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1-01 17:59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00:00
个人觉得知名度最高的那一档,还是略有差距的。具体而言,孙悟空贾宝玉诸葛亮武松等几位,基本做到了全年龄段覆盖:即便是没读过四大名著的80岁以上老人,8岁以下儿童,基本都知道。但没看过金庸小说电视剧的老年人和儿童,可能不一定知道天龙三兄弟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不过金庸作品的知名度已经相当可观。说起来前两天看一个考古纪录片时还被小小惊讶了一下——考古出土的一块牌子表明墓主人姓萧,拂去泥土后,几个聚在文物旁边的考古队员高兴的喊道:姓萧姓萧。这时远处一个没看到牌子的考古队员急切地问“哪个xiao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萧峰的萧!考古队员的历史知识储备应该超过普通人,但在那一刻,他们脱口而出的不是萧何、萧道成、萧衍、萧统、萧楚女等历史名人,而是萧峰,着实让我惊讶又惊喜了好久。后来自己沉下心一想,我要向别人解释一个人是姓萧还是肖,多半也会说是萧峰的萧。虽然没有佐证,肩扛录音机自带BGM的萧大侠确实有可能是萧姓名人(无论现实还是虚构)中名声最响的。(大概列一下,除了上述几位历史名人,还有近代作家萧红,当代明星萧蔷、萧亚轩、萧敬腾、萧煌奇以及古龙小说中的知名主角萧十一郎,大家可以自行判断)就像我和初见面的朋友一说起自己的姓氏,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欧阳锋后人...极个别会提欧阳修。事实上,别说欧阳、令狐、东方这些复姓的第一名人几乎已被金庸作品人物把持,很多单姓的第一名人或者排前五前十的名人也会有金庸笔下人物的身影。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00:00
我觉得是金庸作品更胜一筹。道理十分简单,四大名著已经渐渐不适合大众的阅读节奏和口味。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质,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是要符合这个特质才能不断升华,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京剧、舞台剧、电影、电视、卡拉OK、游戏机……每一种新的文化,无不是因为符合了那个时代大众的特质,才大鸣大放的。我自己很喜欢京剧,但我也承认,京剧的节奏注定他无法在2014年这个时代征服大多数受众。所以,四大名著也是如此,东西绝对是优质东西,比如《水浒》和《红楼梦》语言,至今我依然觉得是汉语巅峰,没有其他作品可以超越。但很明显,相比于金庸,四大名著不太适合这个时代了,影响力下降也就在所难免。其实这个问题也不必太在意,它们已经是经典,在某个时代略有变化不能动摇什么。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00:01
拿金庸和四大名著比就不合适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基本上是屌丝逆袭的节奏,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基本上有十分耀眼的光环,这样就不能和四大名著相提并论了。但是金庸的小说却总能给我们一种荡气回肠的感觉。四大名著,说说红楼梦吧,四大名著之首也有他的道理,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之首,看红楼梦的时候,看了前三四回就看到了百年孤独的影子了,越往后看越觉得是百科全书,一张药方都能写得明明白白,建筑也描绘的富丽堂皇,人物刻画的更是完美无缺,但是金庸是对主角刻画得完美无缺。金庸的作品是粗茶淡饭,但是我就是喜欢他这种口味。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00:01
其实,这个答案是很显而易见的,没得比,我倒更想知道是谁在说出这个论断的?这种事连金庸自己都不敢想的,要不然他也犯不着和王朔脸红脖子粗了,但金庸的小说是可以超脱时代局限性的,当然,这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再好的东西,没有时代的配合只会被埋没,再次的东西,有了时代的赞扬,也能占有一席之地。金庸的武侠,需要整个时代反复的咀嚼,反刍,才会真正将金庸小说打上永恒的徽记。要不然,即便是四大名著也只会成为曾经的永恒。我想之所以会有题主这种论断,只是因为,快餐文学时代的来临,古典文学逐渐被束之高阁。说是话,又有多少小孩子是心甘情愿的蹲电视前看四大名著电视剧?在这方面,金庸反而因为武侠小说特性,容易剧本化,为更普遍的年轻人,小孩子所接受,也就逐渐潜移默化,知道金庸小说了。但,说到底,这只是文化的初次传播,能否对观影人形成长久的记忆影响,谁又说得准呢。但有一点,我们是必须正视的,那就是即便四大名著那天消失于荧屏与银幕,那么也不要惊奇,更不用遗憾,因为他们早就刻进历史的印记了,至少在象牙塔里面,会有记得它的人们,金庸小说能到这一步吗?我不知道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11 00:02
绝大多数读者对金庸,也就是知道段誉乔峰虚竹三兄弟和段正淳的几个女人、郭靖黄蓉五绝江南七怪全真七子、张无忌和他几个妹子、韦小宝有几个老婆、杨过和小龙女好痴情、令狐冲和他的小师妹、东方不败绣花这种地步。这里有个对比:基本是人都能报出《三国演义》的五虎上将,但能一口气报出韦小宝几位老婆或者杨过那几位红颜知己或者江南七怪或者全真七子的,就少多了吧?至于狄云李文秀是谁,石破天和石中玉哪个是哪个,《鸳鸯刀》女主角究竟该姓什么,大多数读者其实都不知道,也没兴趣了解,更加不用提去读书了。而这样的读者,已经算很了不起了,因为如上所述,更大多数接触金庸的,都是通过音像制品和游戏。我对金庸的小说推崇至极,可以参看其他答案;但影响力这个事,是潜移默化和需要时间的。至少现阶段,也许大家更愿意谈论金庸,但四大名著的许多影响是融汇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我们随口说一句“他这次发财是借了某某企业上市的东风”,都是无意之间用了三国的哏。这种细微至极的影响力也许不显,但就是在那儿了。我也希望有一天金庸能够脍炙人口、让大家心知肚明到这地步,但暂时似乎还没到这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