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3:14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10:34
1.栖息地破坏/破碎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大面积的天然林被砍伐,用做木材、燃料及农业发展的需要。仅在四川省,适宜的栖息地在1974-1989年间就减少了50%。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大熊猫生存尤其危险,因为大熊猫必须适应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的生物学规律。
2.遗传,偷猎和栖息地的破碎化对遗传多样性以及逐渐孤立的大熊猫小种群的基因流动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大熊猫生活的森林没有彼此相连,它们中的一部分可能太小,孤立的小种群面临更大的近亲繁殖的危险,这会导致大熊猫对疾病的抵抗力减弱,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下降,繁殖力衰退,从而对其生存构成新的威胁。因此无法长期生存。这些孤立的大熊猫种群可能意味着基因流动的历史模式将在未来受到破坏,而且减小的种群将带来基因多样性的减少。
3.偷猎,尽管大熊猫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偷猎仍时有发生。对低繁殖率的小种群而言,偷猎是很大的威胁。虽然最终市场还不清楚,但大熊猫皮仍是偷猎者和走私者的目标。大熊猫还可能会落入为捕捉其他动物(如麝,熊等)所设的陷阱中。
4.圈养,圈养大熊猫的的问题是它们对选定的交配对象没有兴趣,或者它们表现出不能或不愿交配。实际上,大多数没有在野外进行过或观察到自然交配的大熊猫对交配表现淡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10:35
1.大熊猫的分布区域狭小。大熊猫目前的地点仅限于中国陕西秦岭南坡,甘肃、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彼此分割的6个分布区域,栖息于海拔为1400米-3600米之间的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中,总面积为29500平方公里。
早在200多万年以前,大熊猫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那时候,我国现在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地的丛林中,都曾有大熊猫出没。然而,在距今2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随着严寒气候的逐渐南移,大熊猫逃进了深山峡谷,分布范围也日益缩小。人类对山区的开发,使幸存不多的大熊猫变得更加稀少。
2.食性单一,也是大熊猫数量稀少的一个重要原因。大熊猫是以食竹为生的,一只成年的大熊猫每天平均吃50千克竹子,一年中吃掉的竹子有1.5万千克~2万千克。一旦没有竹子,大熊猫就无法生存了。
3.大熊猫繁殖力较弱。首先,大熊猫发情期短,一年中不过春、秋两次。雄性大熊猫的发情期大约持续30天~40天,而雌性大熊猫只有8天~20天,其中*期仅2天~3天。一旦错过了这一良机,雌性大熊猫便失去受孕的机会。再加上大熊猫平素“孤芳自赏”,不相往来,到了发情期,才漫山遍野寻找伴侣,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其次,大熊猫每胎只产1-2仔,而且不一定都能抚育长大.有些幼仔既使长大,在漫长的幼儿阶段,也极容易因遭到天敌的袭击或疾病而夭折,成活率很低.这些都影响着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31 10:35
1、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使其生境遭到破坏,导致其栖息地面积缩减;2、由于生境的破坏,其唯一的食物竹子被大面积破坏,而竹子本身也发生大面积开花现象,所以,食物的减少也是其原因之一;3、熊猫的食物来源单一,只吃竹子,一旦竹子遭到破坏,其生存就会受到影响;4、熊猫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系统受到某些细菌的感染,雌性的产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降低,这也是导致熊猫即将灭绝的一大原因;5、熊猫宝宝的存活率较低;6、熊猫对居住地的依赖性较强,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