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论文“大学阶段如何保持和提高自己的体育素质”1000字左右在线等!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7:14

我来回答

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6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采用文献法、专家访问法和逻辑思维法着重论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主要目的是探索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体育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特征/内容/对策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党*、*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的重大课题。据查阅文献,目前围绕着这一课题虽有一些零星的表述,但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仅供参阅。
1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并在逐步贯彻与落实过程中强调要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83年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全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为了搞好教体改革,1985年党*作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渐显露。鉴于此,1993年党*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鲜明地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了尽快统一认识,转变教育观念,1994年*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随后,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加明确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党*、*又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应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至此,一个以“一个根本宗旨”,“一个基本特征”和“两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形成,并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全面性
指教育对象而言。我国*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2个体性
指教学对象而言。无庸质疑的是遗传、环境等的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3均衡性
指教育目标而言。追求身体教育,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似乎已成主流,而追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高度紧张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2.4发展性
指体育教育过程而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学校体育仅仅是学生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短暂”的过程。众所周知,大学期间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和关键性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3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智力方面
3.1.1基本知识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
3.1.2基本技术是指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3.1.3基本技能是指能灵活熟练地运用与发挥所掌握的基本技术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对于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非智力方面
3.2.1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自我锻炼能力。指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而积极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奠定终身体育的根本。
(2)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能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断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
(3)自我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提高学生对各种天气、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和对各种自然因素的耐受力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组织与管理能力。是指对体育活动或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大学生既是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体育活动的推动者。具备一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3.2.2体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3.2.3体育习惯是指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3.2.4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的外在表现。包括竞技场上的体育行为,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与纪律,以礼服人,靠技取胜,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及良好的自制力等,还包括竞技场外的体育行为,即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对方和比赛结果,自觉地控制情绪与行为,为双方的精彩表演喝彩,做文明观众,当文明啦啦队等。
3.2.5体育文化体育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丰富的内涵。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行为等。体育文化外在的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在高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4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地将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统一到*的决定上来,务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切实认真地加强领导、监督与管理,恪尽职守、狠抓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4.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主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4.1.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做的定义可以看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有资料显示普通高校约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具有普遍性”,已经引起各个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健康教育有关。因此,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尽快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4.1.2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来看,智力因素的内容过多,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偏少,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主要原因。素质教育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此可见,适当地增加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以掌握“三基”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4.1.3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于谁是教学的主体,学术界曾
有过争论,虽有异议,但基本形成共识,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4.1.4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5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中,“系统学习”的模式似乎是被广大教师所普遍采用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能形成学生的复现认识活动,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而且硬性灌输,被动参与和机械性模仿,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可见,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与教学条件的可行性等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4.2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必须坚持“以课外体育锻炼为重点”
4.2.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据观察和了解,一些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愿望,只是由于缺乏自己所喜欢的项目和教师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使锻炼计划搁浅。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建立若干个辅导站,通过教师定期的辅导与学生的进“站”锻炼,不断地提高他们体育意识,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并不断地提高健康水平。
4.2.2积极地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鼓励他们定期地举办各种比赛或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4.2.3延长场馆时间,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决定》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为给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必须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延长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
4.2.4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激发他们为了比赛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健身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等。
4.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广纳贤才,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人才,不断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切实地做好“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他们进修和拿学位,从而不断地更新知识,普遍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项目)的申请与使用等,这是稳定人心、安心工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
4.4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围绕着“高校体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做法。
4.5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法规和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与体育情感,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贯彻与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6

....论文还是DOWN一下吧,,,尤其这种的。。。
300当今学生对体质的不重视还有弱啊什么的
再300反思
在100~200 COS条例或者教育指标规定党的总指示什么的。。。
在就学校现今体育方面事务的谈论,再论其不足提出整改意见
当然要强调学生自身心态,比如认真对待什么的强调其重要性
最最后搞个开放式结尾?看你喜欢了
1000字,这个题目太无爱了抱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7

