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明同行,我与时代同步(演讲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2:5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27
与文明同行,做现代公民
与文明同行,我们身边就会有更多的笑声。
与文明同行,自信、自强、自立就会成为我们的诤友。
与文明同行,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将会春色满园、鸟语花香。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上看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五岁的小孩,有一天他在阳台上吃饭,将剩饭从楼上倒了下去,结果小孩不但被大人揍了一顿*,而且还被罚下楼去把剩饭打扫干净。后来这个小孩长大*后,却养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好习惯:在街上行走,他总是把吃后剩下的果皮渣屑之类用纸巾或食品袋包装好,有时甚至索性放入自己的口袋,等看到垃圾桶了再扔进去。
这个故事虽然很平常,但是其意义不言自明,它明确地告诫人们:凡事要从源头抓起,育人要从小时候教起。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在校学生,在城市建设上,都要有家园意识,都要像经营自己的家园一样来构建我们的城市,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我们的城市。
作为中山市的一名大学生我也有责任去爱护自己的城市让她变的更文明,有责任在世人面前展现中山人的良好形象,更有责任发扬中山人"团结、爱国、求实、创新"的精神。
美国著名城市建筑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话深刻、精辟、经典。可城市又何尝不是城市经营者们以及广大市民心智的容器呢?面对色彩缤纷的城市,有人曾大发感慨:“谁愿意生活在没有传统、没有操守、没有童心的城市里呢?”而我想说,谁愿意生活在没有文明、不讲卫生的城市里呢?何况这的的确确是我们自己的城市!
本来我就是带着希望,带着梦想,带着对美好校园的无限憧憬,现在既然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走进神圣的大学殿堂,我感到非常的骄傲,我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校园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热爱它,保护它,用自己的文明形象来装饰它,把我们的家建的更和谐,更美好。更何况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呢?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觉得最起码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衣着整洁。文明大学生的衣着既要朴实,又要时新,使仪表与职业协调,外在与内在相和谐,心灵与形象相统一;美的语言可以启迪美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操,我们要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不要失去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形象和风度。
二,在学习上,我们要文明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要做到不迟到,早退,旷课。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按时完成作业,自习课必到,不大声喧哗,考试不作弊。
三,要文明上网。互联网是现在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通道。据观察,我们学校80%的学生热衷于游戏,网上聊天等,所以,我想告诉同学们不要迷恋网络,要把精力用到学习上。
四,寝室中,要被单整洁,节约用电,安全用电,不乱贴画。
同学们,让我们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美好和谐校园。我们的校园需要文明,我们的心灵需要文明净化的环境,我们呼吁文明!我们要为文明插一双翅膀,让它飞翔于我们的校园里,飞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吧!
在学校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是为了推进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我们在校园里做文明的学生、在社会里做文明的公民。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懂得:
爱国:是对公民行为提出的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儿女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精神追求。
守法:青少年是守法的源头。“公民不遵守法律,就像走路不听红绿灯指挥,肯定乱了套。”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就要做到学法、知法、懂法,才能更好的做到守法。
诚信:要与国际接轨。“诚信要软更要硬”。“东方的诚信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西方则以契约的形式确立了诚信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的诚信要与世界接轨,否则就会落伍。”
知礼:关键是对陌生人的态度。“其实对陌生人的态度,才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道德、文化素养水平的标准。我们已不再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熟人社会,而是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生活在中山这个经济大城市里,我们出入经常会遇到其他地区的商人,所以我们就要时刻展现出中山人的形象,发扬中山人的精神。
我们要做到以“爱国”为核心,“守法”为重点,“诚信”为关键,“知礼”为基础;认识到“爱国”是守法的前提和核心,“诚信”是“守法”的关键,“知礼”是“守法”的基础;做到与文明同行,做现代公民。
在参加爱国教育活动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一串光辉的名字:
周恩来: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
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邱少云: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
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
所以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八荣八耻”为镜子,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应该以“八荣八耻”为镜子,使自己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
泱泱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息。而今,放眼环顾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蔚成风气。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能够静立不动吗?难道我们就不会想办法跟着文明的步伐去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吸引人吗?让我们的身边到处飘着笑声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28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八荣八耻走进校园
——谈友爱、和谐、文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知荣辱乃不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然而,在当今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若在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之间,等等的这一系列荣辱界限在很多人心目中已悄悄模糊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正气之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走进校园。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以遵纪守法位荣,以违法乱纪位耻。在社会上要依法行事,在校园里,要按规章制度办事。举止文明,遵守公德,有这样一首童谣:“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很难想象,这是从学生口中飘出来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也只能苦笑着摇头。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在学校不学好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位耻。学生就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学会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在学习中勇于探讨,知难而进,永不言败。要学会的是在沉没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要在失败中爬起而不是放弃,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反对八耻,牢记八荣,争做讲文明,守礼仪的中学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28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27
与文明同行,做现代公民
与文明同行,我们身边就会有更多的笑声。
与文明同行,自信、自强、自立就会成为我们的诤友。
与文明同行,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将会春色满园、鸟语花香。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书上看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五岁的小孩,有一天他在阳台上吃饭,将剩饭从楼上倒了下去,结果小孩不但被大人揍了一顿*,而且还被罚下楼去把剩饭打扫干净。后来这个小孩长大*后,却养成了讲文明爱卫生的好习惯:在街上行走,他总是把吃后剩下的果皮渣屑之类用纸巾或食品袋包装好,有时甚至索性放入自己的口袋,等看到垃圾桶了再扔进去。
这个故事虽然很平常,但是其意义不言自明,它明确地告诫人们:凡事要从源头抓起,育人要从小时候教起。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在校学生,在城市建设上,都要有家园意识,都要像经营自己的家园一样来构建我们的城市,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来爱护我们的城市。
作为中山市的一名大学生我也有责任去爱护自己的城市让她变的更文明,有责任在世人面前展现中山人的良好形象,更有责任发扬中山人"团结、爱国、求实、创新"的精神。
美国著名城市建筑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这话深刻、精辟、经典。可城市又何尝不是城市经营者们以及广大市民心智的容器呢?面对色彩缤纷的城市,有人曾大发感慨:“谁愿意生活在没有传统、没有操守、没有童心的城市里呢?”而我想说,谁愿意生活在没有文明、不讲卫生的城市里呢?何况这的的确确是我们自己的城市!
