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试析本文乐与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8:4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1:10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
《兰亭集序》是作者为兰亭诗集撰写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抒情兼有哲理的美文。作者由修禊这件事入笔,描绘当地自然美景,引出雅集“信可乐也”;接着借题发挥,联想到不同的人都会留恋生之乐,但人生有限,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岂不痛哉”;但作者却能从“死生亦大矣”中宕开一笔,超越当时所崇尚的“一死生”、“齐彭殇”虚无思想,关注人的生命,将眼光转向未来,并顺势点明作序的目的。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1:10
乐当时之乐,悲却不能看作是一种悲观的情绪,却是人生在世逃避不了的东西,无奈居多。为什么会在当时乐的时候想到悲呢?恐怕和他们当时一起来此的活动有关,这令作者想到了生与死,应该是相当于缅怀死者之类的活动吧。而这也是一篇诗序,虽然诗集已经遗失,不过也能想到诗集的意境也和此文相当。
这些都是我自己胡说的,按照高中老师当时的分析呢,就是上面第一位兄弟所说的那样。可是我始终觉得乐与悲这样说到底有些牵强附会——因为想到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而乐中生悲,从而想到生与死的意思,想到人生在世一切都是虚妄的。
试想人家好好叫你出来玩,你开始蛮开心的,玩到后来就悲伤了,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还不算,大家一起作诗,叫你写个序,还要写生啊死啊的,别人肯定火大啊。而事实却并不这样,这篇序很有名,大家都觉得写得好,所以说,他们那个聚会肯定是一个严肃的聚会。而乐的,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所以可以这样推断,这本是一个严肃的聚会,可能是为了共同缅怀某一个大家都认识的人,大家做完缅怀的工作后,(这以前是悲)难免多年未见聊天,玩闹起来(悲中有乐),但玩闹的过程中又想起逝去的那个或那几个家伙,悲从中来。难免想到生与死,想到从前他们还在的日子,于是由此及彼,想到了后人会如何看他。好了,楼主再自己好好加工下吧,大致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