体育课本上部都有吗?摘抄会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7

熊猫介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8

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高中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教。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弊端。其次,高中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在此,由于学校要考虑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主要由文化课成绩决定,所以学校经常以牺牲体育课为代价换来学生一节课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长此以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对待体育课和锻炼身体也不那么重视了,这些都是高中体育课的弊端造成的后果。(这段乱编的,在zx读书都知道zx体育课不到最后一周不停课..我不能冤枉她..)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也可以很有趣。老师在对同学们亲切关怀的同时又严格要求。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体育课上跑了五圈下来几乎站都站不起来了,于是我晚上去操场跑步锻炼(瞎编..瞎编..)。渐渐的我跑长跑没那么吃力了,平时精神头也足了,甚至晚上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还有,大学体育课不仅分男女同学上课,还分内容上课,男生与女生共勉,长拳与健美操同舞。听说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让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游泳可有机会得到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学会了北方的长拳。我曾在高中体育课上学过太极,但是由于老师对我们不作要求所以几乎已经忘光了。而这次的长拳老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练习,所以我牢牢记了下来。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复习和练习长拳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其次是长跑进步了,在高中的体育课上我的长跑几乎没有及格过(怎么可能呢?!),而这个学期我超过了及格线十几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再次是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原来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好处远胜于疲劳时睡觉的好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把自己建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6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采用文献法、专家访问法和逻辑思维法着重论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主要目的是探索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体育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特征/内容/对策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党*、*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的重大课题。据查阅文献,目前围绕着这一课题虽有一些零星的表述,但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仅供参阅。
1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并在逐步贯彻与落实过程中强调要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83年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全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为了搞好教体改革,1985年党*作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渐显露。鉴于此,1993年党*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鲜明地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了尽快统一认识,转变教育观念,1994年*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随后,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加明确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党*、*又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应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至此,一个以“一个根本宗旨”,“一个基本特征”和“两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形成,并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全面性
指教育对象而言。我国*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2个体性
指教学对象而言。无庸质疑的是遗传、环境等的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3均衡性
指教育目标而言。追求身体教育,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似乎已成主流,而追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高度紧张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2.4发展性
指体育教育过程而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学校体育仅仅是学生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短暂”的过程。众所周知,大学期间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和关键性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3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智力方面
3.1.1基本知识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
3.1.2基本技术是指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3.1.3基本技能是指能灵活熟练地运用与发挥所掌握的基本技术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对于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非智力方面
3.2.1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自我锻炼能力。指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而积极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奠定终身体育的根本。
(2)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能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断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
(3)自我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提高学生对各种天气、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和对各种自然因素的耐受力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组织与管理能力。是指对体育活动或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大学生既是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体育活动的推动者。具备一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3.2.2体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3.2.3体育习惯是指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3.2.4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的外在表现。包括竞技场上的体育行为,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与纪律,以礼服人,靠技取胜,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及良好的自制力等,还包括竞技场外的体育行为,即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对方和比赛结果,自觉地控制情绪与行为,为双方的精彩表演喝彩,做文明观众,当文明啦啦队等。
3.2.5体育文化体育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丰富的内涵。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行为等。体育文化外在的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在高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4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地将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统一到*的决定上来,务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切实认真地加强领导、监督与管理,恪尽职守、狠抓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4.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主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4.1.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做的定义可以看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有资料显示普通高校约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具有普遍性”,已经引起各个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健康教育有关。因此,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尽快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4.1.2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来看,智力因素的内容过多,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偏少,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主要原因。素质教育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此可见,适当地增加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以掌握“三基”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4.1.3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于谁是教学的主体,学术界曾
有过争论,虽有异议,但基本形成共识,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4.1.4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5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中,“系统学习”的模式似乎是被广大教师所普遍采用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能形成学生的复现认识活动,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而且硬性灌输,被动参与和机械性模仿,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可见,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与教学条件的可行性等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4.2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必须坚持“以课外体育锻炼为重点”
4.2.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据观察和了解,一些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愿望,只是由于缺乏自己所喜欢的项目和教师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使锻炼计划搁浅。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建立若干个辅导站,通过教师定期的辅导与学生的进“站”锻炼,不断地提高他们体育意识,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并不断地提高健康水平。
4.2.2积极地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鼓励他们定期地举办各种比赛或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4.2.3延长场馆时间,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决定》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为给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必须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延长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
4.2.4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激发他们为了比赛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健身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等。
4.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广纳贤才,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人才,不断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切实地做好“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他们进修和拿学位,从而不断地更新知识,普遍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项目)的申请与使用等,这是稳定人心、安心工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
4.4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围绕着“高校体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做法。
4.5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法规和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与体育情感,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贯彻与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6

