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无无名亦无无名尽 无名是什么意思?13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17:0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23:15
“无名”是错别字,应该是“无明”,意思是不明白,在《心经》中或佛经中的意思是对世界(本质)不明白、看不清(因为你看见的多是虚妄的,不是本质)。
《心经》原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句话专指度缘觉。
缘觉是从十二因缘悟道,这段文字就是说的破缘觉所执着的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属于五蕴总法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着实。佛在世的时候,为缘觉圣人开示了十二因缘法,缘觉圣人看见花开花落,就悟道了。因为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不长寿,都短暂得很,所以瞬间幻灭不可得,这既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
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不能执为实有。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
所以,应该荡涤执着,才能彻悟,方能证佛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23:15
“无名”是错别字,应该是“无明”,意思是不明白,在《心经》中或佛经中的意思是对世界(本质)不明白、看不清(因为你看见的多是虚妄的,不是本质)。
《心经》原句: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句话专指度缘觉。
缘觉是从十二因缘悟道,这段文字就是说的破缘觉所执着的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法属于五蕴总法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着实。佛在世的时候,为缘觉圣人开示了十二因缘法,缘觉圣人看见花开花落,就悟道了。因为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不长寿,都短暂得很,所以瞬间幻灭不可得,这既是十二因缘中的“无明”。
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不能执为实有。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
所以,应该荡涤执着,才能彻悟,方能证佛果。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23:15
原文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佛法中一个重要的名词
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就十二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阿含经谓,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之因果来解说十二缘起,谓其中之无明系指过去烦恼位之五蕴,由于该位诸烦恼中,以无明之作用最强,故总称宿世烦恼为无明。唯识宗则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释,谓无明与行能牵引识等五果之种子,故为‘能引支’;其中,与第六意识相应之‘痴’,能起善恶之业,称为无明。
有部与唯识宗又将无明分为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二种。相应无明,系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共起;不共无明,则无与之相应而起者,以其独自生起,故又作独头无明。且成唯识论卷五将不共无明更分为恒行不共无明与独行不共无明。恒行不共无明,系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无明,即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此无明无始以来恒行,障碍真义智,故称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无间之观点言,乃与相应于第六意识之无明有异,故称为不共。独行不共无明,系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无明,以其与其他根本烦恼不相应,单独而起,故亦称不共。此独行不共无明复依其与随烦恼俱起与否,更细分主独行无明与非主独行无明。
唯识宗又区分无明为种子与现行,其中,常随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对此,无明之现行,缠缚众生,系着生死(迷之世界),称为缠无明。又缠无明有相应与不共,即为随眠、缠、相应与不共等四种,称为四种无明、四无明。此外,无明复可分为根本与枝末、共与不共、相应与不相应、迷理与迷事、独头与俱行、覆业与发业、种子子时、行业果、惑等十五种无明。
据胜鬘经之说,与见惑及三界之修惑(贪等)相应之相应无明,称为四住地之惑。所谓四住地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指见惑,后三住地则指三界之修惑。又独行不共之无明为无始无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则称五住地之惑),此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唯如来之菩提智得以断之。
据大乘起信论之说,无明为不觉,此不觉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忽然念起无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达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的元初,即为诸烦恼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烦恼所生者,故谓‘忽然’。以其极微细,故难以区别心王与心所之状态。故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根本无明。此即无始无明住地之惑。枝末无明,又作枝末不觉,即依根本无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细六粗之惑业。
