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一花一世界的由来及含义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3:10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2:53

华严经要义: 一多相容,大小无碍.....

类似的语句: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等

如: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经

1.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
文学式解答
了悟子注: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南怀瑾师简说: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4.
《俗语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

5.
可以看我国华严宗创始人杜顺大师的解说: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
承杜顺和尚说

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答虽复始起发於妙慧。*在於称周。是故隐於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於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於因门说耶。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於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於法。二者辨法会通於理。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此约相说也。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如第七住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是名菩萨不退住。此即约理说也。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问既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问此门摄法界。为尽为不尽耶。答亦有尽义。亦无尽义。何者十中一即是尽。一中十具说即无尽也。又复知。一中等皆具尽不尽义也。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还同前门中向上去向下来也。如似一即十缘成故。若一非十十不成也。从上向下来亦如是。十即一缘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也。问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答如柱若非舍尔时则无舍。若有舍亦有柱。即以柱即舍故有舍复有柱。一即十十即一故。成一复成十也。问若一即十此乃无有十。那得言一之与十。乃言以即故得成耶。答一即十即非一者。非是情谓一。所谓缘成一。缘成一者非是情谓一故。故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者著诸法。见一以为一也。问前明一中十。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答前明一中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非是一。若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是先后耶。答缘成故常同时而先后。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时。而向上去向下来故有前后也。问既有明先后去来。即是有增减。何名不动本相耶。答虽先后去来而常不动故。经云。不来相而来也。如一即多而不动一相。如此一相亦非情谓一。多亦如是。虽多即一而不坏多相。亦非情谓多。问此之一多既是缘成不同情谓者。为是本来有此一多。为是始有耶。答今本有不有者。为欲就智辨本有。为自就一多体辨耶。若自就一多体辨不论智者。体即息诸论道。同於究竟圆果离说相故。今若辨一多者约智说也。如经云智慧差别故。又云智者无所畏。故约智说一多也。问若约智故其本有者。以智照故本有。答如室中空。开门见时此空即是本有。如涅盘经见佛性已即非三世摄。问亦得是始有以不。答见时如言有。不见不言有故亦名始有。问若一多之体由智照故。即通本有及本不有者。此智照时得通有照不照以不。答本有故智即非照。本不有故由智。故照明知亦通照不照。一切诸法例如此也

二明同体门者还如前门。相似还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今就一中门说者。还明向上去向下来。其中逆顺各具十门。今略举其始终。约十一而说者。如似一中十缘成故。若无十一不成二三亦如是。十即一亦如是。问此同体门中。与前异体门中有何别耶。答前异门言一中十者。以望后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问若一中即有九者。此与前异体门一即十有何别耶。答此中言一有九者。有於自体九而一不是九。若前别体门说者一即是彼异体。十等而十不离一。问一中既自有九者应非缘成义。答若非缘成岂得有九耶。问一体云何得有九。答若无九即无一。次明同体门中一即十者。还言一者一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十非一一不成故。一即十既尔。一即二三亦然。逆顺各十门亦然。问此中言自体一即十者。与前同。体一中十有何别耶。答前明同体中有十而一非是十。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以为异也。问此明一体即十。为摄法尽以不。答随智差别故亦尽亦不尽。何者如一若摄十即名为尽。若具说即无尽。问为自门无尽。为摄余门亦无尽耶。答一无尽余所无尽。若余不尽一亦不尽。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不成。是故此摄法即无尽。复无尽成一之义。於三四义由若虚空。即是尽更不摄余。故名无尽故亦摄尽不尽也。问既言一即摄尽者。为只摄一中十亦摄他处十。答摄他十亦有尽不尽义。何以故离他无自故。一摄他处即无尽而成一之义。他处十义如虚空故有尽。上明举十数为譬说竟

此下明约法以会理者凡十门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约相应无先后说)

二者因陀罗网境界门(此约譬说)

三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约缘说)

四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约相说)

五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约世说)

六者诸藏纯杂具德门(此约行行)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约理说)

八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约用说)

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此约心说)

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此约智说)

就此十门亦一一之门皆复具十会成一百。所言十者。一者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齐境位。七法智师弟。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性。所言教义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乘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也。第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等*是体。实即是理相彰即是事。第三解行者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行即解。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后际为解。第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第五人法者。文殊显其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第六分齐境位者。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第七法智师弟者。开发为师相相成即弟子。第八主伴依正者。举一为主余即为伴。主以为正伴即是依。第九逆顺体用者。即是成坏义也。第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缘常应也。如涅盘经云。此方见满余方见半。而月实无虚盈。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常无增减。以同时相应。然此十门体无前后。相应既其具此十门。余因陀罗等九门亦皆具此十门。何但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

