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的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5:1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07
许是早春的缘故吧,伊斯坦布尔的大街小巷还残留着冬的味道,虽然有阳光照在身上,但那光线显得有些苍白,使周围的人与物都有了逆光的感觉,在这样的黑白光影里,我可以感受到帕穆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所描写的那种情境与氛围,就应该是这样的——一座黑白的城市。
帕穆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在现代化的进程里苦苦寻找着自己的文化定位的城市,旧日帝国的辉煌已经不再,新的共和国在寻求西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丧失本土文化的根基。
我不知道,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是不是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但是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却可以时时感受到这里并存的各种对立与交融——它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大街上有全身素裹、戴着头巾的穆斯林妇女,也有穿着短裙皮靴、把头发染成各种颜色的潮女;老城区的埃及市场里,堆成一个个圆锥形的调料诉说着来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金角湾对面的独立大街上,却有着欧洲最精致豪华的购物中心;当然,伊斯坦布尔既是欧洲的,也是亚洲的,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跨越两大洲的城市。
这样的一座城市在历史的转型时期曾经不知何去何从,似乎可以理解。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解体和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在西化的进程中,人们开始摒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与文化,但是在打碎了一个旧世界之后,新的道路到底在哪里?有些人在民族主义中寻找慰藉。1955年,因为塞浦路斯的纷争,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人打砸抢了独立大街附近所有希腊人的店铺与住宅,而这些希腊人,正是在这座城市还叫君士坦丁堡时候的希腊人的后裔。在帕穆克的笔下,这个时期的伊斯坦布尔,被一种叫做“呼愁”的情绪所笼罩,在无所适从的惶惑里,人们显得对自己城市的过去与未来都漠不关心。
在如今的伊斯坦布尔,感觉不到“呼愁”和迷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行发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和平共处,在老城区穆斯林的聚居区,到了祷告时间,各个清真寺的塔台上就会传出响亮的召唤信徒们祈祷的诵经声……
伊斯坦布尔不仅在地理上,也在文化上做到了东西合璧、相辅相成。
相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08
这个暑假,我读完了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写的《格列佛游记》,《格列佛游记》读后感400字。这本书主要介绍了英国一个名叫格列佛的外科医生在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以及慧胭国的冒险故事。
我被大人国、小人国离奇古怪的故事深深吸引了。小人国里的一切都非常小,他们对格列佛来说就像玩具一样。而大人国恰好相反,格列佛就好像他们的“宠物”一样为他们表演,逗他们开心,还要提心吊胆,以防被他们弄死。我不喜欢飞岛国中的人们,他们只重视音乐与数学,我觉得他们很多的做法都是很愚蠢的,读后感《《格列佛游记》读后感400字》(http://www.unjs.com)。
我最喜欢的是书中慧胭国的故事。慧胭国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勤劳,干净,热爱劳动,有礼貌,举止端庄,乐于助人,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他们的社会充满了友爱、和睦,人人都很善良,厌恶*,我想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象中的理想国度吧,我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也能像慧胭国那样,只有真诚,没有虚伪,这也许只是个理想吧,但是,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真诚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08
在线教育学院学报。你们都、我也不是什么人物经历过什么时候回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