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事例!殷夫的、、、急!!!!!!!!!!!18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17:2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12
殷夫自幼聪慧颖悟,在家排行最末,备受家人宠爱。因少年丧父,长他15岁的大哥给予其父辈般的照应呵护。他勤奋好学,擅于诗文,为了让他学业有成,光耀门楣,1924年大哥送他赴上海求学。先后就读于民立中学、浦东中学。目睹帝国主列强在十里洋场飞扬跋扈,军阀统治**,无数百姓饥寒交迫,他很快便违背了大哥“专心念书,别管闲事”的告诫,加入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行列。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政变,大*的血腥气息弥漫于申城上空,殷夫也因叛徒告密而被捕。
殷夫第一次入狱关押了三个月,险遭*决。在狱中,他将自己被捕的经过写成长篇叙事诗《在死神未到之前》表现出对*事业忠贞不渝、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的本身就是牺牲,就是死,就是流血!就是在刀*下走奔……在森严的刑场上,我们的眼泪决不因恐惧而洒淋!”但是年仅17岁的殷夫已经懂得*不应以无谓的牺牲作代价。他想何不利用大哥的关系获得自由,继续战斗。于是出钱收买了一个士兵给大哥寄去快信,果然迅即得以开释。殷夫出狱后,大哥一直把他软禁在身边,不断督促他专心复习功课,准备报考同济大学。当时的同济大学是德国为维护其在华利益,培养驯服工具而开办的一所贵族学校。大哥满心希望通过西方贵族式教育,感化殷夫。殷夫表面顺从埋头苦读,却是瞒着大哥从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进步文艺书籍中汲取丰富的知识。1927年秋,他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仅用了半年就能阅读、翻译德文原著。还掌握了英语、俄语,为以后的译著,打下基础。大哥要出国了,临行前,再三叮嘱他,要安分守己,好好读书。并许诺将来送他去德国深造。可殷夫坦率地回答:德国我是不去的,要去就去莫斯科。大哥奈何不得,只能嘱咐妻子,千万别让殷夫出去“惹事生非”。
1928年秋,殷夫因参加*活动又一次被捕。大嫂闻讯后,急忙托人将他保释出来,带回老家。为防殷夫再出意外,难向丈夫交待,大嫂坚决不让他回上海。是小姐姐向他伸出援助之手,暗中帮他潜离家乡重返上海。殷夫没有回同济继续学业,毅然决然地摆脱了大哥为他精心安排的贵族生涯。经历了一段流浪生活后,找到了党组织,专职从事共青团工作和青年工人运动。由于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殷夫除了靠朋友的帮助和微薄的稿酬,更多的仍是来自大哥的接济,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大哥曾力图以学而优则仕的思维模式塑造殷夫,并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上流社会享受荣华富贵的坦途。然而,对真理的渴求和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使他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路。出于同胞手足之情,大哥给他发去一封封信,劝他放弃危险的工作。为此,殷夫写下《别了,哥哥》这首诗,作为向一个阶级的告别词。诗中真诚地感谢大哥对他多年的养育之恩,同时,站在阶级的立场上,向大哥作最后的告别,表示他不要功建,不要荣誉,唯一渴求的是永久的真理,他只想做个带给人间光明的普罗米修斯。
失去了大哥的经济资助,殷夫毫不沮丧,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工作。他时常穿一件褪了色的长衫,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一天仅以两只大饼充饥。为时刻提防敌人追捕,居无定处。如此恶劣的环境,始终未能动摇他献身*的坚定信念。在紧张的工作间隙,殷夫开始翻译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传记及作品,因而与鲁迅相识,得到鲁迅的热心扶植。他根据德文版的《彼得菲诗集》中一首“格言”,翻译成被人们广泛传颂的四句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激励了无数有志青年冲破封建牢笼献身于人民*的解放事业。
