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5: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5:17
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前348)是西方古代大哲学家、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和教育家。柏拉图哲学的本体论被称为"客观唯心主义"。他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奠基人。
柏拉图主义:柏拉图主义(Platonism)
柏拉图主义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
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柏拉图主义在西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原型而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致错误。
柏拉图主义的错误是显然的:把反映形式当作了认识对象;把抽象当作具体的客观存在;认为一种思维形式本身是客观的当然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离开人的实践来考察真理性必将导致谬误。柏拉图主义在哲学上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柏拉图式的爱情:精神恋爱,抛弃肉体* ,所以是永恒的
柏拉图简介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据说他的名字源于他的宽额头,他的真实姓名却渐渐被人淡忘了。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青年时期和其他贵族子弟一样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当时的各种思潮。
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了10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他同自己的老师一样,反对民主*,认为一个人应该做和他身份相符的事,农民只管种田,手工业者只管做工,商人只管做生意,平民不能参与国家大事。苏格拉底的死更加深了他对平民政体的成见。他说,我们做一双鞋子还要找一个手艺好的人,生了病还要清一位良医,而治理国家这样一件大事竞交给随便什么人,这岂不是荒唐?
老师死后,柏拉图不想在雅典呆下去了。28岁至40岁,他都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过埃及、意大利、西西里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他的*主张。公元前388年,他到了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城,想说服统治者建立一个由哲学家管理的理想国,但目的没有达到。返回途中他不幸被卖为奴隶,他的朋友花了许多钱才把他赎回来。
柏拉图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著作,他的学园门口挂着一个牌子:“不懂几何学者免进”。从中可知,没有几何学的知识是不能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的。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要求学生不能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而要生活在头脑所形成的观念世界里。他形象地说:“划在沙子上的三角形可以抹去,可是,三角形的观念,不受时间、空间的*而留存下来。”柏拉图深知学以致用的道理,在他的学园里按照他的*哲学培养了各方面的从政人士。他的学园又被形象地称为“*训练班”。
在以后的日子里,柏拉图又两次前往西西里。一次是应邀去叙拉古担任新登基的狄奥尼修二世的教师。柏拉图到叙拉古之后,叙拉古宫廷的地板上都铺满了沙砾,人们热中于在那上面研究几何学。但不久柏拉图就扫兴而归了。后来狄奥尼修二世再次邀请他去叙拉古,结果仍是败兴而归。
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理想国》是其中的代表作。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观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我们可以以美为例来理解柏拉图所说的感觉世界、理念世界和人的思想认识三者的关系。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其他事物也是如此,如有了桌子的理念才有各式各样的桌子,有了房子的理念才有了各式各样的房子,有了绿色的理念才有了世间的绿色……显然,他的理念论是客观唯心的,根本的错误在于抹煞了客观世界而把假想当成了真实。
柏拉图认为人的知识(理念的知识)是先天固有的,并不需要从实践中获得。他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朽的,它可以不断投生。人在降生以前,他的灵魂在理念世界是自由而有知的。一旦转世为人,灵魂进入了肉体,便同时失去了自由,把本来知道的东西也遗忘了。要想重新获得知识就得回忆。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真知即是回忆,是不朽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这就是柏拉图认识的公式。他还认为,这种回忆的本领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只有少数有天赋的人即哲学家才具备。因此,他肯定地说: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这种所谓“哲学王”的思想即是他理想国的支柱。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他认为,国家就是放大了的个人,个人就是缩小了的国家。人有三种品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国家也应有三等人:一是有智慧之德的统治者;二是有勇敢之德的卫国者;三是有节制之德的供养者。前两个等级拥有权力但不可拥有私产,第三等级有私产但不可有权力。他认为这三个等级就如同人体中的上中下三个部分,协调一致而无矛盾,只有各就其位,各谋其事,在上者治国有方,在下者不犯上作乱,就达到了正义,就犹如在一首完美的乐曲中达到了高度和谐。
