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错别字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05:5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40
一、不是故意写错的(引号中为错别字)
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
7、安装公司门口:“按”装
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9、饭店门口:“合”饭
10、水果店门口:“波”萝
11、饭店菜单:鸡“旦”
12、五金店标牌:“扦”座
13、体育用品店标牌:“兰”球
14、快餐店门口:大排“挡”
15、农贸市场标牌:“蕃”茄
16、停车场招牌:“仃”车收费
17、严打宣传标语:严“历”打击
18、某机场横幅:年“青”
19、某交通宣传标语:超限超载“殆”害无穷
20、某食堂菜牌:鱼“园”
二、故意写错的(引号中为错别字)
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
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23、涂料广告:好色之涂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
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
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
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家具店把广告打成“家俱”
一饭店招牌上则写了“十三太饱”
一房地产广告的“十面埋富”十分显眼
医药商家打出“下斑莫逗留”之类谐音取义的广告语
“停”字写成“仃”,快餐写成餐字的左上部,鸡蛋写成“鸡旦”,各种啤酒写成“各种啤洒”
-- 2002年中国十大失败广告语
1、柒牌西服 让女人心动的男人
2、送礼就送脑白金
3、九鑫螨婷香皂:看,你把螨虫传染给了女儿
4、天之娇子 笑看风云淡
5、当头发爱上肥料 好的出乎意料
6、达诺日夜片 你的新选择
7、陈小春之鸿星尔克鞋
8、来来往往 喝杯枝江
9、张卫健之喜之郎
10、斯达舒之胃你好吗篇
昨天上街买点小东西,远远听到一辆宣传车的高音喇叭在重复播报着什么。车到近处,恍然大悟——广告车,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沪杭羊毛衫大减价,并且用特别醒目的字体和颜色表白“拆屋卖瓦凑路费”。我不惊哑然失笑!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以来,我国广告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媒体不乏令人记忆犹新的广告精品。但似我昨日所见也并非个别现象。“跳楼价”、“忍痛大放血”、“惊天动地大减价”之类低劣广告语屡见不鲜。
这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广告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二是刻意夸大、诚信缺失,三是浮躁心态使然。希望“拆屋卖瓦凑路费”之类的蹩脚广告早日消失。
门店的牌匾、店名是顾客记住店内特色的标志符。如今,岛城店铺遍地开花,人们越来越讲求“视觉冲击”,各种个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制造看点卖点的第一招。一些普通而熟悉的名词被新奇的名称替代,成了门店诱人眼球、招揽生意的字号招牌。
门店的牌匾店名不仅仅是一个标志符号,还可从中窥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调和思想境界。一个新奇好记、响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让顾客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像川菜馆“爱情麻辣烫”、“食为天”等因影视剧的热播而一夜成名,叫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走过路过怎能不让人有进店瞧瞧的*?
然而,也有一些商家认定“傍”店名就能“以假乱真”,于是,“东来顺”火了,街头又出现了各种“来顺”;“张大妈”出名了,“李大婶”、“王大爷”也“出门”了。还有一些为求奇特而不惜借助“邪招牌”另外,一些使用谐音字做为招牌的更是比比皆是,如服装店叫做“衣衣不舍”。
粥天粥地,有各式各样的粥,看的人眼花缭乱,用上海话读起来,是作天作地!浦东大道上一家服装店,名叫衣依布舍,当时坐在公交车上,看看窗外地风景,就对这个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意来自依依不舍。十全街与乌鹊桥路四岔路口有一家美发店,店名叫“顶剪”。一位顾客这样理解这个店名:“顶剪”是“顶尖”的谐音,意为“技术一流”;“剪”是“剪刀”,代表了美发行业;“顶”又可理解为“头顶”,表明服务对象是“头发”―――二个字的店名表达了三重意思。 一些店铺的名字十分出彩,起到了招揽顾客进门的作用。一家杂货店,店名叫“杂七杂八”;一家专卖大尺码服装的店叫“胖子没烦恼”,店名把市场定位、效果表达得清清楚楚;有家男子内裤专卖店,名叫“内酷坊”,“内酷”为“内裤”的谐音,“酷”意为“时尚”。碧凤坊有家服装店,名叫“穿帮”,意为“帮你穿衣”,替你打扮,店主是三位女青年,都擅长服装搭配。“穿帮”在苏州话中是“露馅”的意思,贬义褒用,哪料反响很好,不少顾客就是冲着这个店名进门的。