今释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即具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今且据因是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疎故。所以成有尽。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疎缘以入亲。是故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经云。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又如大品经云。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而明菩提也。问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须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为多是即一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为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第二步即一多者。云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虽行多步终是不到。故知一步与多步常有到不到义。因中尚尔者。果中亦无果义。故涅盘经云。智者应当定说亦有亦无。今举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缘起海印定力说到不到。不同情谓说到不到。故经云。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而复不失因果。不堕断常。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斯之谓也。问若因果同时即因成果。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论云。依缘二种义示现二种时。依因义者名为因。依果义者名为果。岂得失於因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时那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时耶。因果同时既如此。教义理事等同时亦然。问既言同时相应者。今举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义等十门以否。答今但举十门者欲成其无尽。若论三种世间圆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门。亦具无尽无量法界虚空法门。成其无尽复无尽。若但就别事说不成无尽者。只同大乘义也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约譬以明。亦复具有教义等十门。如梵网经。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帝释殿网为喻者。须先识此帝网之相。以何为相。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是故如第七地赞请经云。於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量无边佛於中而说法。此即智正觉。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此即据器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据众生世间。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於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复示现。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智如理实德如此。非即变化对缘方便故说。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大小得相入。或云菩萨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说。问若此宗明相入不论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者。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终何缘得辨因果教义等耶。答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则为伴。犹如帝网举一珠为首众珠现中。如一珠即尔。一切珠现亦如是。是故前经举一菩萨为主。一切菩萨围绕。一一菩萨皆悉如是。又如诸方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先后次第。而体无增减故经云。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亦不增。众生界亦不减。若无一众生成佛众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减也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此约缘起说也。还具前教义十门。所言隐显者。如涅盘经半字及满字。昔说半字故半字即显。满字即隐。今日说满字。即满字即显半字即隐。此即约缘而说隐显。又如月喻品云。此方见半(他方见满)。而彼月性实无亏盈。随缘所见故有增减。此即是大乘宗中说。若通宗辨者不待说与不说。常半常满隐显无别时。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半满无异时。是故如来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时即是灭时。同时俱成故。所以称秘密。如似十数一即十一即是显。二三四至十即为隐。又眼根入正受即是显。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而此隐显体无前后。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者。此就相说。如一微尘。此即是其小相。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其大相。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如似一微尘中有秽国土。而即於此微尘中具有不可说净国。在此微尘中而於彼秽国不相妨碍。而此净国之相仍亦不失。乃至有诸国土尸罗盆幢形三方及四维等国。在此一微尘中常不相妨碍。故普贤品云。一切诸世界入於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故知。若与普相应能於一微尘中见不可说国土。而不杂乱不增不减。岂可须弥纳芥子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安立相容亦如是。问此相容门与前因陀罗网门有何别耶。答诸门隐映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中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即是相容门中摄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约三世说。如离世间品说。十世者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现在说现在。现在说未来。现在说过去。未来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三世为一念。合前九为十世也。如是十世以缘起力故。相即复相入而不失三世。如以五指为拳不失指。十世虽同时而不失十世。故经云。过去劫入未来。现在劫入过去。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又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劫入无劫。无劫入有劫。又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过去。菩萨悉了知。又云。无尽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如是。十世相入复相即。而不失先后短长之相。故云隔法异成。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后差别之相。故名异成也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者。此约诸度门说。何者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等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如大品经一念品明。从始至终不出一念。即名为纯。而此一念之中具於万行。即名为杂。虽尔而与此中纯杂义别。何者如彼经一念者。同是无得相应不明缘起德用。若此明纯者。若约施门一切皆施。若说忍门一切皆忍。说忍门者诸行如虚空。即名为纯。而此忍门具足诸门。即名为杂。纯杂不相乱故名具德。故不同彼念品。又问此与六度相摄义有何别耶。答六度相摄义者。如似以施摄诸度。而诸度非是施。若此明者以施摄诸门。无门不是施。以缘起力故不同六度相摄。故一摄於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为纯。而一内即具九十等。是故复名杂。故知。不同相摄义。问此与大品相资义复有何别耶。彼中资者阙一即不成。此中十数阙一亦不成。彼此二未审有何别耶。答彼言相资者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十。所以不同资义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者。此约理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即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缘起实德非天人所修。故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自在愿力故能尔。又如普贤品云。一切众生身入一众生身。一众生身入一切众生身。又云。一切诸世界令入一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杂乱。须弥入芥子。此即不说也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取其三种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问此明其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前因陀罗网。及微细相容门有何差别耶。答如譬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是相容门摄。若就三世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此门摄。问若如是相即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此乃浑无疆界。何始何终何因何果耶。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虽不失先后而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前章门。一即一切无尽亦复无尽。二三亦复尔。故此经叹初发心功德云。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尽。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无尽。又云。何况於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此即是从二三至九十皆成无尽。以是故从十信终心。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皆悉明成佛者。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问如前明果德绝於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耶。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不可说耶。答因位菩萨有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者。一门即具何用余门也。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故。如一升即摄一斗。若无一升此斗即不成。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以不。若一升不得一斗。一行不得具一切行。答十升合成一斗。既无其升时将何作斗。故如无升即无斗。有升即有斗。今举升即斗。斗升之外无别升斗。如龟毛兔角不可得。初心即成佛。成外无别修。其相如虚空。是故言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诸功德。如经说。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佛闻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复得三昧。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无於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问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行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终具足。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譬众流入海。才入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若余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故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与一乘中一念。故下明善财从文殊所。发心求善知识。经历一百一十城已。而不如一念得见普贤菩萨。故知得入此缘起大海。一念岂不成佛耶。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静心即言成佛者。此亦谓。佛成在而不得是圆极之成。如诸江河亦得是水。未得同於大海之水。此中通辨一念成佛义者。若小乘说要三大阿僧只劫满百劫。修行相好业始得成佛。行若满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无一念成佛义。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义。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此亦分用缘起。而明三僧只劫修道。地前是一僧只。初地至七地是二僧只。八地至十地是三僧只。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若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时应。故欲论其成者。成复成成复成。众生欲在后成佛者。在后复在后在后复在后。故不思议品云。诸佛如来非不先觉。为众生故於念念中新新断结。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故今举一念成者。即与佛同时位未见究竟。故复有浅深之殊。如人始出门及与久游他土。虽同在空中而远近有别。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复辨其浅深。此须善思之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者。此约心说。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教门等。竝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若顺转即名涅盘。故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生死涅盘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净。故涅盘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故楞伽经云。心外无境界无尘虚妄见。问若心外更无别境。有无皆由心成者。如人先见障外有物。别有人去物时心由谓有。尔时物实无何名由心成耶。答若随虚妄心中转者。此障外物亦随心之有无。此亦心随去物不去物而转。若论如来藏性真实净心说者。此物不动本处。体应十方。性恒常转纵移到他方。而常不动本处。此即缘起自在力。然非是变化幻术所为。是故虽复七处九会。而不离寂灭道场。维摩云。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之谓也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者。此约智说。言托事者如经举金色世界之事。即显始起於实际之法。一切幢一切盖等事是行体也。又如法界品云。开楼观门相见弥勒菩萨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场。以楼观则菩提相。所以言显法主解也。若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以显法。即以异事显於异理法。此中以事即法故随举一事摄法。无尽故前举幡幢等。皆言一切。所以不同大乘说也。此中明因果者如一乘说也