1929年夏,殷夫在组织丝厂工人罢工斗争中又一次被捕。他没有告诉家里,自己设法出狱了。衣服、书籍被抢劫一空,只得穿着借来的棉袍去见鲁迅。鲁迅疑惑地望着他大热天汗流满面穿了棉袍的模样。他笑着解释道:“这是第三回了,自己出来的,前两回都是哥哥保出的,他一保就要干涉我,这回我不通知他了。”鲁迅赶忙拿出稿费给他应急。此后,殷夫的主要任务改为负责编辑共青团*机关刊物《列宁青年》和外围刊物《摩登青年》。左联成立时,殷夫又是发起人之一,他创作的许多“红色鼓动诗”发表在《拓荒者》、《萌芽》等左联机关刊物上:《血字》、《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五一歌》、《巴尔底山的检阅》、《我们是青年的布尔什维克》等等,热情讴歌了无产阶级不畏*、一往无前的战斗风采,成为左联初期最有成就、最有影响的诗人。
得知殷夫数次被捕,处境艰险,大哥又气又急。1930年春,殷夫收到大哥寄来的一封措词强硬、威严的“哀的美敦书”,责备殷夫一再欺骗他,对他“完全没有信用了”,设想殷夫看了信后也许会忏悔,会觉悟过来,回到他的身边。岂知事与愿违,殷夫以一封公开刊登在《拓荒者》上的《写给一个哥哥的回信》,阐明自己坚定不移的阶级立场。信中写道:我不但不会觉悟过来,不但不会有痛苦扼住我的心胸,不但不会投降到你们的阵营中来,反而觉得把我生命苦苦束缚予旧世界的一条带儿,使我的理想与现实不能完全一致地溶化的压力,终于不存在了,觉得前所未有的轻松。他承认自己确实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大哥的钱来维持他进行*工作的生命,而大哥的钱不正是从无产阶级身上搜刮来的吗?他理直气壮地表示:“我们要夺回你们手中的一切!”无论大哥怎样软硬兼施,殷夫最终与其彻底划清了界线:“我和你相互间的系带已完全割断了,你是你,我是我,我们之间的任何妥协、任何调和,是万万不可能的了……只因为我和你是两个阶级的成员了。我们的阶级和你们的阶级已没有协调的可能,我和你也只有在兄弟地位上愈离愈远,在敌人地位上愈接愈近的了。”
1931年2月7日,殷夫被*反动派秘密*杀于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以他短暂而壮丽的生命实现了生前的豪迈誓言:“死去!死是最光荣的责任,让血染成一条出路,引导着同志们向前进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12
[编辑本段]生平事略
1910年6月11日(清宣统二年端午节),殷夫出生在浙江省象山县怀珠乡大徐村(即今大徐乡大徐村),父亲徐孔甫是个农民,识一些字,无师自通,会一点医道,擅长妇科、麻疹等,后来是乡间比较有名的土医生。母亲钱月嫦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农家妇女。她对殷夫特别关心,后来知道殷夫参加*,也未加阻拦。殷夫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徐培根、三哥徐文达在殷夫参加*前后,都是*军队的校级军官。他们(特别是徐培根)总是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来塑造殷夫,但殷夫却毅然决然地摆脱了他们的羁绊,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的道路。
殷夫从小就受到比较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很早就教他认方块字,背诵古体诗。大约在六、七岁时,入大徐村徐姓义塾,读了三四年“四书五经”与初小课程。1920年秋,刚满十岁殷夫就离开家乡大徐村,来到象山县府所在地丹城镇,进入象山县立高等小学校读书。当时,县立高小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较大,师生们经常在校内外宣传*列强,反对军阀。这使殷夫思想上受到了较深的启迪与教育。
1923年7月,殷夫在县立高小毕业,由徐培根接往上海,考入上海民立中学“新制初中一年级”。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民立中学师生积极参加“三罢”斗争,使殷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五卅”运动后期,他一度回乡,在丹城和大徐家中认真阅读了许多*书刊和理论著作,并参加过象山旅甬进步学生组成的*文艺团体“新蚶社”的活动,还在该社举办的《新蚶》小报上发表过抨击封建礼教的新诗。同年9月,他仍*立中学,读完初中二年级下学期及初中三年级的全部课程,于1926年夏初中毕业。