....论文还是DOWN一下吧,,,尤其这种的。。。
300当今学生对体质的不重视还有弱啊什么的
再300反思
在100~200 COS条例或者教育指标规定党的总指示什么的。。。
在就学校现今体育方面事务的谈论,再论其不足提出整改意见
当然要强调学生自身心态,比如认真对待什么的强调其重要性
最最后搞个开放式结尾?看你喜欢了
1000字,这个题目太无爱了抱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7

体育课本上部都有吗?摘抄会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6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采用文献法、专家访问法和逻辑思维法着重论述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及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主要目的是探索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体育教育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

【摘要题】学校体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特征/内容/对策

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靠的是人才。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培养与造就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的合格人才,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党*、*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飞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贯彻与实施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面临的一个值得深入细致研究的重大课题。据查阅文献,目前围绕着这一课题虽有一些零星的表述,但系统、全面地进行研究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仅供参阅。
1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1.1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2素质教育思想的形成
素质教育是随着时代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产生与发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教育事业得到了重视和加强,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工作总体目标,并在逐步贯彻与落实过程中强调要重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1983年以“三个面向”为指导的全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为了搞好教体改革,1985年党*作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由“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渐显露。鉴于此,1993年党*制定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鲜明地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为了尽快统一认识,转变教育观念,1994年*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了重要的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随后,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更加明确了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1999年党*、*又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大决策,应贯穿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至此,一个以“一个根本宗旨”,“一个基本特征”和“两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全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形成,并立刻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议论的焦点。
2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2.1全面性
指教育对象而言。我国*第46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这是*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我们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而非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特殊的群体与个体。《决定》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才是符合21世纪实际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2.2个体性
指教学对象而言。无庸质疑的是遗传、环境等的影响使每个人的身心发育水平不尽相同,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无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受不了”的状况,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强调“以人为本”,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特长,使他们人尽其才,学有所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和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
2.3均衡性
指教育目标而言。追求身体教育,以掌握“三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目标的活动似乎已成主流,而追求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情绪、刚强的性格、奋勇进取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工作却被淡化或漠视。这种重“身”轻“心”的教育是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心理卫生疾病增多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健康的定义来看,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激烈的竞争,高度紧张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素质教育倡导的是“健康第一”的思想,既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身体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协调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身心并完”、“形神合一”的教育目标。
2.4发展性
指体育教育过程而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首次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概念。从“终身体育”的观点来说,体育教育是与人的生命共始终,是利用一切必要的体育资源(包括场地、器材与设施等)来地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一个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由此看来,学校体育仅仅是学生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一个“短暂”的过程。众所周知,大学期间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和关键性阶段。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愉快地参加锻炼: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锻炼的项目和必要的锻炼知识,“学会锻炼”并科学地进行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走自我发展与完善之路。
3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3.1智力方面
3.1.1基本知识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体育史,体育*、法规和功能,身体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体育锻炼效果的测定与评价,运动卫生与自我保健和各种专项竞赛的组织方法、裁判法与相应规则等,是体育室内教学的主要内容。
3.1.2基本技术是指各个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技术动作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考试的主要内容。
3.1.3基本技能是指能灵活熟练地运用与发挥所掌握的基本技术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运动技能,对于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与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非智力方面
3.2.1体育能力是指从事体育锻炼与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自我锻炼能力。指能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项目和适当的方式而积极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奠定终身体育的根本。
(2)自我评价能力。是指能利用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对体育锻炼的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自我调整锻炼计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能力,是不断提高锻炼效果的关键。
(3)自我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自然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周围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提高学生对各种天气、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抵御各种疾病的能力和对各种自然因素的耐受力等。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时刻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增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主要是提高他们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身心状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组织与管理能力。是指对体育活动或竞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大学生既是体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又是体育活动的推动者。具备一定的体育组织与管理能力。对于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3.2.2体育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主要是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等,是高校体育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