华严一乘十玄门(终)

华严大教阐扬十玄门者。此为鼻祖。贤首仍之载於教义章内。大意相同而文有详略。及作探玄记改易二名。用一华叶演说为清凉悬谈张本。后人不知。以为清凉十玄与贤首有异者。盖未见探玄记也。今教义章与悬谈并行於世。而复刻此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22:54

  一花一世界(亦称一花悟世界)一句诗句,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最早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所知最广的是: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佛家亦曾说过一花一世界的名言: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意思即是:心若无物,心中清净。就可以一花一世界。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人的胸襟亦可以纳百川,容得下人。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
  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
  谁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
  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堂,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心是莲花开 繁华落尽,梦入禅声。月儿无语,照尽世间多少悲欢离合; 莲花有情,普渡情海无数痴男怨女。 莲花开过了,净土依然沉浸於尘缘未了的一方之中, 追随著禅音而去,清清净净的世界也许就在前方。

  出处

  多种说法
  《华严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

  送禅人持钵
  融融春景绝纤埃。五叶腾芳七叶开。子内子生枝上菓。一花一叶一如来。
  《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七》:
  怀大都千佛寺
  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
  这里根本谈不成出处,就像“一天一地一圣人”一样,是一种修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56

华严经要义: 一多相容,大小无碍.....

类似的语句: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等

如: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经

1.
科学式解答: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现在科学叫做宇宙全息论;佛教认为人可以修出百千万化身,科技现在可以有初级的所谓“克窿人”;最有趣的是科学对物的最基本组成物质的认识,曾经认为它是原子,后来又认为是粒子,再后来又认为是质子等等,事实上等于是说现在最前端的认识也是不彻底的,而佛教早在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的无量光年前就认为“万物无自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的本相!

2.
文学式解答
了悟子注: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不得此语!