1926年秋,殷夫考入上海浦东中学,越级插班就读“高*”课程。其时,浦东一带在中国*党的领导下,*活动十分活跃,是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主要策源地。在浦东中学,殷夫进一步接触了*,并秘密加入了中国*主义青年团,成为*队伍的一员,开始了他生命的新航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殷夫因一个广西籍同学“獐头小人”的告密,被*反动派逮捕入狱,囚禁三月,险被*决,后由大哥徐培根将他保释出来并予以“软禁”,并准备将其送进同济大学,企图利用德国人的力量来严加管束,并以优裕的生活条件诱使殷夫离开艰苦的*斗争。
1927年9月,殷夫通过女友盛孰真借得上虞人徐文雄的高中毕业文凭,考入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党员王顺芳、陈元达等同学,并经常与他们一起参加校内外的秘密*活动。他还办过油印文艺刊物《漠花》,在青年学生中鼓动*情绪。后来,他又被推选为学生代表,多次在学生会上宣传*道理,并跟反动学生进行过坚决地斗争。这时他由团转党,成了中国*党的光荣一员。
1928年初,殷夫又在校外参加了*党人蒋光慈、钱杏邨等人组成的“太阳社”,党的组织关系也编入该社,属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
1928年秋,殷夫因参加*活动被反动当局再次逮捕。当时他的大哥已在国外,由大嫂张芝荣转托徐培根在上海的熟人保释。获释后,他又会同济大学学习德文。党组织考虑到他和王顺芳、陈元达等人的安全,决定让他们暂时转移到象山。10月,殷夫先到丹城,在他二姐徐素云任校长的县立女子小学作代课教师。随后,王、陈也到象山(王改名汪涅夫),也在女子小学教书。他们三人都以“小学教员”作掩护,向师生宣传*理论,并组织学生排练宣传反对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新剧目,进行街头演出,观者人山人海。他们以游览名胜为名,在丹城西寺、东乡珠山、爵溪沙滩、白墩码头等处秘密商讨*问题。不久,女子小学放寒假,王顺芳、陈元达离象。殷夫则因大嫂张芝荣未给川资,不能同往。直到1929年3月,他才在二姐徐素云的资助下,离开凄清的象山西寺,回到战斗的黄浦江畔。回到上海后,经过一段“流浪”生活,他又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从此,他完全投入了地下*斗争,从事青年运动工作。
1929年夏天,殷夫在参加上海丝厂罢工斗争中第三次被捕。他没有让大哥大嫂来保释,以免再受他们的束缚。他被关了一段时间,受了几次毒打,终于获得了释放。不久,他就恢复了组织关系,担任了青年反帝大同盟,*主义青年和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殷夫成为职业*家以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殷夫为发起人之一。
1931年1月17日,殷夫应约赴东方旅社参加党内秘密会议。因叛徒唐虞告密,与柔石、冯铿等八人被英租界巡捕逮捕。19日由地方法庭审讯,被“引渡”到伪*,与林育南等36人一起押至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监狱。狱中,殷夫心境平静,仍帮助柔石学习德文。2月7日晚,殷夫、柔石、胡也频、冯铿、李求实等五名“左联”作家,与林育南等其他*同志共24人,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的*淞沪警备司令部附近的荒野里。殷夫遇害时年仅22岁。
对于殷夫等同志的被难,中国*党*机关报《红旗日报》在2月22日就发布了消息。以后又在由《红旗日报》政办的《群众日报》上,发表了《反对*残酷的白色恐怖》的社论,予以回击。鲁迅先生闻讯后,以极大的悲愤写下了“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两年后,他又写下了不朽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表示了深沉的悼念。
解放后,党和*组织有关人员在殷夫等人就义处发掘了烈士的遗骸,重葬于大场公墓,后又迁葬于龙华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