3.2.3体育习惯是指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3.2.4体育行为是指一个人在体育运动中良好的精神风貌与道德作风的外在表现。包括竞技场上的体育行为,即尊重裁判,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与纪律,以礼服人,靠技取胜,顽强拼搏,奋勇进取及良好的自制力等,还包括竞技场外的体育行为,即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对方和比赛结果,自觉地控制情绪与行为,为双方的精彩表演喝彩,做文明观众,当文明啦啦队等。
3.2.5体育文化体育不仅仅是一些外在的身体活动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形态,有着独特的、丰富的内涵。体育文化是指“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大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与行为等。体育文化外在的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理应在高校体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4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对策
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需要的教育,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各级领导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学习,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尽快地将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统一到*的决定上来,务必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切实认真地加强领导、监督与管理,恪尽职守、狠抓落实,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4.1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主导,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
4.1.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做的定义可以看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有资料显示普通高校约有10%~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具有普遍性”,已经引起各个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健康教育有关。因此,适当地调整课程设置、尽快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建立科学的健康观,是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4.1.2适当地调整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内容来看,智力因素的内容过多,而非智力因素的内容偏少,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是造成所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一个主要原因。素质教育不仅强调要重视学生智力开发,还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此可见,适当地增加非智力因素的内容,以掌握“三基”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育意识、体育行为等,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
4.1.3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关于谁是教学的主体,学术界曾
有过争论,虽有异议,但基本形成共识,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这一点来看,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4.1.4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在5种有影响的教学模式中,“系统学习”的模式似乎是被广大教师所普遍采用的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对教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它“只能形成学生的复现认识活动,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思维”,而且硬性灌输,被动参与和机械性模仿,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可见,依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发展水平和教师与教学条件的可行性等来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是使教学生动活泼地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4.2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必须坚持“以课外体育锻炼为重点”
4.2.1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为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据观察和了解,一些学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愿望,只是由于缺乏自己所喜欢的项目和教师必要的组织与指导而使锻炼计划搁浅。因此,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开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项目,建立若干个辅导站,通过教师定期的辅导与学生的进“站”锻炼,不断地提高他们体育意识,真正掌握一,两种今后能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项目,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并不断地提高健康水平。
4.2.2积极地扶持与建立各种俱乐部鼓励他们定期地举办各种比赛或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4.2.3延长场馆时间,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决定》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为给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提供必要的条件,必须充分挖掘内部潜力,通过延长场馆的开放时间和提高现有设施的利用率来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
4.2.4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行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激发他们为了比赛而主动锻炼的积极性与自觉性,逐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健身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断地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和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作风等。
4.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具体参与者和组织者,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广纳贤才,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的人才,不断地调整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和教学能力;一方面要切实地做好“以培养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他们进修和拿学位,从而不断地更新知识,普遍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同时,还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如工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项目)的申请与使用等,这是稳定人心、安心工作,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条件。
4.4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围绕着“高校体育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努力探索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切实可行的做法。
4.5进一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认识功能,娱乐功能和导向功能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又能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体育*、法规和制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行为与体育情感,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精神等,对于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开展、贯彻与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都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6

....论文还是DOWN一下吧,,,尤其这种的。。。
300当今学生对体质的不重视还有弱啊什么的
再300反思
在100~200 COS条例或者教育指标规定党的总指示什么的。。。
在就学校现今体育方面事务的谈论,再论其不足提出整改意见
当然要强调学生自身心态,比如认真对待什么的强调其重要性
最最后搞个开放式结尾?看你喜欢了
1000字,这个题目太无爱了抱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7

体育课本上部都有吗?摘抄会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7

熊猫介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8

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高中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教。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弊端。其次,高中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在此,由于学校要考虑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主要由文化课成绩决定,所以学校经常以牺牲体育课为代价换来学生一节课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长此以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对待体育课和锻炼身体也不那么重视了,这些都是高中体育课的弊端造成的后果。(这段乱编的,在zx读书都知道zx体育课不到最后一周不停课..我不能冤枉她..)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也可以很有趣。老师在对同学们亲切关怀的同时又严格要求。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体育课上跑了五圈下来几乎站都站不起来了,于是我晚上去操场跑步锻炼(瞎编..瞎编..)。渐渐的我跑长跑没那么吃力了,平时精神头也足了,甚至晚上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还有,大学体育课不仅分男女同学上课,还分内容上课,男生与女生共勉,长拳与健美操同舞。听说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让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游泳可有机会得到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学会了北方的长拳。我曾在高中体育课上学过太极,但是由于老师对我们不作要求所以几乎已经忘光了。而这次的长拳老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练习,所以我牢牢记了下来。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复习和练习长拳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其次是长跑进步了,在高中的体育课上我的长跑几乎没有及格过(怎么可能呢?!),而这个学期我超过了及格线十几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再次是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原来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好处远胜于疲劳时睡觉的好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把自己建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7

