝗虫堵住,最后不得不调用火炮轰开城门。

所以,蝗灾跟旱灾、水灾并称为中国三大自然灾害。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基本听不蝗虫的消息,以前隔三差五就要涮存在感的蝗灾为什么不再出现了呢?

这就要说到新中国以后的治蝗工作。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中国人:马世骏。

马世骏是山东兖州市人,1937年毕业于当时的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在1948年的时候,他到美国犹他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后又在明尼苏达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

到了1951年,他毅然决定回国,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祖国。当时国家交给他一个二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大地上彻底消灭蝗灾。

马世骏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研究,他走遍了中国蝗灾多发地带。在洪泽湖边,微山湖上,黄海沿海、黄河沿岸等建立起实验室。

通过这些实地的考察,马老才发现了中国蝗灾发生的原因。

中国蝗灾之所以频发,是因为中国水旱灾往往相间发生,给蝗虫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及贫穷落后也让蝗灾一旦发生时就手足无措。

在这些科学的研究基础上,马世骏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综合性策略,一举使肆虐中国数千年的蝗灾得到了根治。

基辛格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传承,是因为中国被一些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现在蝗虫抵达南亚,我们还能抱着比较轻闲的调侃,蝗虫来了是油炸好还是清蒸好。就是因为有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存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0:01

当中国人正在众志成城防控疫情时,南亚的土地上面临着另一场严峻的挑战。

它的名字叫蝗虫。

2018年的五月和八月,梅库努以及鲁班两场台风先后光顾了红海两岸的沙漠地带。

谁也不会想到,这两场台风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意味着什么。

到第二年春天的时候,沙漠边缘地带出现了一些蹦蹦跳跳的东西。这些东西初始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以为不过是一些寻常的小虫子。

可渐渐地,这些虫子变得越来越多,不久后,就开始盘飞上在天,如同一片黑云。

蝗灾!

当地人的记忆被唤起了。

惊醒过来的人们开始扑杀这些不速之客,眼见就要见到成效时,年底的异常降雨让这些努力付之东流。

可以确定的是,蝗灾已经成了气候,他们跨过红海,西去埃及,东至印度,数量达到惊人的三千亿只,其中有五百亿只已经抵达印度河流域,开始啃食这里丰富的稻产。

一只蝗虫一天可以吃掉两克的食物,两百只蝗虫就能吃掉一个人一天的口粮,如果蝗虫吃的全是农作物的产出,三千亿只基本上一天就能吃掉一亿人一天的口粮。

而且它们移动能力惊人,逆风下一天也能够飞行一百公里,在顺风下,他们甚至可以在五天之内横跨大西洋。

更为麻烦的是,一旦蝗虫成灾,几乎没有什么立杆见影的办法。

蝗虫的秘密,直到近代才由科学家才解开。

蝗虫是极为特别的种群,它们具备两种形态,群体型跟独居型。

全世界有上万种蝗虫,但能够形成群体型的,全世界也不过四种。

独居型的蝗虫呈绿色,而且行动迟缓,就像一位宅男,活动范围常常不会超过一居室的范围。

但它们的腿部有一个感应器,有同类触碰到它的腿部,它就能接收到一种信号。当它接触的同类达到一定数量,接收的信号足够强烈时,它就会开始变异。

这个变异门槛并不高,接触的同类达六十只时,就足以把它从一个足不出户的宅男变成一个天天外出鬼混的渣男。

这时候,它的颜色开始发生变化,从绿色变成黑色,性情也大变。绿色的喜欢独居,不好动。黑色的喜欢群居,而且变得躁动,食量更是猛增,因为是直肠,它们有时候一天可以吃掉自己体重两倍的食物。

蝗虫群的另一个秘密是它们的繁殖能力。

它们会把卵下在土里,等等合适的时机,比如雨水。非洲两次造访的台风带来的雨水就是这场蝗灾的引子。

一只蝗虫一次产卵六十多枚,一生中可以产上千枚,条件合适,最多一个月便能够孵化出虫子。

而且群居的蝗虫还会在体内生成一种叫苯乙腈的合成物,而这种物质在受到天敌攻击时,会转化为一种有毒的氢氰酸,这使得鸟类也不太喜欢进食群居型的蝗虫。

所以,当蝗虫来到印度时,印度同样没有太多的办法。

那么,这些蝗虫有没有可能从印度飞到我们中国来呢?

好消息是,可能性不是特别大。

这一次的蝗灾的蝗虫是沙漠荒,它们飞行的最高高度是二千米,而且他们比较喜欢高温,在20度到40时最为活跃。

而从印度到中国,一要穿过喜马拉雅,这样的高度它们很难挑战,而且就算拼命飞上去了,等待它们的也是它们不太喜欢的低温。

另一条路线是从南亚,但蝗虫可能最多也只能抵达孟加拉,因为再往前就是雨林。雨林多变的环境不利于它们产卵。

最后一条路线,是先进入中亚,比如抵达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地区再进入我们的新疆。这一片地区原本就是蝗虫活跃的区域。但因为路途遥远且地势较高,蝗虫也不太可能会选择这一条道路。

