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1 02: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5:47
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温度的变化能使三态之间相互变换。在这方面,我国古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古代炼丹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在物质三态方面积累了很多知识。另外,人们对在日常生活中水、冰、水气,以及自然界中雨雪露霜等现象也作出某种解释。
据记载,炼丹有“火法”和“水法”。“火法”包括:“煅”,即长时间的高温加热;“炼”,即干燥物质的加热;“炙”,即局部烘烤;“熔”,即加热熔解;“抽”,即蒸馏;“飞”,即升华;“伏”即加热使药物变性。
“水法”包括:“化”,即溶解;“淋”,即用水溶解固体物质的一部分;“封”即封闭反应物质长时间地静置;“煮”,即物质在大量的水中加热;“熬”,即有水的长时间高温加热;“养”,即长时间的低温加热;“浇”,即倾出溶液,让它冷却;“渍”,即用冷水从容器外部降温。此外还有“酿”、“点”以及过滤、再结晶等方法。
在这么多过程中,物质状态有各种各样的变化,必然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态变化,是水、冰、水气三者之间的变化。
对于气、水之间的变换,远在先秦的《庄子》、《礼记》等书已有“积水上腾”、“下水上腾”等说法。
“上腾”指的是水的蒸发,即气化。对于水气凝结成水的过程也是十分注意的。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和“阳燧取火于日”,相配对的有所谓“方诸取水于月”。
“方诸”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大蛤”,有说是铜盘,有说是方解石,总之是一个对水不浸润的物体,夜晚把它放在露天,结上露水。
为什么说要“方诸取水于月”,大概是因为既是有月,必是无云,地表没有隔热层,热量易于发散,气温容易下降,到了*之下,可以得到露水。
这样取得的露水,叫做“明水”,据说有神奇的功效,汉武帝很喜欢饮用这种水,并名之为“甘露”。
这个“方诸取水”在古代是十分郑重的事,所以人们要进行研究,从中得到不少关于凝结方面的知识。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了一个有关气化的实验:油水混合物在受热过程中,由于沸点不同,水先沸腾,犹如冒烟,当水气化完毕,则无烟。加热停止,油不再沸腾,此时如加水,由于油温尚高,水即急极气化,又见焰起;气化完毕,也就“散卒而灭”了。
张华对这个过程观察得很仔细,记载得也很具体,并说曾“试之有验”,肯花工夫动手实验,难能可贵。当然,记录中错误地把上升的水汽、烟、焰三者混淆,又说油温下降时“可内手搅之”,也未免有些夸张。
至于冰、水之间的熔解、凝固,更是人们常见的。《考工记》就指出: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这是自然现象。这一观点把温度高低与状态变化联系起来。
从上述这些记载中我们能够发现,古人无疑获得了许多物态变化的知识。而有了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怪乎能对雨雪露霜等现象作出某种解释。
炼丹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