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7:06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3:26
分为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和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定义:激动起源自心房内较小区域,然后离心性扩布,并于并于此后心动周期内较长的时间无心内膜的激动。此类心动过速多为自律性增高机制,心房率通常在100~250次/分。部分患者可以是多灶性起源,表现为房速频率不一致以及心电图P波形态多变。
临床表现:包括心悸、眩晕、胸痛、呼吸困难、疲乏及晕厥等。儿童可出现进食困难、呕吐及呼吸急促。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多呈短阵性、阵发持续性,部分呈无休止性。呈短阵性发作或持续时间短的房性心动过速,如果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或者在心房心动过速终止时有窦性停搏,可导致晕厥或黑蒙。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一般为良性过程,但无休止性发作可以导致心动过速心肌病或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引起心力衰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往往可以加重发作。
心电图表现:心电图常表现为长RP'。PR间期的变化一般与房速的频率有关。如出现房速伴房室传导阻滞,则可以排除AVRT(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定义:其机制是绕固定解剖障碍或功能性障碍区的折返。原发性的折返性房速多见于老年患者且多发于右房,心脏外科术后以及心房颤动消融术后容易产生折返性心动过速,其频率多在180~300次/分,房室传导以2:1多见但也可以出现1:1传导,严重时可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心力衰竭。
心电图:P波与窦性者形态不同,多数情况下心房激动连续存在,产生锯齿样心房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3:26
答:房性心动过速的分类:目前根据其发生机制主要分为局灶起源性和大折返性。局灶性房速常起源于心房的某一区域并向两心房扩散,对房速起源的局部行导管消融可成功治愈心动过速,该心动过速的可能机制包括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和微折返。国内外文献报道,局灶性房速多起源于右房,位于终末嵴及冠状窦口附近,部分患者也可起源于左/右心耳、左/右房室环、肺静脉4个入口或二尖瓣环等心房内不同组织交界区域或传导障碍区。大折返房性心动过速是由围绕固定的和功能性解剖屏障发生的一个或多个折返环折返激动形成的,多发生于外科手术后,标准的外科手术切口是在右房侧壁切开右房,在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在侧壁切口瘢痕和上、下腔静脉间不相连续或疤痕内部不连续,是形成围绕切口折返的条件。埋藏于这些疤痕区域之间残存的心肌纤维构成“致心律失常通道”,在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对折返环路的关键峡部等区域的线性消融可治愈这种心动过速。其临床特点是心房激动的折返环路涵盖了整个心动过速的周长,并可以被心房起搏拖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