熊猫介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3:08

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高中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教。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弊端。其次,高中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在此,由于学校要考虑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主要由文化课成绩决定,所以学校经常以牺牲体育课为代价换来学生一节课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长此以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对待体育课和锻炼身体也不那么重视了,这些都是高中体育课的弊端造成的后果。(这段乱编的,在zx读书都知道zx体育课不到最后一周不停课..我不能冤枉她..)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也可以很有趣。老师在对同学们亲切关怀的同时又严格要求。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体育课上跑了五圈下来几乎站都站不起来了,于是我晚上去操场跑步锻炼(瞎编..瞎编..)。渐渐的我跑长跑没那么吃力了,平时精神头也足了,甚至晚上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还有,大学体育课不仅分男女同学上课,还分内容上课,男生与女生共勉,长拳与健美操同舞。听说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让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游泳可有机会得到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学会了北方的长拳。我曾在高中体育课上学过太极,但是由于老师对我们不作要求所以几乎已经忘光了。而这次的长拳老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练习,所以我牢牢记了下来。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复习和练习长拳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其次是长跑进步了,在高中的体育课上我的长跑几乎没有及格过(怎么可能呢?!),而这个学期我超过了及格线十几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再次是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原来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好处远胜于疲劳时睡觉的好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把自己建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电脑电池充不进电苹果电脑充不进去电是怎么回事 苹果电脑不充电没反应苹果电脑充电指示灯不亮充不了电怎么办 狗狗更加忠诚护家、善解人意,养一只宠物陪伴自己,泰迪能长多大... 描写泰迪狗的外形和特点的句子 国外留学有用吗 花钱出国留学有用吗 !这叫什么号 百万医疗赔付后是否可以续保 前一年理赔过医疗险还能续保吗? 医疗住院险理赔后还能购买吗? 人为什么要互相尊重? 我们在学校和同学交往时为什么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对方?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一千字左右作文 大学生应当如何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论文 为什么要学会先尊重别人!?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求1000字作文? 为什么要尊重别人 只有理解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如何才能学会理解? 为什么要学会尊重别人? 尊重和理解? 为什么说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 想维系一段良好长久的关系,要懂得哪几个道理? 两个人要互相尊重对方,这是为什么呢? 股票期权交易及结算制度有哪些 电信自带的路由器能不能换成其他牌的路由器 有大神知道瑞斯康达msg1500路由器怎么样吗?电信公司弄来的路由器 笔记本电脑连接不上热点如何解决 格瑞卫康装修除味剂怎么样 个人对空调的净化性能比较关注,想了解一下三星的净化性能? 空调遥控器有个定时/屏湿是什么意思 跪求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 以素质拓展课为中心 如何修改微信相册封面 微信怎么设置个性相册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人生目标(论文1000字以上)- 问一问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思修论文 论文如何理解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800-1000字 如何在excel表格内容显示在一个单元格 在一个excel表格中建立很多sheet,如何直接查询某个sheet单表 我马上要生孩子了,家里居然进来了老鼠,感觉很不吉利 梦见拿钱给老人,钱拿出来来就坏掉了? 梦见长辈,我给他们一点钱表心 梦见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分给长辈 梦见死去的爷爷给我1张中国银行卡让帮他取钱 梦见自己帮助死去的长辈邻居去银行换新钱 梦见死去的长辈还魂回来去取他生钱银行的钱是怎么回事? 打胎疼吗?会不会很疼啊? 打胎会不会疼?过程是怎样的 人工流产痛吗? 怎么样才能知道华为手机的激话帐号和密码? 第一次怀孕不想要 怎么打掉不疼 不到一个月呢 可以用药吗 对以后没有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