3.
南怀瑾师简说:
“华严经”的重点是讲“一真法界”,处处皆是佛,一切众生人人皆是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佛经,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观的,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脱;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缺陷的、悲惨的。唯有“华严经”所讲的,认为这个世界无所谓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处处成佛,时时成道。这也就是所谓的华严境界。

4.
《俗语佛源》:
〔花花世界〕佛教关于“世界”的说法很多。如《华业经》说:“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担树。生俗语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源于此。花花世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俗语花花之界源于此。花花之界一般形容繁华之地,尘世间。如《说岳全传》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夺取宋室江山。”又《何典》第一回:“中界便是今日大众所住的花花世界。”(李明权)

==================

5.
可以看我国华严宗创始人杜顺大师的解说:

华严一乘十玄门
大唐终南太一山至相寺释智俨撰
承杜顺和尚说

明一乘缘起自体法界义者。不同大乘二乘缘起。但能离执常断诸过等。此宗不尔。一即一切无过不离。无法不同也。今且就此华严一部经宗。通明法界缘起。不过自体因之与果。所言因者。谓方便缘修体穷位满。即普贤是也。所言果者。谓自体究竟寂灭圆果。十佛境界一即一切。谓十佛世界海及离世间品。明十佛义是也。问文殊亦是因。人何故但言普贤是其因人耶。答虽复始起发於妙慧。*在於称周。是故隐於文殊。独言普贤也。亦可。文殊普贤据其始终。通明缘起也。今辨此因果二门者。圆果绝於说相。所以不可以言说而辨。因即明其方便缘修。是故略辨也。问不思议法品等亦明果德。何故得於因门说耶。答此等虽是果德。对缘以辨果。非是究竟圆寂之果。是故与因同一会说也。今约教就自体相。辨缘起者於中有二。一者举譬辨成於法。二者辨法会通於理。所言举譬辨者。如夜摩天会菩萨云集品说云。譬如数十法增一。至无量。皆悉是本数智慧故差别也。今举此十数为譬者。复有二门。一异体门。二同体门。就异体门中复有三。一者一中多多中一。如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此约相说也。二者一即多多即一。如第七住经云。一即是多多即一。义味寂灭悉平等。远离一异颠倒相。是名菩萨不退住。此即约理说也。今约十数明一中多多中一者。若顺数从一至十向上去。若逆数从十至一向下来。如一者一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若无十一即不成。无性缘成故。一中即有十。所以一成故。二三四等一切皆成也。若一住自性十即不成。十若不成一亦不成也。问既其各各无性何得成其一多耶。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如维摩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问此门摄法界。为尽为不尽耶。答亦有尽义。亦无尽义。何者十中一即是尽。一中十具说即无尽也。又复知。一中等皆具尽不尽义也。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还同前门中向上去向下来也。如似一即十缘成故。若一非十十不成也。从上向下来亦如是。十即一缘成故。若十非一一不成也。问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答如柱若非舍尔时则无舍。若有舍亦有柱。即以柱即舍故有舍复有柱。一即十十即一故。成一复成十也。问若一即十此乃无有十。那得言一之与十。乃言以即故得成耶。答一即十即非一者。非是情谓一。所谓缘成一。缘成一者非是情谓一故。故经云。一亦不为一为欲破诸数。浅智者著诸法。见一以为一也。问前明一中十。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答前明一中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非是一。若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问若一多要待缘成者。为是同时为是先后耶。答缘成故常同时而先后。所以然者一即十十即一故常同时。而向上去向下来故有前后也。问既有明先后去来。即是有增减。何名不动本相耶。答虽先后去来而常不动故。经云。不来相而来也。如一即多而不动一相。如此一相亦非情谓一。多亦如是。虽多即一而不坏多相。亦非情谓多。问此之一多既是缘成不同情谓者。为是本来有此一多。为是始有耶。答今本有不有者。为欲就智辨本有。为自就一多体辨耶。若自就一多体辨不论智者。体即息诸论道。同於究竟圆果离说相故。今若辨一多者约智说也。如经云智慧差别故。又云智者无所畏。故约智说一多也。问若约智故其本有者。以智照故本有。答如室中空。开门见时此空即是本有。如涅盘经见佛性已即非三世摄。问亦得是始有以不。答见时如言有。不见不言有故亦名始有。问若一多之体由智照故。即通本有及本不有者。此智照时得通有照不照以不。答本有故智即非照。本不有故由智。故照明知亦通照不照。一切诸法例如此也

二明同体门者还如前门。相似还明一中多多中一。一即多多即一。今就一中门说者。还明向上去向下来。其中逆顺各具十门。今略举其始终。约十一而说者。如似一中十缘成故。若无十一不成二三亦如是。十即一亦如是。问此同体门中。与前异体门中有何别耶。答前异门言一中十者。以望后九故名一中十。此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问若一中即有九者。此与前异体门一即十有何别耶。答此中言一有九者。有於自体九而一不是九。若前别体门说者一即是彼异体。十等而十不离一。问一中既自有九者应非缘成义。答若非缘成岂得有九耶。问一体云何得有九。答若无九即无一。次明同体门中一即十者。还言一者一缘成故一即十。何以故若十非一一不成故。一即十既尔。一即二三亦然。逆顺各十门亦然。问此中言自体一即十者。与前同。体一中十有何别耶。答前明同体中有十而一非是十。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以为异也。问此明一体即十。为摄法尽以不。答随智差别故亦尽亦不尽。何者如一若摄十即名为尽。若具说即无尽。问为自门无尽。为摄余门亦无尽耶。答一无尽余所无尽。若余不尽一亦不尽。若成一一切即成。若不成一一切不成。是故此摄法即无尽。复无尽成一之义。於三四义由若虚空。即是尽更不摄余。故名无尽故亦摄尽不尽也。问既言一即摄尽者。为只摄一中十亦摄他处十。答摄他十亦有尽不尽义。何以故离他无自故。一摄他处即无尽而成一之义。他处十义如虚空故有尽。上明举十数为譬说竟

