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悲秋的原因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8:4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1:10
古人描写这种秋景的莫过于欧阳修的《秋声赋 》了,文中凄凉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飘散,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晶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一旦秋风吹过,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衰败。
面对欧阳修老先生这样潇潇洒洒,淋漓尽致的秋的描写,哪怕你对秋再热爱也会大打折扣,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种凄凉和悲哀的感觉。有人问:秋天的凄凉比不上冬天,可是,为什么不说冬天是个悲伤的季节呢?这是因为,秋天的到来,意味着马上就会有更加苍凉的冬季,而冬天的到来则预兆着春天就要走来。这就是人们悲秋而不悲冬的自然原因之一吧。
受中国文人传统文化的影响。
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母题,是多数古代文人不可逾越的一个情结,是古代诗词的一个意象原型。
秋展示的是自然界的转折,由生机勃勃向萧瑟凋敝演变,由温暖热烈向寒冷寂寥滑动,使外界的“冷”与审美主体内在的“冷”形成一体。因而,对于文人来说,秋的文化内涵就不仅仅只是自然界的一种景观,而是物理结构、生理心理结构与社会情感结构三位一体的一种意象原型。人有了悲,就可以咏其悲。悲是人的基本情感之一,秋是自然界的基本季节之一,亡是历史循环的基本阶段之一,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互相感应,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基础和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秋与人生,秋与历史,秋与社会,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为文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书写内容。那些有抱负的文人不仅以建功立业为实现生命价值、以追求生命永恒为重要内容,而且还自觉地承担起忧时患世的社会责任。这种抱负和愿望一旦不能实现,就会带来心情上的烦闷和悲伤。悲秋文学中的生命意识就有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人生短暂的生命感悟。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其说法不一。钱钟书老先生解释古人逢秋言悲是风景因心境而改观。“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他还说“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有的学者认为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是一种明显的相思与怀归,两者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
不管是景因心改还是相思怀归,总之秋与悲是联系在一起了。悲秋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与天气时令有关。虽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落叶纷飞,满眼都是光秃秃的树。秋风扫落叶,怎能不会令人伤感。人为原因就是那些舞文弄墨的文人所造成的。面对悲凉的,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瑟感触的氛围,正好给多愁善感的中国文人提供了一个抒发内心愁苦的机会。当他们把这种情感熔入笔端时,中国的古典诗词里便产生了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特殊的悲秋情怀,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悲秋的文化沉淀 。
我们知道,悲剧被公认为是最能感动人、最美的戏剧,而文学作品中秋思的意境和悲秋的情感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悲愁,悲愁,愁是什么?古人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说明,从字源学的角度看,“秋”与“愁”二字本来就有着渊源,音、形、义无不相谐相通。秋风,秋雨,秋霜,秋露;寒蝉,归雁,梧桐,黄花;寒衣,砧声,长亭,尺素。。。真的是写不完的秋色,道不尽的秋景,这些色、这些景又最容易引发文人们寂寞悲凉的思绪,以及思乡和恋人的情感。太多这样的文人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便成了千古言秋之祖,而宋玉应该是第一个写悲秋的人,也正是从他写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一直到现在,逐渐形成了强大的思维定式。人们一提到秋,就是萧条伤感的象征。从那时起直到明、清,秋景、秋思就成了写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不管是巧合也好,有意为之也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相对于春、夏、冬三个季节而言,以秋天为题材的作品确实不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历代文人中,几乎没有不写秋景、秋思、秋愁的人。悲愁出好诗,写秋思、写悲秋的作品很多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千百年来,悲秋的吟唱不绝如缕,产生了无数荡气回肠、慷慨悲怆的悲秋之歌,唱出了千古同悲的秋之哀歌,令人为之怅惘泪洒!
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字里行间贯穿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叹,大悲哀,大情怀。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分析,中国诗词中的"悲秋"情怀大概有三种明显的特点。
第一种是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很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诗人内心的共鸣。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在,但悲伤中仍然带着豪壮。这是英雄人物特有的悲秋情怀。
第二种是抒发离别之苦。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而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无疑更是秋天中最易引人伤感,惹人归心的时刻。
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几乎成了是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意象,尤其中秋月圆更是举家团圆的象征。然而在这凄冷的季节里,游子们却无法体会到家人团聚的温暖,他们孤身一人,远在异国他乡,只能用手中的笔来倾诉内心的痛苦。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在他们的诗中抒发的淋漓尽致。重阳佳节,是一个思乡情绪最浓烈的时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不经意竟成了千古绝唱。其实,何止是中秋的圆月和重阳的菊花美酒,那秋天的梧桐,那雁叫声声乃至夕阳的楼台都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别之苦,思乡之情的意象。或许在诗人们的眼中,秋思是无处不在的。
第三种是抒发征人的伤秋之情。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群体,他们的特殊身份和生活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悲秋"情怀。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这是寻常人所无法体会到的。同时由于他们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等各方面的不同,使他们的悲秋情怀更富多样化。这种悲秋情怀不同于简单的英雄迟暮、人生苦短的感叹,也不像游子思乡,闺妇怀人那么绵绵不断,令人柔肠寸断,这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当然,悲秋是一个延续了数千年的话题,其内容远远不止这些。只要人类还在,悲秋的眼泪便不会枯竭,悲秋的调子也不会停歇。
朋友:今天当我们说着秋,念着悲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更理性一点。自然界是残酷的,美好的生活总是被生离死别折磨着。在不断的折磨中我们要学会坚强,要克服自我的敏感,要战胜心理的恐惧,对那些无病*,自找麻烦,或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或无数无为琐碎事情的缠饶,我们应当该断就断,该弃就弃。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当所有的繁华尽去,只留下一个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1:10
夏日荷花图
是触景生情,自古以来,秋天就是征战、应试、行猎以执行死刑的季节、而且木叶开始飘零,雁阵横空,很多地方不久就会变成白雪皑皑的世界。这时离家的人多了,肃杀之气渐浓,引起人们那样的情绪反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1:11
自古以来,秋天就是征战、应试、行猎以执行死刑的季节、而且木叶开始飘零,雁阵横空,很多地方不久就会变成白雪皑皑的世界。这时离家的人多了,肃杀之气渐浓,引起人们那样的情绪反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1:11
古人不仅悲秋,古人什么都悲!这个没什么原因,不过是触景生情!现代人也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01:12
应该是 中秋节 大家都团圆 但是 唯独 在他乡的 文人*客们 思家 思乡吧。
还有 感觉 秋叶凋零的感觉 会有一种 怎么说呢。很异样的 感觉 说不出 道不明的 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