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6:3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27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自60年代就开始应用于治疗抑郁症,目前尚用于治疗其他精神疾患,如强制性障碍、注意力缺乏性疾病、恐慌、恐惧症、慢性疼痛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夜间遗尿、焦虑症、进食障碍及偏头痛的预防和药物成瘾戒断治疗的辅助治疗等。在美国,医生每年要开2500万张TCAS处方以治疗试图自杀的病人,1983年,TCAS所致死亡占药物相关死亡的第三位.。这是精神科的常用药,急诊科医师不熟悉治疗量TCAS的副作用,但一旦过量或中毒,则来急诊科抢救。此药中毒后的临床病程难以预测,且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毒性,故急诊医师应掌握其过量的正确诊断和处理。三环抗抑郁药,于20世纪50年代末始用于临床,疗效肯定,用于治疗(躁狂抑郁性抑郁症、内源性抑郁症)时有效率达70~80%;维持治疗,对于预防抑郁症的复发亦有一定的作用。只是它们的抗胆硷能及心脏方面的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的应用。国内外都在试制新的副作用较少较轻的抗抑郁药,已初见成效,如异戊塞平、*酮、溴苯丙啶和安优灵等,但它们的正反效应及利弊,则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三环类抗抑郁药包括阿米替林、多虑平、丙咪嗪和氯丙咪嗪等,为治疗抑郁症所首选,已基本替代用电痉挛治疗抑郁症。
三环类抗抑郁药又可再分为叔胺类如咪帕明、阿米替林、多塞平和仲胺类,后者多为叔胺类去甲基代谢物如去甲咪帕明(地昔帕明)、去甲替林。马普替林属四环类,但其药理性质与TCAs相似。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27
但近年出现的非典型抗抑郁药,并不抑制或仅微弱抑制NA及5-HT的再摄取(如伊普吲哚,iprindole),却仍有较强的抗抑郁作用。此外,米帕明虽可迅速抑制脑内单胺类递质再摄取,但抗抑郁作用的出现却需几周之久,因此增强脑内单胺类递质的作用,只是其复杂作用机制中一个早期环节。植物神经系统 治疗量米帕明能阻断M胆碱受体,引起阿托品样作用。心血管系统米帕明能降低血压,抑制多种心血管反射,易致心律失常,这与它抑制心肌中NA再摄取有关。此外还可以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及心动过速。心电图中T波倒置可低平。近来证明,米帕明对心肌有奎尼丁样作用,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慎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17:27
中枢神经系统正常人口服本药后,出现困倦、头晕、口干、视力模糊及血压稍降等。若连续用药数天,以上症状加重,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能力下降。相反,抑郁症患者连续服药后,情绪提高,精神振奋,出现明显抗抑郁作用。但米帕明起效缓慢,连续用药2~3周后才见效,故不作应急药物应用。米帕明抗抑郁作用机制曾经研究,早期发现利血平能引起抑郁症状,而预先给予米帕明则可防止,但若先用利血平耗竭脑内儿茶酚胺后则无效。表明米帕明必须在脑内有儿茶酚胺贮存时,才能发挥抗抑郁作用。因而推测,米帕明可能因抑制突触前膜对NA及(或)5-HT的再摄取,使突触间隙的NA浓度升高,促进突触传递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