此下明约法以会理者凡十门

一者同时具足相应门(此约相应无先后说)

二者因陀罗网境界门(此约譬说)

三者秘密隐显俱成门(此约缘说)

四者微细相容安立门(此约相说)

五者十世隔法异成门(此约世说)

六者诸藏纯杂具德门(此约行行)

七者一多相容不同门(此约理说)

八者诸法相即自在门(此约用说)

九者唯心回转善成门(此约心说)

十者托事显法生解门(此约智说)

就此十门亦一一之门皆复具十会成一百。所言十者。一者教义。二理事。三解行。四因果。五人法。六分齐境位。七法智师弟。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性。所言教义者。教即是通相别相三乘五乘之教。即以别教以论别义。所以得理而忘教。若入此通宗而教。即义以同时相应故也。第二理事者。若三乘教辨即异事显异理。如诸经举异事喻异理。若此宗即事是理。如入法界等*是体。实即是理相彰即是事。第三解行者如三乘说。解而非行。如说人名字而不识其人。若通宗说者即行即解。如看其面不说其名而自识也。相显为行。契穷后际为解。第四因果者。修相为因契穷为果。第五人法者。文殊显其妙慧。普贤彰其称周。明人即法也。第六分齐境位者。参而不杂各住分位。即分齐境位。第七法智师弟者。开发为师相相成即弟子。第八主伴依正者。举一为主余即为伴。主以为正伴即是依。第九逆顺体用者。即是成坏义也。第十随生根欲性者。随缘常应也。如涅盘经云。此方见满余方见半。而月实无虚盈。若此宗明者。常增减而常无增减。以同时相应。然此十门体无前后。相应既其具此十门。余因陀罗等九门亦皆具此十门。何但此十门。其中一一皆称周法界。所以举十门者成其无尽义也

今释第一同时具足相应门者。即具明教义理事等十门同时也。何以得如此耶。良由缘起实德法性海印三昧力用故得然。非是方便缘修所成故得同时。今且据因是同时者。若小乘说因果者。即转因以成果。因灭始果成。若据大乘因果亦得同时。而不彰其无尽。如似舍缘以成舍。因果同时成而不成余物。以因有亲疎故。所以成有尽。若通宗明因果者。举疎缘以入亲。是故如舍成时。一切法皆一时成。若有一法不成者。此舍亦不成。如似初步若到一切步皆到。若有一步非到者一切步皆非到。故经云。虽成等正觉不舍初发心。又如大品经云。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而明菩提也。问既言一步即到者。何须用第二步耶。答汝言一步即到者。为多是即一以不。又言何用第二步者。此第二步为是一即多以否。若初步是多一。第二步即一多者。云何乃言一步到不用第二步耶。答若不一是多一。多亦不是一多者。何但一步不能到。虽行多步终是不到。故知一步与多步常有到不到义。因中尚尔者。果中亦无果义。故涅盘经云。智者应当定说亦有亦无。今举一步到者。即是法界缘起海印定力说到不到。不同情谓说到不到。故经云。唯应度者乃能见之。而复不失因果。不堕断常。故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斯之谓也。问若因果同时即因成果。因即成果那得言不失因果耶。答如地论云。依缘二种义示现二种时。依因义者名为因。依果义者名为果。岂得失於因果耶。又且既言因果同时那得言失。若其失者何名因果同时耶。因果同时既如此。教义理事等同时亦然。问既言同时相应者。今举因果一事。即得具前教义等十门以否。答今但举十门者欲成其无尽。若论三种世间圆融。可但一事具此十门。亦具无尽无量法界虚空法门。成其无尽复无尽。若但就别事说不成无尽者。只同大乘义也