“衣客隆”董事长夏薇很重视店名,自己开的服装店名字都很别致,分别叫“武装”“风度”“边缘”等。她说,顾客首先看到的是店名,而不是商品,店名起得好,会激起顾客了解这家店及其店内商品的愿望。好的店名就是招揽顾客的高招之一。
我认为,好的店名应该易懂好记,有广泛的认知度,富有亲切感,方便传播,最好从使用频率最高的日常用语中去寻找;别具一格,能够吸引顾客眼球,表达丰富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赏;如果能够把市场定位、行业特征包含在店名中则更属上乘。但有关人士认为,起好的店名虽然能够带来生意,但商家也不能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经营业绩好坏还是取决于商品、服务质量和品种等基础要素。门店的招牌要抢眼不仅靠猎奇,即便用谐音也要“谐”得有谱,尊重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可是,除了把店名叫响,包装门店的整体形象以及赋予商品服务一定的特色,才能真正抓住顾客的心,让店名变成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还有,关于不规范用字,一是使用繁体字(注册商标定型字除外),主要有名人题字和注册商标繁体字未打上“R”标志;二是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或中外文并用时未以规范汉字为主、外国文字为辅,存在英文巨大、中文特小的广告用字现象;三是使用错字、别字;四是广告使用成语不符合规定,引起误导;五是保健品宣传、广告用语不规范。“PK”近来时常出现在报纸上。虽然有一些人可能知道这两个字母缩写代表的意思,但这样的词组用法违反了国家规定。报纸如果一定需要引用,对“PK”应加双引号,同时要加注汉语译文,如:“PK”(比试)。
还有很多的“**”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车的“骑乐无穷”等,会误倒许多人的,产生对语文的误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严重的“病毒”已经流入了我国,这种病毒就叫做错别字。街头上、报刊上、影视上,错别字处处可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40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 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珏”,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如果我们能用心对待汉字,稍稍思索一下其音和义,那么犯错别字这样的错误机率就会大大降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41
看菜市场:大扁鱼写成大便鱼
★这堂课我的内心感受是“联想语文,青(轻)松作文,咽!”
★汤老师问他属什么,我们都沉没(沉默)了。
★荡老师一进教室就大声问好:你们亲(辛)苦了。
★学生看到孔子都贡(恭)敬地鞠一弓。
★今天看来,(不但)孔子并不老,而且身体非常健康,脸上还范着红光。
★门票记念(纪念)管管长走进教室,手上拿着工具箱,脸上还带着微笑。
★香烟盒、手帕等,这些物品都是博物管的门飘(票)。
★有一次,一位老奶奶要做(坐)火车,可是门票掉了。
★天空中,洁白的云朵漂(飘)来漂(飘)去。
★老师拿门票给大家看,同学们好似热锅上的蚂蚁东跑西窜(东跑西蹿)。
★一说古运河,我就想到以前有许多鱼民在运河上(旁)扑鱼运货。
★一张是法国爱斧儿铁塔门票,一张是美国的市猫大楼门票。
★你收了坏人的钱,就算你命大福大,也会连累你的一身(生)。
★上课了,校长跟我们借吵(检讨)几位老师,又推存了汤老师。
★荷花(雪花)在雪中慢慢地开放着,有几株悄悄打在我身上,多爽呀!
★现在我这么大了,那些童年有趣的事应该是不辞而别了。
★一些人下雨不打伞,想到感冒时要痴疗(治疗)那多难受呀!
★有8个牛忙(流氓),可是仅有一位*保护了他们。
★我(老天)有一天下了一场大雨。
★有一个人,他犯了罪,但是*包屁(包庇)他,这就叫“保护伞”。
有一学生,学习不用功,给家里写信写不成,于是:
爸爸,奶奶(妈妈)你们老俩口好吧:
家里的粮食狗(够)吃了吧?家里还有线(钱)没有?我的线(钱)化完了,我这里下雨,我没有命(伞),你们急(寄)线(钱)给我买命。完了。
最有名的“错别字大王”,自然要数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去年11月,布什访问英国期间,英国的警
察使尽浑身解数为他保驾护航。布什回美国后,给英国*总署发去一封感谢信,信中,*总署的
最高领导———专员(Commissioner)一词,漏写了一个字母“m”。这事儿被英国媒体披露后,觉得
自个儿很有文化的英国人纷纷嘲笑布什是个“白字总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41
关于错别字
据透露,明年广东对高考作文错别字扣分将更加严格,由原来的“每3字扣1分直到扣满5分为止”改为“每1字扣1分且不封顶”,但具体操作细则仍在制定中.
