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9:38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2:19
茶叶起源于中国,种茶、饮茶、品茶、茶道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其影响远播海外。无论是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说明茶叶是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由此衍生出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那么对于如此爱茶的各位,您又真的了解“茶”字是如何而来的吗?
关于“茶”字的来源,大都认为中唐(约公元 8 世纪)以前表示“茶”的字,就是“荼”字。“荼”字最早见于《诗经》,但《诗经》在不少诗篇中所说的“荼”,并不是茶。开始以“荼”字明确地包含有“茶”字意义的,是《尔雅•释木》中的“槚,苦荼”。晋代郭璞的《尔雅注》还对此作了比较详细的注解:“树小如栀子,冬生(常绿的意思),叶可煮作羹饮。”公元 2 世纪前期,东汉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中也说:“荼,苦茶也。”这个“荼”字,据宋代徐铉等在该书的注中说,“此即今之茶字”。我国西南地区的兄弟民族,是早已知道“茶’的(见前引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扬雄《方言》),发音为“荈诧”或“蔎”。秦汉以来,茶在由西南地区传播于广大汉民族居住地区时,因其味苦和发音近似“荼”字,“荼”即被用来以表达“茶”这种药物和饮料。
《茶经述评》“荼”字的字音不止一个,其字义也不只一个。“荼”字被用来表达“茶”的含义历时很久,后来才省了一笔,变为“茶”字。这种改变,据说是受了陆羽的《茶经》和卢仝的《茶歌》等的影响(见宋代魏了翁《邛州先茶记》),同意这种说法的有明代的杨慎(见《丹铅杂录》)和清代的顾炎武(见《唐韵正》)。但此说与《茶经》注的说法不符,这个注已清楚地说明了“茶”字的出处是《开元文字音义》。《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唐玄宗撰。(《开元文字音义》已佚,玄宗曾自为此书作序,说这是一部与《说文》《字林》相类似的字书,凡三百二十部)这就可知将“荼”字略去一笔,定为现在的“茶”字,是唐玄宗以御撰的形式定下来的。但在这个新文字刚刚开始使用时,新旧文字必然会通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且安史之乱以后,接着又是频年的藩镇割据的*时期,所以顾炎武在《唐韵正》中说:
愚游泰山岱岳,观览唐碑题名,见大历十四年(779)刻荼字,贞元十四年(798)刻荼药字,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至会昌元年(841)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因此,当陆羽撰写《茶经》时,能在“荼”字仍为很多人所沿用的情况下,把“荼”字一律改为“茶”字,从而使“茶”字得以广泛地流传开来,这不能不说是他的独具卓识的一个创举。以后,随着茶叶生产贸易的发展,音义专用的“茶”字,经过了大约 80 年的时间,终于为广大人民所接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3:37
目前在中国茶的历史应该可以追溯到神农氏那个年代,主要是因为他尝百草的时候以为它是一种药。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5:11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有着不同的称呼,陆羽所著的《茶经》里就列举了好几种唐代以前人们对茶的称呼:茶,槚(音甲),蔎(音设),茗,荈(音喘)便都是古人对茶的叫法。 晋代郭璞注,宋代刑昺(音丙)疏的《十三经注疏.尔雅注》中,茶被叫做槚。 西汉时期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把茶叫做荈诧,并将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这也是我国最早将茶列为药物的文字记载。 西汉末年的扬雄在其《方言》一书中,谈到蜀地西南所产的茶,当地人把茶称为蔎。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把茶解释为“茗,荼芽也。”《华阳国志.巴志》是晋代的书籍,也有“园有芳蒻(音弱),香茗”的记载。 东汉时的古籍《桐君录》中,茶被叫做瓜芦木。东晋的学者裴渊的《广州记》中有这样一句话:“酉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由此可见古人还有把茶叫做瓜芦木和皋芦的。 也有说法认为,茶,槚,蔎,茗,荈所指的是不同时期采的茶。早采的叫做茶,晚采的叫做槚,茗或者荈。也有人认为茗是指茶的嫩芽,并不是晚采的茶。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7:03
他的来源地问题,历史上争论比较多。很多人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应该是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的茶树原产地中心,在唐朝就有记载过茶叶的来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