据天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关于断除无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回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此际,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之无明复分三品来断,故称三品之无明。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此际,第五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然以上为过去之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之次第,而主张持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23:16
若依此色身、此意识心;无明烦恼无时不在;若依真心,除此“本来自在清净”之真心,无明烦恼仍是虚妄。
其次,依此真心;烦恼不可染,如能染者,不说“不垢”,而此真心,又名“阿赖耶识”,能集藏无始劫以来一切善不善业种,故名“不净”。虽含藏业种,本身之体性却与诸佛无二无别,故而“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知,依如上义;无明烦恼无可染此“真我”。既无无明,云何无明可“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23:15
原文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佛法中一个重要的名词
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就十二缘起中无明支解之,无明为一切烦恼之根本。阿含经谓,无明乃对于佛教真理(四谛)之错误认知,即无智;且其与渴爱具有表里之关系。说一切有部以‘三世两重’之因果来解说十二缘起,谓其中之无明系指过去烦恼位之五蕴,由于该位诸烦恼中,以无明之作用最强,故总称宿世烦恼为无明。唯识宗则以‘二世一重’之因果加以解释,谓无明与行能牵引识等五果之种子,故为‘能引支’;其中,与第六意识相应之‘痴’,能起善恶之业,称为无明。
有部与唯识宗又将无明分为相应无明与不共无明二种。相应无明,系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共起;不共无明,则无与之相应而起者,以其独自生起,故又作独头无明。且成唯识论卷五将不共无明更分为恒行不共无明与独行不共无明。恒行不共无明,系与第七末那识相应之无明,即与贪等根本烦恼相应而起,此无明无始以来恒行,障碍真义智,故称恒行;又自一切凡夫心常无间之观点言,乃与相应于第六意识之无明有异,故称为不共。独行不共无明,系与第六意识相应之无明,以其与其他根本烦恼不相应,单独而起,故亦称不共。此独行不共无明复依其与随烦恼俱起与否,更细分主独行无明与非主独行无明。
唯识宗又区分无明为种子与现行,其中,常随众生,隐眠在第八阿赖耶识中之无明种子,称为随眠无明;对此,无明之现行,缠缚众生,系着生死(迷之世界),称为缠无明。又缠无明有相应与不共,即为随眠、缠、相应与不共等四种,称为四种无明、四无明。此外,无明复可分为根本与枝末、共与不共、相应与不相应、迷理与迷事、独头与俱行、覆业与发业、种子子时、行业果、惑等十五种无明。
据胜鬘经之说,与见惑及三界之修惑(贪等)相应之相应无明,称为四住地之惑。所谓四住地即: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其中,见一处住地指见惑,后三住地则指三界之修惑。又独行不共之无明为无始无明住地之惑(若合以上四住地之惑,则称五住地之惑),此无明住地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唯如来之菩提智得以断之。
据大乘起信论之说,无明为不觉,此不觉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又作根本不觉、无始无明、元品无明,忽然念起无明或元初之一念。即不了达真如平等之理,故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的元初,即为诸烦恼之元始、迷妄之最初,皆非由其他烦恼所生者,故谓‘忽然’。以其极微细,故难以区别心王与心所之状态。故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此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根本无明。此即无始无明住地之惑。枝末无明,又作枝末不觉,即依根本无明而起之枝末的染污心,有三细六粗之惑业。
据天台宗之说,依空、假、中三观可断除见思、尘沙、无明三惑。此中,无明即迷于非有非空之理,而为障碍中道之惑。亦即中观所断之对象。关于断除无明者,在天台所判‘化法四教’之别教,于十回向伏无明,在初地以上至妙觉等十二阶位,断尽十二品无明。此际,十回向中,最后之第十回向断除最初之无明,进入初地;此最初之无明复分三品来断,故称三品之无明。在圆教,则于初住以上至妙觉等四十二阶位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此际,第五十一阶位(等觉)之最后心即显妙觉智,由此能断除最后之无明(称为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最后品无明)。然以上为过去之说,实则圆教不立三观之次第,而主张持一心作观,三惑同体,同时可断。〔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卷二十五、卷三十八、大智度论卷四十三、成实论卷九、成唯识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八、卷五十六、卷五十八、卷六十四、十地经论卷八、俱舍论卷九、卷十九、摩诃止观卷六上、胜鬘经宝窟卷中末〕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23:16
若依此色身、此意识心;无明烦恼无时不在;若依真心,除此“本来自在清净”之真心,无明烦恼仍是虚妄。
其次,依此真心;烦恼不可染,如能染者,不说“不垢”,而此真心,又名“阿赖耶识”,能集藏无始劫以来一切善不善业种,故名“不净”。虽含藏业种,本身之体性却与诸佛无二无别,故而“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知,依如上义;无明烦恼无可染此“真我”。既无无明,云何无明可“尽”?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23:16
甘肃的 ^_^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0 23:16
甘肃的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