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5:0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12:27
展开3全部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二月置毕节卫,为毕节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毕节卫置毕节县,以后沿用。毕节是彝族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为彝族一个家支头人的名字。
《毕节县志》载:毕节为"顺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迟安得长安所,属湖南,置毕节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曰毕节",这段话似有望文生义之嫌。
而《夷书》说法则较为恰当:"毕节称比跻,系白罗罗之名,因好其地为"比跻",久之叫着毕节,……汉人为除夕之证,彝族人作人名之称,其矢一也,其地则皆今之毕节。"由此看来,毕节之名源于彝族某一家之后被用作地名,最后用汉语音写作现名。
扩展资料
毕节,川、滇、黔、渝结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西南地区区域性重要综合交通枢纽,珠三角连接西南地区、长三角连接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
毕节,矿产资源储量巨大,已探明矿产60多种,磷矿储量名列全国前茅,煤炭远景储量居于长江以南之冠,铁矿、铜矿、铅矿、稀土矿储量处在贵州第一。
生物资源多样,动植物资源2800多种,有全国、全省如马铃薯之乡、白蒜之乡等众多“地理标志”;水能资源丰富,河湖水系纵横交错,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0条。
毕节是古夜郎*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中国南方古人类文化发祥地。
毕节风光景色旖旎,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毕节气候清凉宜人,是避暑旅游城市观测点。
毕节是三省红都,长江以南最后一块*根据地,厚重历史文化,在全国都具有唯一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12:28
毕节名字的来有两种说法;两种说法在史书上记载都有,毕节县历史研究的学者黄文远先生在一次讲课的时候讲过。但是不确定真正的哪个是真那个是假。毕节这个地方真正有行政划分是从汉代开始,但是有毕节这个名字是从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的。
毕节名字由来的第一种说法是:毕节城建设完工那恰好是除夕佳节,于是当时的管辖者就为其命名为毕节,取毕于节——完工于除夕佳节之意。
毕节名字由来的第二种说法是: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二月置毕节卫,为毕节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毕节卫置毕节县,以后沿用。毕节是彝族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为彝族一个家支头人的名字。《毕节县志》载:毕节为"顺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迟安得长安所,属湖南,置毕节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曰毕节",这段话似有望文生义之嫌。而《夷书》说法则较为恰当:"毕节称比跻,系白罗罗之名,因好其地为"比跻",久之叫着毕节,……汉人为除夕之证,彝族人作人名之称,其矢一也,其地则皆今之毕节。"由此看来,毕节之名源于彝族某一家之后被用作地名,最后用汉语音写作现名。
县级毕节市历史沿革:汉唐为彝族比跻系世居。元朝初年,平迟安德长官司修建驿馆,开馆之日适逢除夕,是一年里最后一个节日,因古称“毕跻”,故转音取名毕节驿。周初为卢国南境,战国为夜郎国西北境。秦属蜀郡东南部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平夷县,属牂牁郡。晋建兴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县为郡治,东晋简文帝时改为平蛮郡、平蛮县。南北朝至隋无变。唐宋为羁縻禄州。元属亦溪不薛及永宁路边地。明洪武七年(1374)置毕节卫,二十一年置层台卫、赤水卫,二十七年废层台卫。清康熙二十六年裁毕节、赤水2卫,改置毕节县,属威宁府。雍正七年,改属大定府。*2年,毕节县属黔西道,7年黔西道移治毕节,改名贵西道,12年撤贵西道,直属于省。*24年后为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1949年11月28日解放,1950年后为毕节专员公署所在地,1994年4月撤县改为毕节市(县级)。2011年10月撤销县级毕节市,改为七星关区。
地级毕节市历史沿革:据史料记载,其境殷为荆州西南地,周为蜀国东南境,秦为巴郡之属地,汉属益州之牂牁、犍为两郡所辖,蜀汉分属牂牁、朱提郡,晋分属益州、宁州之牂牁、朱提、建宁3郡,宋齐梁为宁州所辖,隋代系爨蛮之卢鹿部,唐代先属昆明国后为黔州都督府属地,五代时分属郝州、晖州、龚州、宝州、禄州,宋时东部属罗氏鬼国、乌撒部、毗那部,元代为亦溪不薛宣慰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所治,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乌撒军民府、永宁宣抚司和乌撒、毕节、赤水、永宁4卫。清康熙五年(1666)置大定(今大方)、黔西、平远(今织金)3府,改四川乌撒土府为威宁府;二十二年降黔西、平远二府为州隶属大定府;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州隶属威宁府,领大定、平远、威宁3州和毕节、永宁2县;雍正七年(1729)升大定州为府领黔西、平远、威宁三州和毕节县、水城厅。*初废府置县,域内所有县归贵西道管辖;*24年(1935),贵州省*设毕节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毕节、大定、黔西、威宁、水城县;*30年在原建制析设纳雍、金沙2县,织金县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31年析威宁县东北部置赫章县,至此贵州第四行政督察区共辖毕节、大定、黔西、金沙、织金、纳雍、水城、威宁、赫章9县。解放初期,成立贵州省*毕节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末第四行政督察区所属各县。1950年,县以下设区*,全专区9个县共辖55个区。1953年,全区*改为区公所,为县*的派出机构;区下设乡、镇*,为县辖一级政权组织。1955年,威宁县改建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8年,改乡、镇为人民公社,全专区共建人民公社671个;是年大定县更名为大方县。1970年,水城县并入水城特区划归六盘水地区管辖,是年毕节专区更名毕节地区,辖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赫章县和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91年,全地区共有89个区,736个乡镇,其中87个镇153个民族乡。1991—1992年,开展建镇并乡撤区,其后县以下行政建置为乡、镇。1994年,毕节县撤县建设(县级)。2007年组建贵州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为地委、行署正县级派出机构,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2011年10月撤销毕节地区和县级毕节市,设立地级毕节市,原县级毕节市改为七星关区。2011年底全市辖2区7县,255个乡、镇、办事处,13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603个村民委员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12:28
毕节名字的来有两种说法;两种说法在史书上记载都有,毕节县历史研究的学者黄文远先生在一次讲课的时候讲过。但是不确定真正的哪个是真那个是假。毕节这个地方真正有行政划分是从汉代开始,但是有毕节这个名字是从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开始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12:29
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二月置毕节卫,为毕节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毕节卫置毕节县,以后沿用。毕节是彝族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为彝族一个家支头人的名字。《毕节县志》载:毕节为"顺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迟安得长安所,属湖南,置毕节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曰毕节",这段话似有望文生义之嫌。而《夷书》说法则较为恰当:"毕节称比跻,系白罗罗之名,因好其地为"比跻",久之叫着毕节,……汉人为除夕之证,彝族人作人名之称,其矢一也,其地则皆今之毕节。"由此看来,毕节之名源于彝族某一家之后被用作地名,最后用汉语音写作现名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02 12:29
汉置平夷县。唐置羁縻禄州 。宋为禄州羁縻 。元置毕节驿。明建毕节卫。清设毕节县。1993年12月撤县设市.毕节是彝族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为彝族一个家支头人的名字。《毕节县志》载:毕节为"顺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迟安得长安所,属湖南,置毕节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曰毕节",这段话似有望文生义之嫌。而《夷书》说法则较为恰当:"毕节称比跻,系白罗罗之名,因好其地为"比跻",久之叫着毕节,……汉人为除夕之证,彝族人作人名之称,其矢一也,其地则皆今之毕节。"由此看来,毕节之名源于彝族某一家之后被用作地名,最后用汉语音写作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