——出于职业习惯,我忍不住要赶紧把这则消息告诉给我们班的学生了。
平时批改作业时,我就有一双十分挑剔的眼睛。我常常要求学生听写尽量不写错别字,努力做到全对,能避免犯的错尽量不犯。但是,能达到我的要求的孩子占十分之一,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确实,从知识面,理解力、习惯的养成程度来看,这些孩子进步还有一个过程的。我从小学到初中,遇到的老师都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即使我的老师批改作业匆忙,有的错别字没有批出,我也有发现了就更正的习惯。直到现在,我还会固执地对学生阐述我的观点:如果有两份分数一样的试卷,一份是因为错别字多但扣分忽略不记了,一份是实实在在的考试成绩,同样的成绩分数,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注意到这个细节,使自己能真正体现一个中国人的素质。
作为基础教育者,也想把学生的基础抓扎实?教育方向为什么会偏离这些我们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目标呢?一提到某些新的教学改革思想,极左极右,矫枉过正,导致现在我们几乎又回头来拾起以往教育中好的一面。一个关键就是,我们总是走着走着,就飘飘忽忽了。我们怎么就忘记了脚踏实地呢?错别字的泛滥和这样虚浮的教育现状不无关系。广东的这一做法是在从方向上引导该省语文教学行为。每一个和学生直接打交道的老师们,都不能忘记告诉学生们:知识和才干是来不得半点虚浮的啊!
为防止这些“虚”,首先要有教育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因为教师的行为很多来自制度的牵引,“指挥棒”指到哪里,他们就冲到哪里。其次,现在的学生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以电脑打字代替。由于电脑太“智能化”,往往只要输入“拼音缩写”,就能跳出所需要的字。还有一个原因是阅读习惯改变。现在的学生很少开口读书,而在很多老师看来,大声诵读不仅是一个强化记忆的好办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文字的形象认知。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语言表达工具,并掌握正确的语言习得读书方法,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多句嘴,多多强调仔细认真的态度及其利害关系。
再则,错别字最大的代言者莫过于网语。网络大行其道,网语风生水起,网语所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人员的关注。对网语的泛滥与无序使用,我们的相关文化部门也应该规范使用网络用语的要求。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新词新语,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等,应该允许使用。部分网语应该作为现代汉语的扩充与外延,即使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不是考生的错,也不应该轻易给这些词语烙上“错别”的标签。第四,被广告擅改后的成语,也是别字的代表。一些经典的成语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前些天,看一些杂志上有一些搞笑成语新解之类的文字。我看后笑过之余不免担心,没有接触过该成语的年幼孩子们会不会混淆其义呢?但愿我的孩子们头脑都清醒!
只是这样的“但愿”对孩子们知识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来讲,是太苍白无力的了!我们任何一个国语教育者都该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向错别字宣战!
三则关于错别字的故事(2006-07-07 20:14:11)
前几天,在新浪读书频道看的一部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他(男主角)没去过扶贫办,但他还是决定去试试。来到扶贫办所在的楼层。他看着各房间门口的牌子一路找下去,终于看到扶贫办的牌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去敲门,而是盯着门口的牌子看了起来,因为他发现上面写的竟然是“扶贪办”三个字。他怕自己看错了,就仔仔细细的又看了一遍。没错,就是扶贪办。他这才上前敲门,并把牌子上的字指给出来开门的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看。干部模样的人也拿不准,就叫人去查字典,一查才确认这个挂了很久的牌子上的字真的是“扶贪办”。
这个情节使我想起来几天前的《青年报》的末版有一家通讯公司做的半个版的手机广告。上面有十几种手机图案,图案的旁边分别写着六折,七折等字样。可一眼看上去总觉着好像哪儿有点不对头。仔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些个“折”字都写成了“拆”。六折,七折于是成了六拆,七拆。据说那次《青年报》的热线都要打爆了,90%都是向报社反映这些错别字的。
还有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两年前《京华时报》头版报眼位置的一个错别字。这个位置《京华时报》通常是不刊登广告的。而是刊登当天的天气预报的。而出错的这一天的天气预报中的“南风转北风”竟成了“男风转北风”虽然字体很小。但因为是天气预报,很多人拿到报纸后都会先看天气预报的,而且是在头版,因此,那天《京华时报》的热线也差点没打爆。
这些可能都是电脑惹的祸,以后我们写一些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也得多检查几遍。要不也可能会出笑话。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仅供参考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6:42
关于错别字
据透露,明年广东对高考作文错别字扣分将更加严格,由原来的“每3字扣1分直到扣满5分为止”改为“每1字扣1分且不封顶”,但具体操作细则仍在制定中.
