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2 06:21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7:27
寿王李瑁,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武惠妃的儿子。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当时的太子李瑛,被诬陷谋反而赐死,一同被害的还有太子的“同党”光王李瑶和鄂王李琚。唐玄宗李隆基在一天之内,连杀了三个儿子。直到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六月,李隆基下诏立忠王李玙为皇太子。这期间有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大唐王朝的皇太子之位是空缺的,这对于已经五十多岁的唐玄宗李隆基来说,是极不正常的情况,因为这李隆基之前,除了唐高祖李渊活了六十九岁,其他的皇帝都只活了五十几岁。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太子李瑛死后,李隆基在太子的人选上,一直在皇三子忠王李玙与皇十八子寿王李瑁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因为忠王李玙比寿王李瑁年长,而选择立李玙(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李亨)为皇太子。每次在读这段唐史的时候,都颇感疑惑,总感觉史书在有意在回避什么。一句忠王李玙比寿王李瑁年长,成为选立皇太子、选择大唐王朝未来皇帝的依据,理由太过牵强。
忠王李玙与寿王李瑁,都不是李隆基的皇长子,皇长子是琰王李琮,当时正当壮年。而且如果按出生地位而论,李玙的母亲是地位低下的嫔妃,而李瑁的母亲则是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而且其母亲武惠妃虽未正式册封为皇后,但是权力和待遇,完全与皇后等同。还有一点,在李隆基选择太子的时候,两人都以成年,寿王李瑁在三年前的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就纳杨玉环为妃,可说是已经成家立业了。所以,年龄也不再成为决定皇太子人选的重要条件,李隆基以年长为由,选择立忠王李玙为太子,理由是不存立的。
那么忠王李玙有没有其它过人的能力和才华呢?或者说明显超越寿王李瑁呢?从他当上太子之前,以及后来当上太子、成为唐肃宗之后的一生来看,答案是否定的。总体来说资质平平,虽然有一番作为,但也只能算是时势造英雄而已。退一步来说,如果李玙有特别突出的能力和才华,那么李隆基在第一次选择册封太子的时候,就应该考虑他,而不是选择了才学俱佳的李瑛。李瑛被杀之后,李隆基犹豫不决了一年多,在李玙与李瑁之间来回,也充分说明,两人在品行、能力和才学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在年龄、品行、能力、才学等方面,李玙与李瑁的条件几乎对等,但是李瑁在其它至少三个方面,都是李玙无法与其匹敌的:
后宫的势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后宫的势力历来就是太子人选的重要决定因素。李玙的母亲只是李隆基的嫔妃,地位较低不说,而且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他在后宫的势力几乎没有。但是李瑁的母亲,却是大名鼎鼎的武惠妃,深受李隆基的宠爱。武惠妃不仅有沉鱼落雁之貌,而且性格温顺、知书明理,“惠妃少而婉顺,长而贤明,行合礼经、言应图史”(《旧唐书》)。在杨玉环之前,让风流好色的李隆基独宠她十多年,直到她去世,李隆基对其仍然念念不忘,大半年都因为她郁郁寡欢,甚至不近后宫的其她女色。
李瑁是武惠妃与李隆基唯一的儿子,因为武惠妃的原因,其一出生就深受李隆基的喜爱。李瑁在开元十三年(725年)三月,被封为寿王,十五年(727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大使,二十三年(735年),加开府仪同三司。武惠妃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十二月去世,年仅39岁。李隆基悲痛欲绝,赐谥号为贞顺皇后。按照常情,心爱的女人去世,爱屋及乌,李隆基理应将更多的爱,倾注在她们两人的儿子李瑁身上才对。
权臣的支持。太子人选的问题上,在大唐王朝的历史中,宰相等重臣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因为只有朝臣对新君的鼎力拥护,大唐的基业才能稳固,国家才能稳定发展。唐太宗李世民选择晋王李治而放弃吴王李恪,就是因为权臣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全力支持;女皇武则天选择李显而放弃武承嗣,也是因为大臣狄仁杰等大臣的坚定态度;唐睿宗李旦立李隆基而非长子李成器,也因功臣刘幽求、宋璟和姚崇等人态度鲜明的支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7:27
不是,是因为李瑁的才能和谋略并不出众,没有当太子的潜力,并不是因为杨玉环。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7:28
有一部分原因,但肯定不全是。历史上的寿王并不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子,他在*方面没有非常突出的建树,所以不被封为太子很正常。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17:28
不是,他没有当上太子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母亲的连累,武惠妃怂恿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后唐玄宗还是认识到了其恶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