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港澳与内地合作的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0 00:1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15:15
香港回归20年,**推出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金融稳步发展。2003年以来,**先后推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系列补充协议、内地居民赴香港“个人游”、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到港上市、沪港通、深港通等惠港*,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在签署仪式上,国家商务部副*高燕致辞时表示,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十几年来,CEPA各项优惠措施落地有声,成效显着。CEPA是“一国两制”方针在经济领域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内地与香港的经贸合作,促进了香港经济繁荣和内地改革开放。
《投资协议》是CEPA的一个全新子协议,全面涵盖投资准入、投资保护和投资促进等内容,符合“一国两制”原则,对接国际规则,开放程度高,保护力度大,将为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提供更系统性的制度化保障。
《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涵盖了对CEPA及其10个补充协议中有关经济技术合作的内容的全面梳理、更新,并根据两地经贸合作实际需要提出新的合作内容,包括为两地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而单独设立“一带一路”合作专章,以及进一步深化两地在金融、文化、中小企业合作、知识产权合作等14个重点领域的合作。
扩展资料:
加强香港跟内地金融合作︰
随着香港跟内地更紧密的合作,内地众多一线城市如深圳、广州、上海等地都是金融业务发达城市,可以考虑开放各地金融机构与香港的金融机构合作,于当地成立合资或独资公司,协助内地企业境外发债、融资担保等不同业务﹔
批准合资格境外金融机构可提供消费金融、金融租赁、小额贷款等业务﹔推动基金的跨境合作机会,提升内地基金业务国际化水平和全球化资产配置的能力,加强香港跟内地基金平台的合作,一方面提升产品的开发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基金互认,加强自身投资平台建设,并借助海外基金销售平台,吸引海外资金的流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09 15:16
“前店后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中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其中“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与祖国内地(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主)的经济合作,主要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关系。祖国内地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而港澳地区则有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这个自由贸易港,珠江三角洲地区间接地对世界各地进行了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港澳地区贸易事业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地理是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深圳与珠海)、沿海开放城市(广州)、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多层次的经济区域。20世纪80年代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其紧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了大量外资(珠江三角洲地区引进的外资中,港澳地区的占74%以上),同时也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经营管理方法和最新工商科技信息,创办了一大批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较多的加工制造企业,如纺织和服装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玩具制造业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生产的大量轻工业产品,主要是通过港澳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从这些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中赚取了大量外汇,使该地区贸易国际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世纪末,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有优势的条件就是毗邻港澳,所以才能够优先获得香港与澳门的资金支持。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它给港澳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然资源、劳动力等优势。目前,许多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迁移到港澳地区,深圳正成为香港人就业的热土。 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港澳地区利用海外贸易窗口优势,承接海外订单,从事制造和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供应原材料、原器件,控制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推广和对外销售,扮演“店”的角色。珠江三角洲地区则利用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的加工、制造和装配,扮演“厂”的角色。港澳在前,珠江三角洲在后,彼此紧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前店后厂”。 “前店后厂”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了两地的互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手,促进了两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著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
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今天的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2717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32307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万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银行机腹,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自由贸易*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 香港的经济结构
随著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变成负责集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服务业逐渐由为本地制造业服务转而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服务。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行业。在各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6%;其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3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0%;而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则占9%。
香港的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住,素以灵活应变见称。制造业目前仍以纺织业和制衣业为主,其它还包括玩具业和电子业、印刷和出版业、机械、金属制造、塑胶以及珠宝钟表等行业。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1999年为5.7%。
香港经济的发展历程
在香港经济发展的历史中,经历了两次经济转型。1950年以前香港经济主要以转口贸易为主。从50年代起香港开始工业化,到1970年,工业出口占总出口的81%,标志著香港已从单纯的转口港转变为工业化城市,实现了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转型。70年代初,香港推行经济多元化方针,香港金融、房地产、贸易、旅游业迅速发展,特别是从80年代始,内地因素
成为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制造业大部分转移到内地,各类服务业得到全面高速发展,实现了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的第二次经济转型。
今天的香港已发展成为亚太地区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2000年,香港的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2717亿港元,贸易总额达到32307亿港元,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实体,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10万箱,居世界第一位;有154家银行机腹,拥有外资银行数量居世界第三位;2000年末香港股市总市值达48625亿港元,居世界第九位;外汇市场每日成交额达790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2000年末外汇储备高达107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香港的优势在于其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自由贸易*和资讯流通、公平开放的竞争,以及金融网络、通讯基建网络等便利因素。此外,香港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使得香港发展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 香港的经济结构
随著香港制造业向内地转移,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的公司逐步演变成负责集资、采购、设计、推销、货物中转的生产控制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服务业逐渐由为本地制造业服务转而为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服务。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80年的67%上升至1999年的85.4%。香港的服务业包括批发零售、对外贸易、饮食及酒店业、运输及通讯业、金融保险业、地产业,以及法律财会等专业服务行业。在各服务行业中,金融保险、地产和商用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当地生产总值的26%;其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34%;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占20%;而运输仓储及通讯业则占9%。
香港的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住,素以灵活应变见称。制造业目前仍以纺织业和制衣业为主,其它还包括玩具业和电子业、印刷和出版业、机械、金属制造、塑胶以及珠宝钟表等行业。制造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比率1999年为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