其实,柏拉图心中至善的城邦,不过是空想的乌托邦。他认为:理想的国家纵然还不能真实存在,但它却是唯一真实的国家,现存各类国家都应向它看齐,即使不能完全相同,也应争取相似。这就是柏拉图对他的理想国家所持的态度。柏拉图在文艺、美学等方面,也有成套的理论主张。他的“对话”妙趣横生、想象丰富,依此他完全有资格被列入古代文学大师之列。然而,他却起劲地贬低和非难文学家及诗人,他认为,一切文艺家的作品,归根结底是模仿别人的仿制品。
柏拉图死后,他所创业的学园由门徒主持,代代相传,继续存在了数世纪之久。但学园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仍是伯拉图这位开山鼻祖。
摘自《世界上下五千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5:18
http://www.xmsk.net/bookread.asp?bookid=141这是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不用注册 直接看 还可以保存成WORD格式
柏拉图名言录你如果真正是一个善良而正直的人,那么,当你行仁守义的时候,永远不会遇到伤害。 --- 柏拉图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 --- 柏拉图
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 --- 柏拉图
爱人的心灵从不会摒弃美丽的意中人。他敬她在一切之上。 --- 柏拉图
知识是精神食粮。 --- 柏拉图
生活从不简单容易,即使你活在愉悦顺遂的境遇中,你也会遇到你要克服的困难。 --- 柏拉图
最完善的东西就最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变动。举例来说,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 --- 柏拉图
He who intends to be a great man ought to love neither himself nor his own things,but inly what is just,whether it happens to be done by himself or by another.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就不应该只爱他自己,也不应该只爱自己的事情,而应该只爱公正的事情,不论那件事情碰巧是他做的,还是别人做的。 --- 柏拉图
健康最完善的东西就最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变动。举例来说,身体最强健的人不容易受饮食或劳作的影响,最茁壮的草木也不容易受风日的影响。 --- 柏拉图
王译《柏拉图全集》举误
按:对不起,希腊文显示的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这样凑合,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拿书对。
希腊语考完了,当然一切也才刚刚开始。前些日偶然拿起希腊语的部分翻译过练习与中文本对照了一下又发现些问题,加上从前阅读中积累的,决定还是拣出其中一些说说。其实无论如何,这个中文本对中文读者来说颇有好处,大体文从字顺,可以读通,而且我个人也受益良多,很快地浏览两三遍全集获得一个整体印象,以外文毕竟是难以达到的。
其实除了感谢此书中文版的出版,最令我感概的还是本书的前言。似乎过多的话,我不应该说,先摘引两段。王晓朝导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译者迄今仍未达到抛开辞典和各种已有西文译本,仅依据希腊原文进行翻译的水准。……故此这个译本各篇以希腊原文为基准,版本为娄布丛书中的《柏拉图文集》,翻译中参考了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英译本。这种做法希望学界人士予以理解。”(前言,p36-37)汪子嵩序:“他(按:王)的希腊文根底,应该说是比较着实的,但他还谦虚地说:‘译者迄今仍未达到抛开辞典和各种已有西文译本,仅依据希腊原文进行翻译的水准。’他以娄布丛书《柏拉图文集》的希腊原文为基准,参考了学术界公认的权威英译本。这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的。”(前言,p.14)我不知道诸位是否明白我引这两段话的原因,因为第二段书写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一种相反的效力使第一段相当尴尬。总之我自己后来读到这些颇多感伤。
这个译本的出现本来是一件难得的好事,无论从哪个版本而来,但这里面*太多,抛开一切低级的身外之物,柏拉图、古希腊……这本身就是*吧,因此,也许仅仅是一时的冲动,促使译者写下来我抄在上面的话。所有这些,我是希望警醒自己的,即使现在我从没有感到一点点这样的*;同时也是警醒偶然看到这个帖子的朋友和有缘人。
下来就大概说一下我对这个全译本(其实并不全)一些个人的看法。通过我的查对,我基本可以确定这个本子,不仅不是来自古希腊文并查对英文,甚至不是来自英文并查对古希腊文,恐怕是仅仅来自英文。一般的读者读读此书是毫无问题的,它毕竟不是时下全无章法的翻译;当若是希望引述的最好查对一下其他语种的译本。
1.《斐多》漏译65C1-3
Simmias:Ἀληθῆ λέγεις. 你说得对。
Sokrates:οὖν οὐκ ἐν τῷ λογίζεσθαι εἴπερ που ἄλλοθι κατάδηλον αὐτῇ γίγνεταί τι τῶν ὄντων ;。那么对它而言(按:灵魂),不是某种存在者(或:某一是其所是之物)显然于运思之中生成,如若(它)在某个地方的话?