第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约譬以明。亦复具有教义等十门。如梵网经。即取梵宫罗网为喻。今言因陀罗网者。即以帝释殿网为喻。帝释殿网为喻者。须先识此帝网之相。以何为相。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是故如第七地赞请经云。於一微尘中各示那由他无量无边佛於中而说法。此即智正觉。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围。世间不迫迮。此即据器世间。又云。於一微尘中现有三恶道天人阿修罗。各各受业报。此即据众生世间。又云。如一微尘所示现。一切微尘亦如是。故於微尘现国土。国土微尘复示现。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此即是其法界缘起。如智如理实德如此。非即变化对缘方便故说。若是大乘宗所明。即言神力变化故大小得相入。或云菩萨力故入。又言不二故入。不同一乘说。问若此宗明相入不论神力。乃言自体常如此者。斯则浑无疆界。无始无终何缘得辨因果教义等耶。答以随智差别故举一为主。余则为伴。犹如帝网举一珠为首众珠现中。如一珠即尔。一切珠现亦如是。是故前经举一菩萨为主。一切菩萨围绕。一一菩萨皆悉如是。又如诸方皆来证诚同其名号。一切十方证诚皆亦如是。所以成其无尽复无尽。而不失因果先后次第。而体无增减故经云。一切众生尽成佛。佛界亦不增。众生界亦不减。若无一众生成佛众生界亦不增。佛界亦不减也

第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此约缘起说也。还具前教义十门。所言隐显者。如涅盘经半字及满字。昔说半字故半字即显。满字即隐。今日说满字。即满字即显半字即隐。此即约缘而说隐显。又如月喻品云。此方见半(他方见满)。而彼月性实无亏盈。随缘所见故有增减。此即是大乘宗中说。若通宗辨者不待说与不说。常半常满隐显无别时。如彼月性常满而常半。半满无异时。是故如来於一念中。八相成道生时即是灭时。同时俱成故。所以称秘密。如似十数一即十一即是显。二三四至十即为隐。又眼根入正受即是显。於色法中三昧起即名隐。而此隐显体无前后。故言秘密也

第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者。此就相说。如一微尘。此即是其小相。无量佛国须弥金刚山等即其大相。直以缘起实德无碍自在致使相容。非是天人所作故安立。如似一微尘中有秽国土。而即於此微尘中具有不可说净国。在此微尘中而於彼秽国不相妨碍。而此净国之相仍亦不失。乃至有诸国土尸罗盆幢形三方及四维等国。在此一微尘中常不相妨碍。故普贤品云。一切诸世界入於一微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离散。故知。若与普相应能於一微尘中见不可说国土。而不杂乱不增不减。岂可须弥纳芥子将为难事哉。理事等十门安立相容亦如是。问此相容门与前因陀罗网门有何别耶。答诸门隐映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中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即是相容门中摄

第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约三世说。如离世间品说。十世者过去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现在说现在。现在说未来。现在说过去。未来说未来。未来说过去。未来说现在。三世为一念。合前九为十世也。如是十世以缘起力故。相即复相入而不失三世。如以五指为拳不失指。十世虽同时而不失十世。故经云。过去劫入未来。现在劫入过去。现在劫入过去。未来劫入现在。又云。长劫入短劫。短劫入长劫。有劫入无劫。无劫入有劫。又云。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过去。菩萨悉了知。又云。无尽无数劫能作一念顷。非长亦非短。解脱人所行如是。十世相入复相即。而不失先后短长之相。故云隔法异成。教义理事等十门相即相入。而不失先后差别之相。故名异成也

第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者。此约诸度门说。何者如似就一施门说者。一切万法皆悉名施。所以名纯。而此施门即具诸度等行。故名为杂。如是纯之与杂不相妨碍。故名具德。如大品经一念品明。从始至终不出一念。即名为纯。而此一念之中具於万行。即名为杂。虽尔而与此中纯杂义别。何者如彼经一念者。同是无得相应不明缘起德用。若此明纯者。若约施门一切皆施。若说忍门一切皆忍。说忍门者诸行如虚空。即名为纯。而此忍门具足诸门。即名为杂。纯杂不相乱故名具德。故不同彼念品。又问此与六度相摄义有何别耶。答六度相摄义者。如似以施摄诸度。而诸度非是施。若此明者以施摄诸门。无门不是施。以缘起力故不同六度相摄。故一摄於九十而九十等皆是一。是故名为纯。而一内即具九十等。是故复名杂。故知。不同相摄义。问此与大品相资义复有何别耶。彼中资者阙一即不成。此中十数阙一亦不成。彼此二未审有何别耶。答彼言相资者而能非是所。今言十成一而一即是十。所以不同资义

第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者。此约理说。以一入多。多入一故名相容。即体无先后。而不失一多之相。故曰不同。此即缘起实德非天人所修。故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自在愿力故能尔。又如普贤品云。一切众生身入一众生身。一众生身入一切众生身。又云。一切诸世界令入一尘中。世界不积聚。亦复不杂乱。须弥入芥子。此即不说也