所以,这次的蝗灾蔓延到中国的可能性不大。

不过,中国人对蝗灾其实并不陌生。

史料记载,蝗灾是中国的常客,秦汉时期,平均八年多就发生一起大蝗灾。两宋时期,3.5年就会发生一起蝗灾,元代则变为1.6年发生一次。到明清时期,2.8年就会发生一起蝗灾。

《中国历朝天灾人祸表》里统计中国历史上一共发生了257次蝗灾。而且蝗灾往往紧随着旱灾之后发生。因为旱灾之后,河床裸露,给蝗虫提供了很好的产卵场所。

而这些小小虫子振动翅膀,往往还能改变历史。

唐朝的末年,就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蝗灾。

蝗虫从山东而起,沿黄河而上,直奔帝国的中心长安。当时的小皇帝唐僖宗问起蝗虫,下面的大臣哄骗他:蝗虫来是来了,但它们没有进长安城,在城外抱枝而死。

而此时,蝗虫引发的饥荒正在山东蔓延,没有了生路的饥民开始揭杆起义,压垮大唐的黄巢义军就是其中之一。

而在中国的史书中,还记载有一种啃食人肉的蝗虫,明朝崇祯年间,河南爆发蝗灾,蝗虫如猛雨毒箭一般冲进城内,仅仅一刻的功夫就将一个孩子咬成白骨。开封府的城门都被 蝗虫堵住,最后不得不调用火炮轰开城门。

所以,蝗灾跟旱灾、水灾并称为中国三大自然灾害。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基本听不蝗虫的消息,以前隔三差五就要涮存在感的蝗灾为什么不再出现了呢?

这就要说到新中国以后的治蝗工作。而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中国人:马世骏。

马世骏是山东兖州市人,1937年毕业于当时的北平大学农学院生物系,在1948年的时候,他到美国犹他大学攻读昆虫生态学,后又在明尼苏达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

到了1951年,他毅然决定回国,用自己的知识回报祖国。当时国家交给他一个二千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在中国的大地上彻底消灭蝗灾。

马世骏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研究,他走遍了中国蝗灾多发地带。在洪泽湖边,微山湖上,黄海沿海、黄河沿岸等建立起实验室。

通过这些实地的考察,马老才发现了中国蝗灾发生的原因。

中国蝗灾之所以频发,是因为中国水旱灾往往相间发生,给蝗虫的繁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外,中国社会的不稳定及贫穷落后也让蝗灾一旦发生时就手足无措。

在这些科学的研究基础上,马世骏提出了“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的综合性策略,一举使肆虐中国数千年的蝗灾得到了根治。

基辛格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传承,是因为中国被一些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现在蝗虫抵达南亚,我们还能抱着比较轻闲的调侃,蝗虫来了是油炸好还是清蒸好。就是因为有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存在。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说课包括哪些方面 说课内容包括()。 如何在手机百度上删除对话记录? 结核病是什么样的疾病? 曹丕17岁得了肺痨,明知自己命不长久,还要强争王位,是不是很自私呢?_百... 古代小说常出现的病名 急求一篇"生活小窍门"(500字)的作文 至今最有什么小妙招 健康的戒烟方法 笔记本电池锁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古代经常会发生蝗灾,为什么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蝗灾的中国蝗灾 中国历史上有过蝗灾吗?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吃蚂蚱? 蝗灾这种自然灾害,有着哪几个阶段的认知呢? 为何有人说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过蝗灾最严重的国家呢? 中国历史上蝗灾爆发如此频繁,那么古人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蝗灾是古代最常见的灾害,那到了现代怎么很少出现了? 中国古代发生过蝗灾吗,最早能追溯到多久? 中国蝗灾情况如何? 我国近2000多年历史记载,大规模蝗灾发生过多少次? 中国历史上大蝗灾有哪些? 上海应届生落户政策 上海落户新政策2021应届生 当代革命军人之歌歌词可以给我提供一下吗 谢谢 革命歌曲大全 急求:革命歌曲歌词! 一首革命的歌词 革命歌曲都有哪些? 请附带歌词 谢谢 请问有革命歌曲的歌词吗? 要所有红色革命歌曲歌词 如果中国出现了蝗灾,会对民众造成什么影响? 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蝗虫灾害? 怀孕后,为什么有些孕妈总是感觉比较热呢?这正常吗? 孕妈妈经常感受到身体发热,为何怀孕后体温升高了呢? 准妈妈经常感受到身体发热,为什么怀孕后体温升高了呢? 奇异果,火龙果,柠檬,芹菜,黄瓜,苦瓜帮助减肥吗? 孕妈们感受到身体发热,为何怀孕后体温升高了呢? 怀孕七个月为什么身体会发热,全身无力 女人怀孕为什么总是热就是感觉发热是怎 请问刚怀孕身体发热睡醒后头疼是怎么回事呢? 怀孕3个多月了肚子里面发热怎么回事? 教科研证书包括哪些 结题证书有“教育部“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真证吗? 教科研什么意思? 教育部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这个证书是真的吗? 全国教育创新科研成果管理办公室 获奖证书国家认可吗 结题证书有“教育部“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教育部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管理办公室”真证吗?_百度问一问 教师节颁发的教科研先进个人荣誉证书算业绩奖吗?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学会证书有啥作用呢? 教育科研证书哪里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