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中常见的爬虫叫什么?就是粉红色的,有点像毛毛虫,但不知道学名叫啥....求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5:3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36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果蛀蛾科(Carposini-dae)。果树害虫。为害桃、梨、花红、山楂和酸枣等。成虫体灰白或灰褐色,雌虫体长5~8毫米,翅展16~18毫米,雄虫略小。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三角形大斑,翅基和中部有7簇黄褐或蓝褐色斜立鳞毛。后翅灰白色。卵椭圆形,深红色。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蛹长6.5~8.6毫米,淡黄褐色。越冬茧扁椭圆,质地紧密;蛹化茧纺锤形,疏松。分布于中国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果区;也见于日本、朝鲜和苏联。在中国北方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树干周围浅土内结茧越冬,3厘米深左右的土中虫数最多。翌春平均气温约16℃、地温约19℃时开始出土,在土块或其他物体下结蛹化茧化蛹。6~7月间成虫大量羽化,夜间活动,趋光性和趋化性都不明显。 6月下旬产卵于苹果、梨的萼洼和枣的梗洼处。初幼虫先在果面爬行啃咬果皮,但不吞咽,然后蛀入果肉纵横串食。蛀孔周围果皮略下陷,果面有凹陷痕迹。7~8月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 8月下旬幼虫老熟,结茧化蛹,8~10月初发生第2代。年发生1代地区,脱果幼虫随即滞育,结越冬茧越冬。中、晚熟品种采收时仍有部分幼虫在果内,随果带入贮存场所。可在树下撒辛硫磷颗粒剂杀死越冬出土幼虫,在树上喷巴丹或对硫磷杀卵及初幼虫;还可在幼虫化盛期喷洒杀螟松,及时摘除处理虫果,诱杀脱果幼虫等。
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又名桃蛀果蛾,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蛀果蛾科。
桃小食心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枣区和苹果、桃等产区。分布于中国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果区;也见于日本、朝鲜和苏联。在中国北方年发生1~2代。除为害枣外,还可为害苹果、梨、桃、山楂和酸枣等。幼虫在枣果内枣核周围蛀食为害,被害果内充满虫粪,提前变红、脱落,严重影响枣果的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三角形大斑,翅基和中部有7簇黄褐或蓝褐色斜立鳞毛。后翅灰白色。卵椭圆形,深红色。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卵壳上有许多近似椭圆形的刻纹,顶部环生2-3圈“Y”状毛刺。
幼虫成龄幼虫体长13-16毫米,头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体背及其余部分桃红色,无臀栉。
蛹长6-8毫米,淡*至褐色。越冬茧扁椭圆,质地紧密;蛹化茧纺锤形,疏松。
茧分冬茧和夏茧,冬茧,扁圆形,茧丝紧密;夏茧,纺锤形,质地疏松。
生活习性
1年发生1-3代,多数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扁圆形冬茧越冬。越冬深度最浅可在土表,最深可达15厘米,3-8厘米深处最多;越冬幼虫的平面分布范围主要在树干周围1米以内。
翌年4月中旬(北方5月上旬)前后,遇雨后,幼虫开始破茧出土,出土可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5月上中旬为出土盛期。幼虫出土时间的早晚、数量多少与五六月份的降雨关系密切:降雨早,则出土早,雨量充沛且集中,则出土快而整齐;反之,雨量小,降雨分散,则出土晚而不整齐。幼虫出土后,1天内即可在树干基部附近的土缝、石缝或杂草根际处吐丝结成纺锤形的夏茧,后化蛹。蛹期9-15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发生盛期,直到9月份仍有成虫发生。成虫白天潜伏于枝干、树叶及草丛等背阴处,日落后开始活动,深夜最为活跃,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枣叶背面基部,少数产在枣果梗洼处。幼虫孵出后多从枣果近顶部和中部蛀入。幼虫蛀入果后,先在果皮下潜食,果面可见到淡褐色潜痕,不久便可蛀至枣核,在枣核周围边取食、边排粪,使枣核四周充满虫粪。幼虫期约17天左右,后老熟、脱果入土结茧。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不同的枣树品种,其受害程度不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36
