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6:5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0:07
这句话的释义: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出处:先秦时期的《召公谏厉王弭谤》
原文节选: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白话译文:
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
这篇文章记叙了召公劝谏厉王停止“卫巫监谤”的故事,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刻画了厉王这个刚愎自用的暴君形象,深刻地指出企图用铁血*、特务*去钳制子民之口,其结果必将导致土壅川决的结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也给后世人敲响了警句。
扩展资料:
整体赏析
这篇文章叙述周厉王凶残暴虐,对民众的压迫、剥削无所不用其极。到头来,终于被民众驱逐、流放。第一段点明事情的起因在于厉王弭谤;第二段由此引出召公的劝谏之辞——反弭谤;第三段交代弭谤的自然结果,又验证照应第二段谏辞。
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修辞设喻。“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说明人民的意见不可阻塞,无法壅蔽。如果暴虐无道,一意孤行,甚至以杀人相威*,尽管暂时使人“道路以目”,敢怒而不敢言,但终将“川壅而溃”。
“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运用比喻,贴切巧妙,论证生动,笔意纵横,浑然一体,极尽行文变化之妙。
这篇文章“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这是“在道理上讲”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笔法十分新警。前后叙述描写,紧紧扣住国王与民众,如以“王虐”、“王怒”、“王不听”为一条叙事线索,和民众的“谤王”、“莫敢言”、“流王于彘”一条线索,交织对立,叙事有序,起伏照应,极为精细。
《国语》以记言著称。这篇文章便是以记言为重点。召公所谏之言,语语精警,从言止谤有害,言听政全赖民言,斟酌而行,到宣民之言,实际上于当政者有利。民众之言,如川之水不可变,也决不能壅。
“回抱防川之意,融成一片,惊健绝伦。”这篇短文,我们不仅需要细察“立言层节”,更重要的是,要牢记耐人深思的警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深刻的历史教训,昭示古往今来的当政者,必须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民言不可阻,*不可挡,民志不可摧,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察民情、尊*、散民志,当政者オ不会有覆舟之患,国家才得坚强稳固,社会才能繁荣昌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0:08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0:08
《国语·周语上》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左丘明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20:09
就是: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非要说什么“人定胜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一句顶一万句”这些屁话,还不让人说穿这些都是屁话!这不就是防民之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