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5:1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17
纵横虽然没当过兵,却也知道当兵体检中对视力的要求很高,有着严格的硬性标准,一旦视力不达标,想要当兵就有点费劲了。
看二战时期的照片,为什么很多日本士兵都戴着眼镜呢?难道不影响作战吗?今天,纵横就和大家梳理一下,二战时期日本军队为何那么多的“眼镜”。
二战初期日本的眼镜兵是日本军队素质高的表现
眼镜是文化人的象征,没有几个人是天生就是近视的,很多都是用眼过度造成的,当然戴眼镜的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也不一定戴眼镜,但是从大概率来讲,戴眼镜和有文化还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日本从明治维新后就开始将教育作为头等大事,1872年颁布了《学制》,开始进行教育推广与改革工作,尽管日本的教育有灌输“忠君爱国”“军国主义”的思想,但是普及教育缺失推动了日本的文化发展,在日俄战争前的1902年初小学入学率达到90%,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1907年日本*更是将义务教育年限由原来的4年延长为6年,到1920年日本义务教育比例高达99%。
在加强推广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日本也在推广大学教育,由918年的5所变成1929年的46所,学生也由9040人增加到67555人,可见在二战前日本教育的发达程度,在二战前已经是亚洲教育最发达的国家。
当然,日本的军事教育也是极其发达的国家,每一个日本军官都是经历过军校教育的,日本军事教育体系包括三年学制的陆军幼年学校,再择优升级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联队实习过再报考陆军大学。
关于陆军大学的学制纵横没有找到相关资料,但是通过查找日本毕业于陆军大学的战犯可以得出,大部分学员都在八年左右。
可以说,想要在日本当一个军官,那必然是经过很繁杂的学业的,没有经历过完整军事教育的人,想要担任军官是很困难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在二战中很多军官和士兵都戴着眼镜。
与日本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近代中国教育水平
从战争的角度来说,有文化的人在打仗的时候也比没有文化的人厉害,因为有文化的人更有自己的信仰,作战积极性高,尤其是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人,更懂得报效国家。
在兵种的分配上,有文化的人更适合装甲坦克兵,炮兵,工兵,侦查兵等兵种,而没有文化的士兵,智商再不够的话,只能是排头兵,也就是炮灰了。
中国古代一直以科举教育为先导,以精英教育为主要形式,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够读书,直到清末新政时才废除科举建立近代学堂,与此同时日本的小学教育已经普及。
清朝被推翻后,军阀混战时期的*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的教育还是依赖于庚子赔款的退款逐步建立起来的。
当然,对近代中国教育影响最深的其实也是日本,当时大量知识分子到日本去求学,然后回到中国反哺中国教育,单就军事教育而言,在二战前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就多达1600人,*初期创办九期的保定军校一共才培养6000多人。
蒋介石当年在日本连陆军士官都没有靠进,而是在东京振武学校混了个文凭。
但是蒋介石也深知,知识青年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在抗战时期,蒋介石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蒋介石在演讲中说:“知识青年有知识,有自动判断的能力,队伍中增加一个知识青年,就相当于增加了十个普通士兵”。
蒋介石招募的学生兵大部分接受的都是特种技能训练,并没有当冲锋陷阵的大头兵。
二战时期日本*对参军士兵的要求
文化再高也怕菜刀,二战之前,即使日本军队为了让知识分子参军想尽了办法,但是并不代表日本征兵的时候没有标准,尤其在战争前期对士兵选拔还是很重视的。
在二战之前,日本*将适龄参军青年以身体指标分为五等,包括甲乙丙丁戊五种,完全符合参军条件的,属于甲种,一般视力不好的都处于乙等以下,智力不好的或者身高不足145cm的,处于丁种,还有完全不适合服兵役的,划分为戊种。
一般来说甲等、乙等为现役;丙等为国民兵役;丁等免除兵役;戊等为来年再次体检。
可见,近视在一定程度的还是允许范围之内,但是严重近视的话,可以就不是现役士兵,而是后备役,但是到了二战后期,大量眼镜士兵的出现,则与前面所说的接受教育是两码事了,这纯粹是人数不够了,瞎子也要上战场了。
二战中后期日军中出现大量的“眼镜”则是人不够了
在战争中对视力要求最严格的国家,美国应当算是要求最严的。
在看二战时期的美剧大家应该会看到,美国士兵是很少戴眼镜的,比较有趣的一个事情是,在二战时坚持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的杜鲁门总统,早年参军,差点因为视力问题没有入伍,后来自己背下视力表才蒙混过关,说来也是一段轶事。
日本虽然一直想要做得比美国好,自身实力摆在那了,想要超越美国是不可能的。
尽管日本当时也像模像样的搞了专门的医官负责检查,将日本士兵按照身体素质分出了三六九等。
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日本现役军人不过31万,大部分还能以甲等来应对,到武汉会战后,日本作战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更加暴露出日本兵源不足的问题。
这个时候,不止是乙等兵役要上前线,乙种以下的也被积极要求参军。
在1942年5月,为了应对兵源不足的问题,陆军省医务局颁布《壮丁体力概要》,降低了征兵检查的合格线。《概要》特别提出“壮丁中即使有疾病以及身体或精神有异常者,若被视为对从军无碍,则要努力使之合格”。
除了身体条件,日本还将服役年龄,从40岁上限提升到45岁,这些上了年纪的日本士兵,老花眼等现象更加严重,所以佩戴眼镜就成为二战后期的日军常态了。
由此可见,二战士兵大量佩戴眼镜,揭露了当时日本军国主义*究竟有多无耻,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18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有许多戴眼镜的,会对打仗有一定的影响。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在二战战线拉的很长,需要大量的士兵,后来由于死伤惨重,就抓来了许多的学生兵。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18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有许多戴眼镜的说明两个问题,一个就是日本受教育的程度高,有很多有文化的人都加入到了军队当中。再一个就是随着二战规模的扩大对士兵的要求放低。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19
戴眼镜是为了矫正自己的眼睛,让自己的射击变得更加精准,并不会影响打仗,反而对命中目标有帮助。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9:19
因为日本在二战时期穷兵黩武,他们在后期征招了很多的学生来参战,所以戴眼镜的人特别多,即便是影响打仗也没办法,因为他的兵源已经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