——出于职业习惯,我忍不住要赶紧把这则消息告诉给我们班的学生了。
平时批改作业时,我就有一双十分挑剔的眼睛。我常常要求学生听写尽量不写错别字,努力做到全对,能避免犯的错尽量不犯。但是,能达到我的要求的孩子占十分之一,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了。确实,从知识面,理解力、习惯的养成程度来看,这些孩子进步还有一个过程的。我从小学到初中,遇到的老师都是比较严格的。所以,即使我的老师批改作业匆忙,有的错别字没有批出,我也有发现了就更正的习惯。直到现在,我还会固执地对学生阐述我的观点:如果有两份分数一样的试卷,一份是因为错别字多但扣分忽略不记了,一份是实实在在的考试成绩,同样的成绩分数,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注意到这个细节,使自己能真正体现一个中国人的素质。
作为基础教育者,也想把学生的基础抓扎实?教育方向为什么会偏离这些我们曾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目标呢?一提到某些新的教学改革思想,极左极右,矫枉过正,导致现在我们几乎又回头来拾起以往教育中好的一面。一个关键就是,我们总是走着走着,就飘飘忽忽了。我们怎么就忘记了脚踏实地呢?错别字的泛滥和这样虚浮的教育现状不无关系。广东的这一做法是在从方向上引导该省语文教学行为。每一个和学生直接打交道的老师们,都不能忘记告诉学生们:知识和才干是来不得半点虚浮的啊!
为防止这些“虚”,首先要有教育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因为教师的行为很多来自制度的牵引,“指挥棒”指到哪里,他们就冲到哪里。其次,现在的学生用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部分时间都以电脑打字代替。由于电脑太“智能化”,往往只要输入“拼音缩写”,就能跳出所需要的字。还有一个原因是阅读习惯改变。现在的学生很少开口读书,而在很多老师看来,大声诵读不仅是一个强化记忆的好办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文字的形象认知。这需要老师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恰当选择语言表达工具,并掌握正确的语言习得读书方法,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多句嘴,多多强调仔细认真的态度及其利害关系。
再则,错别字最大的代言者莫过于网语。网络大行其道,网语风生水起,网语所存在的问题也引起了相关人员的关注。对网语的泛滥与无序使用,我们的相关文化部门也应该规范使用网络用语的要求。一部分符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规范的新词新语,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等,应该允许使用。部分网语应该作为现代汉语的扩充与外延,即使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不是考生的错,也不应该轻易给这些词语烙上“错别”的标签。第四,被广告擅改后的成语,也是别字的代表。一些经典的成语已经被篡改的面目全非。前些天,看一些杂志上有一些搞笑成语新解之类的文字。我看后笑过之余不免担心,没有接触过该成语的年幼孩子们会不会混淆其义呢?但愿我的孩子们头脑都清醒!
只是这样的“但愿”对孩子们知识的积淀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意义来讲,是太苍白无力的了!我们任何一个国语教育者都该义不容辞地站出来,向错别字宣战!
三则关于错别字的故事(2006-07-07 20:14:11)
前几天,在新浪读书频道看的一部小说里有这样一个情节:他(男主角)没去过扶贫办,但他还是决定去试试。来到扶贫办所在的楼层。他看着各房间门口的牌子一路找下去,终于看到扶贫办的牌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去敲门,而是盯着门口的牌子看了起来,因为他发现上面写的竟然是“扶贪办”三个字。他怕自己看错了,就仔仔细细的又看了一遍。没错,就是扶贪办。他这才上前敲门,并把牌子上的字指给出来开门的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看。干部模样的人也拿不准,就叫人去查字典,一查才确认这个挂了很久的牌子上的字真的是“扶贪办”。
这个情节使我想起来几天前的《青年报》的末版有一家通讯公司做的半个版的手机广告。上面有十几种手机图案,图案的旁边分别写着六折,七折等字样。可一眼看上去总觉着好像哪儿有点不对头。仔细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些个“折”字都写成了“拆”。六折,七折于是成了六拆,七拆。据说那次《青年报》的热线都要打爆了,90%都是向报社反映这些错别字的。
还有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在两年前《京华时报》头版报眼位置的一个错别字。这个位置《京华时报》通常是不刊登广告的。而是刊登当天的天气预报的。而出错的这一天的天气预报中的“南风转北风”竟成了“男风转北风”虽然字体很小。但因为是天气预报,很多人拿到报纸后都会先看天气预报的,而且是在头版,因此,那天《京华时报》的热线也差点没打爆。
这些可能都是电脑惹的祸,以后我们写一些重要的东西的时候也得多检查几遍。要不也可能会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