桃小食心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36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nipponensis )
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果蛀蛾科(Carposini-dae)。果树害虫。为害桃、梨、花红、山楂和酸枣等。成虫体灰白或灰褐色,雌虫体长5~8毫米,翅展16~18毫米,雄虫略小。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三角形大斑,翅基和中部有7簇黄褐或蓝褐色斜立鳞毛。后翅灰白色。卵椭圆形,深红色。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蛹长6.5~8.6毫米,淡黄褐色。越冬茧扁椭圆,质地紧密;蛹化茧纺锤形,疏松。分布于中国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果区;也见于日本、朝鲜和苏联。在中国北方年发生1~2代。以幼虫在树干周围浅土内结茧越冬,3厘米深左右的土中虫数最多。翌春平均气温约16℃、地温约19℃时开始出土,在土块或其他物体下结蛹化茧化蛹。6~7月间成虫大量羽化,夜间活动,趋光性和趋化性都不明显。 6月下旬产卵于苹果、梨的萼洼和枣的梗洼处。初幼虫先在果面爬行啃咬果皮,但不吞咽,然后蛀入果肉纵横串食。蛀孔周围果皮略下陷,果面有凹陷痕迹。7~8月为第1代幼虫为害期, 8月下旬幼虫老熟,结茧化蛹,8~10月初发生第2代。年发生1代地区,脱果幼虫随即滞育,结越冬茧越冬。中、晚熟品种采收时仍有部分幼虫在果内,随果带入贮存场所。可在树下撒辛硫磷颗粒剂杀死越冬出土幼虫,在树上喷巴丹或对硫磷杀卵及初幼虫;还可在幼虫化盛期喷洒杀螟松,及时摘除处理虫果,诱杀脱果幼虫等。
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又名桃蛀果蛾,俗称“钻心虫”,属鳞翅目、蛀果蛾科。
桃小食心虫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枣区和苹果、桃等产区。分布于中国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等果区;也见于日本、朝鲜和苏联。在中国北方年发生1~2代。除为害枣外,还可为害苹果、梨、桃、山楂和酸枣等。幼虫在枣果内枣核周围蛀食为害,被害果内充满虫粪,提前变红、脱落,严重影响枣果的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前翅前缘中部有一蓝黑色三角形大斑,翅基和中部有7簇黄褐或蓝褐色斜立鳞毛。后翅灰白色。卵椭圆形,深红色。幼虫体长13~16毫米,桃红色。卵壳上有许多近似椭圆形的刻纹,顶部环生2-3圈“Y”状毛刺。
幼虫成龄幼虫体长13-16毫米,头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体背及其余部分桃红色,无臀栉。
蛹长6-8毫米,淡*至褐色。越冬茧扁椭圆,质地紧密;蛹化茧纺锤形,疏松。
茧分冬茧和夏茧,冬茧,扁圆形,茧丝紧密;夏茧,纺锤形,质地疏松。
生活习性
1年发生1-3代,多数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扁圆形冬茧越冬。越冬深度最浅可在土表,最深可达15厘米,3-8厘米深处最多;越冬幼虫的平面分布范围主要在树干周围1米以内。
翌年4月中旬(北方5月上旬)前后,遇雨后,幼虫开始破茧出土,出土可一直延续到7月中旬,5月上中旬为出土盛期。幼虫出土时间的早晚、数量多少与五六月份的降雨关系密切:降雨早,则出土早,雨量充沛且集中,则出土快而整齐;反之,雨量小,降雨分散,则出土晚而不整齐。幼虫出土后,1天内即可在树干基部附近的土缝、石缝或杂草根际处吐丝结成纺锤形的夏茧,后化蛹。蛹期9-15天。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成虫发生盛期,直到9月份仍有成虫发生。成虫白天潜伏于枝干、树叶及草丛等背阴处,日落后开始活动,深夜最为活跃,交尾产卵,卵多产在枣叶背面基部,少数产在枣果梗洼处。幼虫孵出后多从枣果近顶部和中部蛀入。幼虫蛀入果后,先在果皮下潜食,果面可见到淡褐色潜痕,不久便可蛀至枣核,在枣核周围边取食、边排粪,使枣核四周充满虫粪。幼虫期约17天左右,后老熟、脱果入土结茧。第一代幼虫盛发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盛发期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不同的枣树品种,其受害程度不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0:36
桃小食心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