第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约用说。还就约教义理事等十门。取其三种世间圆融无碍自在。故一即摄一切。成其无尽复无尽。以其无尽故相即复相入。此约用以说。问此明其无尽复无尽。相即复相入。与前因陀罗网。及微细相容门有何差别耶。答如譬说同体门中说者。若就隐映相应互相显发。重重复重重成其无尽者。即是因陀罗网门摄。若诸门一时具显不相妨碍者。是相容门摄。若就三世圆融无碍自在。相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即是此门摄。问若如是相即即复相入成其无尽复无尽者。此乃浑无疆界。何始何终何因何果耶。答此据法界缘起体性成其无尽复无尽。故先后因果不失。虽不失先后而先后相即复相入。故成其无尽。以先后相即复相入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前章门。一即一切无尽亦复无尽。二三亦复尔。故此经叹初发心功德云。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可尽。此即明其一即一切成其一切无尽。又云。何况於无量无数无边劫具足。修诸度诸地功德行。此即是从二三至九十皆成无尽。以是故从十信终心。至十住十行及十回向地等。皆悉明成佛者。良由始终相即复相入成无尽故。问如前明果德绝於说相。云何十信终心即具佛果德用耶。若十信同果德者。即果德是可说之相。何不可说耶。答因位菩萨有果德者。欲彰果德是不可说。是故叹德文云。菩萨在此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问若一地即摄一切诸地功德。一即一切初即摄后者。一门即具何用余门也。答若无余门一门即不成故。如一升即摄一斗。若无一升此斗即不成。问若无升即无斗者。今举一升即得一斗以不。若一升不得一斗。一行不得具一切行。答十升合成一斗。既无其升时将何作斗。故如无升即无斗。有升即有斗。今举升即斗。斗升之外无别升斗。如龟毛兔角不可得。初心即成佛。成外无别修。其相如虚空。是故言初心成佛者。非谓不具诸功德。如经说。普庄严童子一生具见佛闻法。即得三昧即至后际见佛。灭度后复得三昧。如经一生得见闻。若熏习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缘起大树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犹如远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谓无於后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问既言久修始得者。云何言一念得耶。答言久修行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摄。从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终具足。故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乃至具足慧身不由他悟。譬众流入海。才入一滴即称周大海无始无终。若余江河水之深不及入大海一滴。故即用三乘中修。三乘多劫不及与一乘中一念。故下明善财从文殊所。发心求善知识。经历一百一十城已。而不如一念得见普贤菩萨。故知得入此缘起大海。一念岂不成佛耶。至如初坐用心之徒但取静心即言成佛者。此亦谓。佛成在而不得是圆极之成。如诸江河亦得是水。未得同於大海之水。此中通辨一念成佛义者。若小乘说要三大阿僧只劫满百劫。修行相好业始得成佛。行若满意欲不成佛亦不得。故无一念成佛义。若大乘明一念成佛义者凡有二种。一者会缘以入实性无多少。故明一念成佛义。如大品经一念品义是也。二者行行既满取最后念。名为成佛。如人远行以后步为到。此亦分用缘起。而明三僧只劫修道。地前是一僧只。初地至七地是二僧只。八地至十地是三僧只。然亦不定由有一念成佛。故明知不定。若一乘明一念成佛。如大乘取最后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后望初初念即是成。何故以因果相即同时应。故欲论其成者。成复成成复成。众生欲在后成佛者。在后复在后在后复在后。故不思议品云。诸佛如来非不先觉。为众生故於念念中新新断结。亦不住学地而成正觉。故今举一念成者。即与佛同时位未见究竟。故复有浅深之殊。如人始出门及与久游他土。虽同在空中而远近有别。是故信住等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复辨其浅深。此须善思之

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者。此约心说。所言唯心回转者。前诸义教门等。竝是如来藏性清净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恶随心所转故云回转善成。心外无别境故言唯心。若顺转即名涅盘。故经云心造诸如来。若逆转即是生死。故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生死涅盘皆不出心。是故不得定说性是净及与不净。故涅盘云。佛性非净亦非不净。净与不净皆唯心。故离心更无别法。故楞伽经云。心外无境界无尘虚妄见。问若心外更无别境。有无皆由心成者。如人先见障外有物。别有人去物时心由谓有。尔时物实无何名由心成耶。答若随虚妄心中转者。此障外物亦随心之有无。此亦心随去物不去物而转。若论如来藏性真实净心说者。此物不动本处。体应十方。性恒常转纵移到他方。而常不动本处。此即缘起自在力。然非是变化幻术所为。是故虽复七处九会。而不离寂灭道场。维摩云。文殊师利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此之谓也

第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者。此约智说。言托事者如经举金色世界之事。即显始起於实际之法。一切幢一切盖等事是行体也。又如法界品云。开楼观门相见弥勒菩萨所行因事至菩提道场。以楼观则菩提相。所以言显法主解也。若大乘宗中所明亦托事以显法。即以异事显於异理法。此中以事即法故随举一事摄法。无尽故前举幡幢等。皆言一切。所以不同大乘说也。此中明因果者如一乘说也

华严一乘十玄门(终)

