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姬 出现在《三国演义》第几回?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23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9:39
《三国演义》中初登场于第三十三回的“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迹定辽东”
甄姬,原名甄宓,魏文昭甄皇后,通称宓妃,也就是文帝曹丕的正室。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世吏二千石,在《三国演义》中初登场于第三十三回的“曹丕乘乱纳甄氏 郭嘉遗迹定辽东”。顺便一提的就是,刚才那个甄姬的故里,是现今河北省定县,居住在此附近的fans可以前去考证考证追朔追朔
甄姬的父亲是当时的上蔡令甄逸,甄逸与其妻常山张氏育有三男五女,甄姬为次女,生于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日(初步推算为公元182年阴历的12月24日)。三岁时父亲去世,但是甄家仍旧是盘踞当地的大家族,而且家境“巨富”。在陈寿《三国志》的《文昭甄皇后传》中曾经非常重点的提到甄姬出生时候发生的一件奇事:张氏生产前每晚做梦都梦见“一仙人手持玉如意,立于其侧”,而等到“临产之时,见仙人入房,以王衣盖体,遂生甄宓”
之后相士刘良给甄姬以及甄家的其他孩子看相算命时,直指甄姬说:“此女贵乃不可言。”八岁时,家门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惟独甄姬没有去,姐妹们都觉得奇怪,而甄姬的回答则是:“此岂女子之所观邪?”话听到这里,大概觉得甄姬是一个很守传统的女性,对于马戏之类的活动完全没有兴趣,认为这不是女人能看的。但是,《文昭甄皇后传》后面却还写到了另外一件事:甄姬九岁时,非常喜欢读书写字,且“视字辄识”,还经常用她哥哥的笔砚,于是哥哥便责怪她应该去多做些针线活之类的女工,并且还说读书写字对于女人来说是没用的。可是,甄姬却回答:“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意思是,凡是古时候的贤女,没有一个不是从前世的成败中吸取经验以为诫,不去读书,又能学到什么?由此可见,甄姬的劝学思想又绝对不是当时的传统女性所持有的。后来,天下战乱,又加上饥荒,家乡的百姓都将金银珠宝等家财变卖,而甄家家境“巨富,尽收买藏之”,此时甄姬便对母亲说现在乱世,倘若多买宝物则是“取祸乱之端”,又劝母亲应该将家中余粮分赠“亲族邻里,广为恩惠”,大家听后“举家皆称其贤”。十四岁的时候,甄姬的二哥去世,甄姬便非常孝敬嫂子,并且向平日对待嫂子十分严厉的母亲劝谏,希望母亲可以“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最后母亲被她的一番话感动的痛哭至此,甄姬姐姐的rp我们已经可以看的很清楚了。
至于《三国演义》中的三十三回,相信很多人都在看了真三的甄姬姐姐之后又去重新回顾了一遍……其实里面实质写到甄姬的内容也不过才100字不到,但写的到是惊心动魄……相比之下《三国志》的《文昭甄皇后传》史料虽然详细多了,但是语言就没什么特点了。曹丕和甄姬的初会,在正史上是于曹操大破邺城之后,曹丕先来到袁绍府,看见袁绍之妻刘氏正与另一女子共坐皇堂之上相拥而泣,曹丕便上前询问,得知是袁熙之妻甄宓;这段在《三国演义》中被写成曹丕看见两人之后“拔剑欲斩之”,却“忽见满目红光”(寒),便仔细盘问,最后光问还不行,还要将甄姬姐姐拉到身边仔细看……至于看到的结果却到是一致的,在历史上都被公认为“玉肌花貌,倾国之色”、“颜色非凡,姿貌绝伦”……想来大概就和诹访原宽幸的人设差不多
之后呢,一说是曹操了解曹丕的心意,当即决定让他迎娶;另一说就是曹操听说曹丕先进入袁绍府本来是要来责备他的,结果刘夫人跑出来感谢曹操,说曹丕不杀她们便是有恩于袁家,便要将甄姬献给曹丕,让她“为世子拾箕帚”。反正不管怎么说,曹操和曹丕对甄姬都是很满意的,曹丕纳入甄姬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后来曹丕和甄姬的感情也还不错:“有宠,生明帝及东乡公主”--曹丕为了甄姬还把原先的任氏赶走了,当时甄姬还劝曹丕不要冲动,说任氏很多地方都强于自己,让曹丕“愿重留意”,结果曹丕当然是没听进去,赶走就是赶走了。甄姬在曹家的时候还颇得曹操之妻--武宣皇后的赏识,称赞她是“真孝妇也”,甄姬也的确是“贤明以礼自持如此”。不过嘛,曹丕在废献称帝之后就变心了,山阳公献了两个女儿给他,其中的郭氏很得曹丕心,曹丕便对她宠爱有加。甄姬姐姐当然就很失意了,所以“有怨言”。我说有怨言嘛那叫正常啊!说明人家甄姬姐姐很爱你嘛!
