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23:0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5:46
在我的认知中状元、榜眼、探花的先后顺序是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殿试分出三等,前三名是一等,然后进士是二等,其次等同进士是三等。赐给官职,依次到*或者地方任职。
称呼由来:
状元:元是指第一,状则是指名状,考生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把自己的各类信息以及家庭情况书写上去,相当于今天的准考证。因为是在殿试过后评定出来,亦称殿元。
榜眼:刚开始榜眼并不特指第二名,因为古代写金榜,第二名和第三名的名字是写在第一名左右两边,统称为是“榜眼”。
探花:最初探花也并不是指第三名,而是所有的考生在前几名里面考得比较好的就统称为是探花。
后来为了便于区分,就约定榜眼为第二名,探花为第三名。
状元最早又被称为“状头”,古代学生考试需要向官府书写一份名状,作用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准考证,然后依级别依次参加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被称之为解元、会元、状元,若三门考试皆为第一,则被称之为“连中三元”,又名三元及第,历史上一共21人获得这个成就,可谓是天之骄子中的骄子。
古人读书求取功名,必须要通过寒窗十年苦读,参加各级*举办的考试。考试资格有明确的规定,殿试是最高等级的考试,需要通过层层考试选拔才能获得资格。其次还有初试、乡试、院试、会试,分别对应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科举考试起于隋唐,兴于宋朝,在宋太祖之后,建立了殿试制度,所以及第的学生被称之为“天子门生”,一直沿用至清末。在南宋时期,探花被专指为殿试第三名,榜眼成为第二名,状元第一名,自此“状元、榜眼、探花”的格式正式形成,也就成为了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殿试三鼎甲。
如今高考取代了科举制度,虽然不再有全国状元,但各省都有各自的理科状元、文科状元,每年也会吸引全省人的目光。仍然称考试第一名为状元,如高考状元,物理状元、数学状元、语文状元。而且状元一词还被用于其它领域,如:果树种植状元、养殖状元、销售状元等等。
其实我们现在的高考和科举其归本溯源是一样的性质,也是最为公平的选材方式,因此“只要学不死,就要拼命学”是至理名言,尤其对于中下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孩子而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5:47
第一状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
殿试又称“御试”、廷试”,算是加试,参加殿试。
殿试最后结果分三等:
第一等,进士及第,共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从第四名到第一百名左右都是。
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国家层层选拔人才及官吏的重要手段。始于隋朝,成熟于唐朝,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算是中国最早的“高考”。
扩展资料: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读书人想求取功名,必经过十年寒窗,参加各级*举办的考试。分别是: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县府两级属初试,初试合格叫童生。可进入科举考试。
共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考中后称“生员”,也就是秀才。
(2)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者员叫举人。
(3)会试地点京城,考中后称“贡士”。
(4)贡士可参加殿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榜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状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探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5:47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所开设的进士科。在隋之前的汉朝朝廷选拔人才基本是靠推荐和本身的名声,在汉朝只有官府的推荐,做了秀才或孝廉的人才有做官的资格,或者是皇帝和官府亲自邀请的人才能做官。而到了三国魏文帝时期,陈群将察举制改良成了“九品中正制”,由特定的*去民间为朝廷选拔人才。但是不管如何,无论是汉的察举制,还是魏的九品中正制,他们不可避免的都受到了当时士族的干扰,可以说民间的穷苦百姓几乎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而朝中的官职也几乎被当时的几大士族所掌控。
而直到科举制度的诞生,朝廷人才的选拔依靠考试来决定谁才能当官的做法,民间的穷苦百姓才真正有了翻身的机会,虽科举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公平,但相对于以前却已经是很公平。而随着科举制越来越完善,很多制度都被明细话,考试也越来越趋于制度化,很多关于科举的专业名词也随之出现,比如状元及第、连中三元和金榜题名等等。那么也正如题主所问状元、探花、榜眼、举人和秀才这些都指的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科举制虽然每朝每代都大相径庭,但总有一些差别。所以这里我就已科举考试最完善的清朝来为大家解释下他们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吧。