华严大教阐扬十玄门者。此为鼻祖。贤首仍之载於教义章内。大意相同而文有详略。及作探玄记改易二名。用一华叶演说为清凉悬谈张本。后人不知。以为清凉十玄与贤首有异者。盖未见探玄记也。今教义章与悬谈并行於世。而复刻此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56

  一花一世界(亦称一花悟世界)一句诗句,包含浓厚的哲学意味,是凡人俗世中所悟出世界中,最高境界的一句名句。最早出自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所知最广的是: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佛家亦曾说过一花一世界的名言: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
  意思即是:心若无物,心中清净。就可以一花一世界。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人的胸襟亦可以纳百川,容得下人。
  语出《佛典》,昔时佛祖拈花。
  惟迦叶微笑,既而步往极乐。

  从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个世界,
  谁能有这样的境界?
  佛曰:
  一花一世界, 一草一天堂,
  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
  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
  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心是莲花开 繁华落尽,梦入禅声。月儿无语,照尽世间多少悲欢离合; 莲花有情,普渡情海无数痴男怨女。 莲花开过了,净土依然沉浸於尘缘未了的一方之中, 追随著禅音而去,清清净净的世界也许就在前方。

  出处

  多种说法
  《华严经》:‘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梵网经》卷上谓:卢舍那佛坐千叶大莲花中,化出千尊释迦佛,各居千叶世界中,其中每一叶世界的释迦佛,又化出百亿释迦佛,坐菩提树。
  佛告文殊师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丛林、稻麻竹苇、山石微尘。一物一数、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内、一尘一劫。一劫之内、所积尘数、尽充为劫。
  唐蜗寄题庐山东林寺三笑庭联: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金刚经正解卷下》:“恒河沙等之恒河沙。一沙一世界国土中。所有众生。各具一心。则其心有若干种。如来以清净五眼。皆尽见而知之”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要解上》:“诸佛世界者。百千万亿僧只等数之河。一一河中一沙一世界者。显世界之多矣。”

  送禅人持钵
  融融春景绝纤埃。五叶腾芳七叶开。子内子生枝上菓。一花一叶一如来。
  《佛海瞎堂禅师广录》:“一花一叶一如来。一佛一刹一报土。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七》:
  怀大都千佛寺
  忆昔千花七宝台。一花一叶一如来。不知近日花闲佛。可似当年震法雷。
  这里根本谈不成出处,就像“一天一地一圣人”一样,是一种修辞。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电脑电池充不进电苹果电脑充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 苹果电脑不充电没反应苹果电脑充电指示灯不亮充不了电怎么办 狗狗更加忠诚护家、善解人意,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泰迪能长多大... 描写泰迪狗的外形和特点的句子 国外留学有用吗 花钱出国留学有用吗 !这叫什么号 百万医疗赔付后是否可以续保 前一年理赔过医疗险还能续保吗? 医疗住院险理赔后还能购买吗? 一岁一枯荣,一花一世界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是什么意思? 建筑设计之前的场地现状分析主要从哪几个方面,如何分析?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 是什么意思? 建筑设计理念一般从哪些角度去分析?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如何对建筑做分析(从哪里个方面来分析) 一花一世界的含义 一花一世界是什么意思? 老公梦见别人身上很多蛇 结婚后,女人梦见小蛇 夫妇两都梦到蛇 求大师解梦 女人梦到很多小蛇,还有一个女人跟我老公示爱 今年股价最高点是53.43元是哪只股票? 长电科技现在如何?目前长电科技的股价算高吗?长电科技股票好不好? 长电科技股票是什么时候上市的?长电科技上市股价多少钱?长电科技的今天走势? 长电科技股票代码是什么意思?长电科技牛市股价是多少?长电科技十年来的走势图? 修改启动名 WinHex怎么用? winhex 怎么在win7上使用 下载的软件winhex怎么解压后不能安装啊 建筑设计的场地分析一般从那几个方向入手。。若有什么好用的方法也可以介绍下哈。具体是如何分析的谢谢啦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是什么意思?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的意思是什么? 佛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是什么意思 上着网课,电脑突然,变成壁纸,然后不停的换来换去,怎么取消掉? 梦见去世的外婆,我还抱着外婆有说有笑,这是什么意思? 梦见抱过世的外婆 2018年江苏省下半年教师资格证报名审核状态为什么一直是待审核 考幼儿园教师资*户籍所在地的考生现场审核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我是江苏省东台市的 梦见和已故的姥姥拥抱,并且她又死在了我的怀里,意味着什么? 梦见死去的外婆让她帮我开门,进门后我抱住她! 我的桌面壁纸变来变去怎么办 梦见去世的外婆从井里上来被我抱起 我的电脑桌面壁纸不断变化是怎么回事 梦见抱着去世的外婆,送他上车 安徽省事业编制报考时间2022的什么时候? 赤峰市2022事业编制报名时间 国内股票交易的时间?国内股票交易的规则是什么? 苹果肌怎么变平了 我的苹果肌塌陷难看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