但是……曹丕听到却很不爽,甚至“大怒”,第二年六月,便联合郭氏给甄姬随便加了个罪名,又给了一丈白绫,赐死。姐姐死后就葬于邺城,因所谓“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所以赐谥号为文昭皇后。
但是在《魏史》里面,这一段却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说法。说当时有司奏建长秋宫,曹丕玺书要将甄姬接来,甄姬却上表了这么一席话:“妾闻先代之兴,所以飨国久长,垂祚后嗣,无不由后妃焉。故必审选其人,以兴内教。令践阼之初,诚宜登进贤淑,统理六宫。妾自省愚陋,不任粢盛之事,加以寝疾,敢守微志。”意思就是称自己“愚陋”,根本不能担负起教育子嗣和统理六宫的重责,而这又关系到国家的长兴,所以希望曹丕能够另寻正室人选!之后又以自己最近身体有病为由推脱,不愿意去长秋宫。曹丕听后还是再三玺书劝说甄姬,并且“言甚恳切”,但甄姬还是没有来。所以,曹丕决定亲自迎接,可是因为那时侯是盛夏,只能等秋凉之后再去。但是没有过多久,甄姬病情加重,最后“夏六月丁卯,崩于邺”。曹丕听闻“哀痛咨嗟”,并且当即“策赠皇后玺绶”。看到没……竟然说曹丕立新正室是出于甄姬的意愿,而且甄姬竟然是病死的,死后曹丕还异常悲痛!这个《魏史》呢,是在曹丕文帝在位时编纂的史书,又怎么敢把整个事件的*写进去?所以后来陈寿才说:“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为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而崇饰虚文乃至于是,异乎所闻于旧史。”不过甄姬的儿子明帝曹睿却是了解事实*的,他即位不久,后母郭氏驾崩,曹睿便将甄姬改葬朝阳陵,之后又下令将文昭庙与帝王后妃的七座祖庙修建在一起,“永着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
野史里面关于曹丕和甄姬的故事就复杂了,这里便还要再牵扯进来一个人,那就是曹植。
在谈野史之前,再来说一下曹植的那篇《洛神赋》。虽然《洛神赋》主要说的是曹植与洛神,但是却一直在暗示宓妃--也就是甄姬作为洛神的存在。其实这是很正常的,因为在涉及曹植的正史中便有记载曹植对甄姬一直很爱慕,说白了就是很喜欢。但是甄姬对曹植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因为从《文昭甄皇后传》中我们可以看出,甄姬姐姐其实是喜欢曹丕的。而《洛神赋》所写到的曹植与洛神的相见,其实说的是甄姬死后托梦给曹植的情景,不过估计那也只是曹植因为甄姬的死过度伤心所以单方面做的梦罢了。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说法里面,曹植、曹丕和甄姬从小就认识,算是童年时期的玩伴。大家都知道的,这种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关系是最复杂的,小孩子乱下些承诺,长大可是要惹祸的……后来甄姬嫁给曹丕了,曹植心里面能好受么。而将这种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情节方面渲染到极至的便是非常著名的京剧《洛神》了,里面主要讲的就都是曹植和甄姬,从两个人的初会直到甄姬死后托梦。梅兰芳就曾经在京剧《洛神》中出演洛神……不过有鉴于和游戏中形象落差比较大……所以那张剧照就不贴上来了
而相传曹丕赐死甄姬以及杀死曹植的原因就是震怒于二人的关系。由于正史中带到一个说法就是甄姬和曹丕的婚事是由袁绍之妻刘夫人为了报答曹家的不杀之恩而和曹操定下的,所以民间才认为甄姬只是寄人篱下听其任之,而和曹丕之间不存在感情,因为甄姬真正喜欢的是曹植……咳,还有一个袁熙呢,可怕的四角关系……这样一来,原本涉及国家、野心等复杂*因素的曹丕与曹植之间的宫闱权利斗争就一下子变成全是因为甄姬姐姐的关系了。于是,甄姬的死也有了另外一种解释:她和曹植之间与其说是爱的很真切,不如说只是各自心怀爱慕,甄姬心中还是愿意和曹丕在一起的--毕竟这种生来就有帝王气质的武将要比文弱的诗人好太多了。但是曹丕纳郭氏等所作所为又让她对曹丕失去了信心,而曹丕又天生有着和他父亲一样的疑心,无中生有的认为甄姬和曹植“余情未了”,所以才将她赐死。在京剧《洛神》中,故事的大概内容也就是这么编排的。其中甄姬和曹植在一起的时候也不过只是评了一回诗,送了一个枕头,关系发展缓慢且朦胧……而曹丕则成了大逆不道的阴险之人,最后赐死甄姬竟然还是*她投水。说到这个赐死的方式,历史上记载的也是多种多样,赐一丈白绫算是标准死法了,还有赐毒酒的,还有就是《洛神》里面演到的投水。不过历史这东西很难讲,那些民间流传下来的说法未必就不是真实的,我到是宁愿相信曹丕只是因为误解了甄姬和曹植的感情才使出如此手段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9:40
30几!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9:40
袁绍灭的时候才出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9 09:41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