殿试第一名即为“状元”。在满清时期若读书人通过会试成为贡生后,即会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中进行复试,若过了这个复试贡生们就可在四月二十一日参加有皇帝在保和殿主持的考试,而这就叫“殿试”。
殿试有别于会试,它只考策问。参加殿试的贡生们从黎明开始考试,然后日暮即要交卷,也就是一天的时间。后会有受卷官、掌卷官和弥封官等*将考生的试卷封存。而后在阅卷日才会将其拿出并交由八位读卷官轮流阅读,之后这八位*会分别按照试卷答题的好坏相应加上“○”、“△”、“\”、“1”、“×”五种记号,其中得“○”最多者为佳卷。后读卷官会将得“○”者最多的前十位交由皇帝浏览,而后皇帝就会从这十份卷中圈出一甲的第一、二、三名,而第一名就为状元。
而在清朝一旦得到了状元,吏部就会立马给予正从六品的官身,然后经过考试或为翰林院修撰,或掌修国史,或做天子侍讲,或入南书房,但不管如何就是一步登天了。
榜眼殿试第二名即为“榜眼”。如上所述通过会试的贡生们,在殿试中若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二名的贡生即为“榜眼” 。虽他位在状元之后,但也是实打实的天子门生啊。同样在清朝如果得到了榜眼,那么吏部就会给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
殿试第三名即为“探花”。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三名的贡生即为“探花”。同榜眼一样,若是得了榜眼则吏部就会立马给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
参加乡试并及格的就会被赐予“举人”的身份。清朝每三年就会在全国的每个省份的省城举办一场科举考试,而这就叫“乡试”。乡试有皇帝亲派的*负责监考,凡本省的通过各省学政监考的科考选拔的生员,及贡生和监生都可参加。但乡试有别于殿试,它分三场,每场考三天,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和八股文等。而在乡试及格的考试就被称为“举人”。
但是考中举人并不会因此获得官职,只能说他开始有资格做官了,也就是候补*。同时有了举人的身份他就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城所举办的会试,并有了做进士的机会。此外中了进士之后,他就不用再交赋税,包括田税、商业税和人头税等一切赋税。也不用再服劳役了,同时监管也不用再拜。
秀才通过县、府、院三试后即可被称为“秀才”。亦或者县试第一名和府试第一名也可称“秀才”。可以说秀才虽是科举考试中地位最低的一个称号,但却也是最难考的一个称号。在当时他们必须接连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考试的内容同乡试一般无二,涉及四书五经、八股文和诗赋等。
其中县试是由本县知县主持的考试,只有通过县试才有进入府试的资格,但是在县试中考到第一名的无需再进府试,可直接拥有秀才的称号。而府试则是本府知府主持的考试,同样考到第一名的无需再进行院试,可直接拥有秀才的功名。之后就是最后一关院试,它是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通过院试后所有的考试都可获得秀才的功名。
但是秀才也分三六九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最差的就是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但是不管如何只要你取得了秀才的功名,那就说明你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士大夫阶级”,从此拥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同时你有了秀才的功名,你就可以进入县学、州学亦或府学免费读书,而且你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被选为“贡生”,后入国子监读书,而作为贡生有时候你甚至不需要进会试就可以为官。当然作为秀才最基本的特权就是可以进入乡试考试,并有做举人的机会啦,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能通过本省学政所办的科举资格考试。
那么说了这么多,状元、榜眼、探花、举人和秀才到底有何区别呢?其实他们之间的区别很容易区分,首先如果你想进入殿试去争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名次,你就必须要有举人的功名,而你要想有举人的功名,你最低的功名也要是个秀才。同时你一旦获得状元、榜眼和探花你就立刻可以做官,最低也是正七品的官,而你考中举人,你只能是拥有做官的资格,但并不会让你直接做官,但是如果你的县里有空缺的话,朝廷一般会优先考虑本县的举人,但是这些官职也就是*品。而在举人的后面的秀才不要多说,基本没有做官的权利,只是说你做了秀才就等于说你进入乡绅这一级,地位比那些无功名的人高点,同时在县里也有点身份了,可以见县官不拜。
所以总得来说这五者的区别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可以直接做官,举人有做官的资格但不会直接给官,而秀才一般是没有做官的资格,只是给你了可以科举考试的资格。至于谁地位最高我想无须多说,肯定是状元啦,毕竟人家可是科举考试最高一级殿试的第一名,而且一出来就是从六品的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5:48
经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考试,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探花,第三名为榜眼。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05:48
从高到低排序: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