没有这一答一问,参王书,上下文似乎还是通的(见《全集》第一卷p62),但遮蔽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苏格拉底问过话之后(即65c2-3),Simmias肯定之,随后苏格拉底又问:“当灵魂能够摆脱一切烦扰,比如听觉、视觉、痛苦、各种快乐,亦即漠视身体,尽可能独立,在探讨实在的时候,避免一切与身体的接触和联系,这种时候灵魂肯定能最好地进行思考。”(据王译),其中“在探讨实在的时候”,似应译为“当追寻存在者之时”(ὀρέγηται τοῦ ὄντος),ὀρέγηται有一个向前欲达到的动态在里面,τοῦ ὄντος,τι τῶν ὄντων是对应的,而所谓“存在者”的问题在柏拉图那里颇值得探讨和深入理解的必要。
2.《斐多》69e7-70b4
“你这番在我听来说得好极了,除了你关于灵魂的说法。你说灵魂离开时一般人都非常害怕,灵魂从肉身中解脱以后也许就不再存在于某个地方……但是我想,我们几乎不需要什么信心或保证就会相信,灵魂死后仍旧存在并且保持着某种积极的力量和理智。”这段译文的主要问题是,其一“除了你关于灵魂的说法”不太准,τὰ δὲ περὶ τῆς ψυχῆς πολλὴν ἀπιστίαν παρέχει τοῖς ἀνθρώποις μή,比较字对字翻译是“但是(你)关于灵魂(之所说)并未给人们来到许多确信”。 其二,“你说灵魂离开时一般人都非常害怕”这句话希腊原文没有。其三,“我们几乎不需要什么信心或保证就会相信”这句话译错了,几乎是反的,ἀλλὰ τοῦτο δὴ ἴσως οὐκ ὀλίγης παραμυθίας δεῖται καὶ πίστεως,大意是,“但是它也许还需要不少安慰和说服力的。”否则,按王译,与下文逻辑不通。另按:据老师Geiger说这句话Schleiermacher翻译的也不太准,其翻译为“Aber dies bedarf vielleicht nicht geringer Überrengsgrüng und Beweise”, 即“但是这需要也许并不少说服的根据和证明”,据说Schleiermacher把παραμυθίας和πίστεως翻译得太强了,根据一种解释,需要注意《斐多》的修辞学特征,这是其在朋友圈中的另一个申辩,目的是达到说服友人,而非论证。
3.《卡尔米德》(Charmides) 168b
“这就好比比较大是事物具有一种比别的事物大是性质。对吗?”
“对”
“如果这里说的别的事物被察觉为较大的,那么其他事物就是较小的。对吗?”
S:Καὶ γὰρ τὸ μεῖζόν φαμεν τοιαύτην τινὰ ἔχειν δύναμιν , ὥστε τινὸς εἶναι μεῖζον ;
C: Ἔχει γάρ.
S:Οὐκοῦν ἐλάττονός τινος , εἴπερ ἔσται μεῖζον.
第一句话大体不错,但第三句话就出了问题,其实希腊文的第三句话非常清楚。我翻译一下:
S:“那么,我们说,某种较大的东西具有这样的性质(或直译:能力),即其大于某物。”
C:“它就是这样的。”
S:“如果它比较大,那么(其他/与之相对的)某个东西不就是比较小吗?
另按:卡尔米德(Charmides)的中译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原文中是节制(σωφροσύνη)的,有时被翻译为智慧,有时被翻译为智慧和节制,由于σωφροσύνη这个词比较难翻译,估计这样的译法是英文本的问题,因为苏格拉底不止一次讨论过德性和智慧的关系,不能简单划等号的,这种翻译方式显然是不可取的。
4.《吕西斯》Lysis 219b
王译:那么,友好从原因的角度来说是针对朋友的,而从动机的角度来看是针对敌人的,对吗?
这句话反了,原文为Ἕνεκα ἄρα τοῦ φίλου [τοῦ φίλου] τὸ φίλον φίλον διὰ τὸ ἐχθρόν,应该先是从动机的角度,然后才是从原因的角度。不过这个误译大家应该可以从上下文中推出来。
5.《高尔吉亚》
470b,没有“在你看来难道不是正好相反”这句话
491b,王译:“你没有发现你和我犯了类似错误。”应该为“正如你未在同样的事上抱怨我,我也未在同样的事上指责你”
522d-e, 王译:“我们会发现我冷静地谈论我的死亡。没有人会如此不合理,胆小到仅仅害怕死亡这件事,只有作恶者才害怕死亡……”应该为:“我很清楚,我面对你们(原意:观者们)接受死亡绝非难事。一个人,只要他既不是完全无理智,也不是缺乏勇敢的话,他不会怕死亡,而会怕行不义之事。” εὖ οἶδα ὅτι ῥᾳδίως ἴδοις ἄν με φέροντα 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