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5:0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43
“传道神沙异,睻寒也自呜,势疑天鼓动,股似地雷惊,风削棱还峻,人脐刃不平。”这首生动的咏景诗,是唐代诗人对敦煌鸣沙山奇观的描述。
鸣沙山自古就以璀璨、传神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人们。西汉时就有鸣沙山好似演奏钟鼓管弦音乐的记载:“山有鸣沙之异,水有悬泉之神。”《旧唐书·地理志》载鸣沙山“天气晴朗时,沙鸣闻于城内”。《敦煌录》载鸣沙山“盛夏自鸣,人马践之,声振数十里,风俗端午,城中子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吼声如雷”。
敦煌鸣沙山因沙动有声而得名,古称“沙角山”“神沙山”。与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鸣沙山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南5千米处,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东起莫髙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红、黄、绿、黑、白细米粒状沙粒积聚而成。五色沙粒晶莹透亮,一尘不染,细软滑圆,随足颓落,经宿风吹,辄复如旧。沙峰起伏,远看连绵起伏,如虬龙蜿蜒。它像金子一样灿黄,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明暗相间,层次分明;人们顺坡滑落,沙子便会发出轰鸣声,犹如鼓鸣,又似雷声,鸣沙山因此而得名。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载,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因而此景也被人称为“沙岭睛鸣”。清代《敦煌县志》将“沙岭睛鸣”列为敦煌八景之一。
鸣沙山由流沙积聚而成,它虽然不高,但要登上山顶却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脚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顶,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细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轻波荡漾的涟漪,时而湍急,时而潺缓,时而萦回涡旋,真是跌宕有致,妙趣横生。还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让人赏心悦目,心境自明。极目远眺,天地豁然开朗,心胸顿时开阔,童心不由萌发!下山最为有趣,顺坡而下,只觉两肋生风,一跳十步,驾空驭虚,有羽化成仙飘飘然的感觉。
鸣沙山已经形成3000多年,而鸣沙的记载也由来已久。最早见于东汉
(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沙粒粗色黄,有如干躇。”这里的沙角山即为敦煌鸣沙山。
魏晋《西河旧事》中记载:“沙州,天气晴明,即有沙鸣,闻于城内人游沙山,结侣少,或未游即生怖惧,莫敢前。”
唐朝由于民族间的进一步融合,文字记载已经大量出现。《沙州图经中说:“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元和郡县志》中记载:“鸣沙山一名神山,在县南七里,其山积沙为之,峰峦危峭,逾于石山,四周皆为沙垄,背有如刀刃,人登之即鸣,随足颓落,经宿吹风,辄复如旧。”五代的《敦煌录》记载:“鸣沙山去州十里。其山东西八十里,南北四十里,高处五百尺,悉纯沙聚起。此山神异,峰如削成。”
由此可以看出,鸣沙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这些历史、文化,只有亲自体验,才会获得更多的体会。所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走出城市,踏沙而行,自然会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鸣沙山的奇特和魅力。
由于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能对鸣沙山的鸣响做出解释,因此,人们只好用传说故事来解释。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而鸣沙山的沙鸣,也是来自他们的厮杀之声。
当然,这种解释并不能作准,不过,父母可以将其作为小故事讲给孩子听,也增加孩子对鸣沙山人文地理的了解。
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们对此鸣沙之谜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和推测,因此有了三种主要的解释为静电发声。鸣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风力的推动下向下流泻,含有石英晶体的沙粒互相摩擦产生静电。静电放电即发出声响,响声汇集,声大如雷而为摩擦发声。天气炎热时,沙粒特别干燥而且温度増高。稍有摩擦即可发出爆裂声,众声汇合在一起便轰轰隆隆地鸣响。
三为共鸣放大。沙山群峰之间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鸣箱。流沙下泻时发出的摩擦声或放电声引起共振,经过天然共鸣箱的共鸣,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响声。
