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有什么意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9: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3:27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不知不觉,踩踏着瘦冷的月光,霜降节气就要到了。
这霜降,曾引发了古代诗人们的无限感慨和诗情。如白居易的《岁晚》:“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岑参的《送李翥游江外》:“相识应十载,见君只一官。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元稹的《赋得九月尽(秋字)》:“霜降三旬后,蓂馀一叶秋……”等。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选自《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此诗既明写了主人公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与诗人困于愁思苦想之中的凄婉心境相得益彰;而诗人的凄婉心境,也正是借着这样一幅秋凉之景,而得到渲染和烘托。
说到霜降诗,不能不提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尤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两句最为优美。难怪黄生《唐诗摘钞》说此诗“诗中有画”,恰如一幅《秋山行旅图》。你看,在秋阳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灿若朝霞,艳如去锦,岂不比二月春花还要美丽!透过这片红色,使人看到了秋天具有春天一样的魅力,怎能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唐代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历来脍炙人口。明代李东阳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正可说明这两句诗鲜明的艺术特色。
宋代叶梦得的晚年作品《水调歌头》诗云:“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寒声隐地,初听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关河千里,一醉与君同。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前四句写“霜降”“碧天”“秋事”“西风”“梧桐”,表明到了深秋,气候已经开始寒冷起来;“起瞰”三句,写作者年老偶病,在大风之后的寒夜,登上高城,遥望北方大片沦陷了的土地,无奈与客同饮,借酒浇愁;“叠鼓”二句写武士操练、演习骑射的热闹场景。虽然描写的都是客观景物和事象,却处处表现着诗人的内在心情与心理,可谓景中有情,象中有意,情景历历,意象生动,境界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