其实,不管答案如何,都不妨碍人们亲身体验“沙岭晴鸣”的神奇和美丽。鸣沙山、月牙泉,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一切都充满传奇的色彩,在传奇底下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来到这里,不仅能够观赏到黄沙与清泉相伴为邻的奇景,更能领略不一般的西北大漠文化。
这里风景独好
1、月牙泉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与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二绝”,成为国内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古往今来,以
“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1994年被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长360米,宽30~40米,因其形酷似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一度讹传“渥洼池”,清代正名“月牙泉”。千百年来,沙山环泉而不被掩埋,地处干旱沙漠而泉水不浊不涸,实属罕见。泉内星草含芒、铁鱼鼓浪,山色水光相映成趣,风光十分优美。
月牙泉其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致还不错。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游人至此,无论从山顶鸟瞰,还是来泉边漫步,都会驰怀神往,遐思万千,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关于月牙泉、鸣沙山的形成,当地有一个故事从前,这里既没有鸣沙山也没有月牙泉,而有一座雷音寺。有一年四月初八,寺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浴佛节,善男信女都在寺里烧香敬佛、顶礼膜拜。当佛事活动进行到“洒圣水”时,住持方丈端出一碗雷音寺祖传圣水,放在寺庙门前。忽听一位外道术士大声挑战,要与住持方丈斗法比高低。只见术士挥剑作法,口中念念有词。霎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黄沙铺天盖地而来,把雷音寺埋在沙底。
奇怪的是,寺庙门前那碗圣水却安然无,恙,还放在原地。术士又使出浑身法术往碗内填沙,但任凭妖术多大,碗内始终不进一颗沙粒。直至碗周围形成一座沙山,圣水碗还是安然如故。术士无奈,只好悻悻离去。刚走了几步,忽听轰隆一声,那碗圣水半边倾斜,变化成一湾清泉,术士变成一块黑色的顽石。原来这碗圣水本是佛祖释迦牟尼赐予雷音寺住持的,世代相传,专为人们消病除灾,故称“圣水”。由于外道术士作孽残害生灵,佛祖便显灵惩罚,使碗倾泉涌,形成了月牙泉。
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说到真正月牙泉的形成原因,其实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低洼地的地形条件和高定位的区域性地下水位等三个方面的因素。历史上的月牙泉不仅“千古不涸”,而且水面、水深皆极大。有文献记载,清朝时这里还能跑大船。20世纪初有人来此垂钓,其游记称:“池水极深,其底为沙,深陷不可测。”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在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直到1960年前,泉水没有大的变化。不过,现在的月牙泉却面临着日渐干涸的局面。
2、鸣沙
沙漠或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生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这种地方称为鸣沙地。在中国西部地区,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人们平时指的鸣沙山一般是位于甘肃敦煌的鸣沙山,另外新疆木垒鸣沙山和一八五团的鸣沙山等也很有名。
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美国、英国、丹麦、波兰、蒙古、智利、沙特阿拉伯等地的一些沙滩和沙漠,都会发出奇特的声响。据说,世界上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类似的沙滩和沙漠。
鸣沙这种自然现象在世界上不仅分布广,而且沙子发出来声音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在美国夏威夷群岛的一座岛上的沙子,会发出一阵阵好像狗叫一样的声音,所以人们称它是“犬吠沙”。苏格兰一座小岛上的沙子,却能发出一种尖锐响亮的声音,就好像食指在拉紧的丝弦上弹了一下。在中国的鸣沙山滚下来,那沙子就会像竺可桢描述的那样“发岀轰隆的巨响,像打雷一样”。
夏季黄昏,鸣沙山的日落景观非常漂亮,这是来到鸣沙山不可错过的景致。外出游玩,要想观赏到最美丽的景色,就要学会找到最佳的观景时间。
如此,才能看到最悦心的美丽,也才能更加合理地利用时间。对于初次到这里的人来说,这一点很难办成。不过,不要紧,勤快一点,可以事先搜集各种资料,找到相对时间。然后,到了当地,嘴甜一些,多向当地人打听,就可以找到最佳的观景时间了。
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你的收获也会不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0:43
敦煌鸣沙山,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真实写照,是壮阔无比,让人心旷神怡的塞外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