本来我就是带着希望,带着梦想,带着对美好校园的无限憧憬,现在既然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学,走进神圣的大学殿堂,我感到非常的骄傲,我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校园就是我们的家,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热爱它,保护它,用自己的文明形象来装饰它,把我们的家建的更和谐,更美好。更何况是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呢?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觉得最起码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衣着整洁。文明大学生的衣着既要朴实,又要时新,使仪表与职业协调,外在与内在相和谐,心灵与形象相统一;美的语言可以启迪美的心灵,陶冶美的情操,我们要不说脏话,粗话,不随地吐痰,不要失去一个大学生最起码的形象和风度。
二,在学习上,我们要文明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们要做到不迟到,早退,旷课。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按时完成作业,自习课必到,不大声喧哗,考试不作弊。
三,要文明上网。互联网是现在文明的标志之一,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通道。据观察,我们学校80%的学生热衷于游戏,网上聊天等,所以,我想告诉同学们不要迷恋网络,要把精力用到学习上。
四,寝室中,要被单整洁,节约用电,安全用电,不乱贴画。
同学们,让我们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大学生,共建美好和谐校园。我们的校园需要文明,我们的心灵需要文明净化的环境,我们呼吁文明!我们要为文明插一双翅膀,让它飞翔于我们的校园里,飞向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吧!
在学校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是为了推进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我们在校园里做文明的学生、在社会里做文明的公民。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要懂得:
爱国:是对公民行为提出的一个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中华儿女的一种自然而朴素的精神追求。
守法:青少年是守法的源头。“公民不遵守法律,就像走路不听红绿灯指挥,肯定乱了套。”所以我们在学习中就要做到学法、知法、懂法,才能更好的做到守法。
诚信:要与国际接轨。“诚信要软更要硬”。“东方的诚信建立在血缘、地缘基础上,西方则以契约的形式确立了诚信传统。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我们的诚信要与世界接轨,否则就会落伍。”
知礼:关键是对陌生人的态度。“其实对陌生人的态度,才是衡量一个地区、一个国家道德、文化素养水平的标准。我们已不再停留在一个简单的熟人社会,而是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生活在中山这个经济大城市里,我们出入经常会遇到其他地区的商人,所以我们就要时刻展现出中山人的形象,发扬中山人的精神。
我们要做到以“爱国”为核心,“守法”为重点,“诚信”为关键,“知礼”为基础;认识到“爱国”是守法的前提和核心,“诚信”是“守法”的关键,“知礼”是“守法”的基础;做到与文明同行,做现代公民。
在参加爱国教育活动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一串光辉的名字:
周恩来: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美国说他抵三个师,在新中国诞生后毅然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四光:当外国专家定论中国没有石油时,他自信地说:“科学证明中国有储量丰富的油气。”
焦裕禄:将灾难中的兰考人民紧紧团结起来,与风沙盐碱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
邱少云: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
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
所以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八荣八耻”为镜子,让自己更加明白自己;应该以“八荣八耻”为镜子,使自己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
泱泱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绵延不息。而今,放眼环顾当前社会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明蔚成风气。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能够静立不动吗?难道我们就不会想办法跟着文明的步伐去让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吸引人吗?让我们的身边到处飘着笑声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28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你不学“礼”,就没法在社会中立身。
那么,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
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更是国家的脸面。
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外塑单位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讲文明、用礼仪,也是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我们身在社会中,身份、角色在不停地变化之中。我们这一刻讨厌别人,下一刻往往成了别人讨厌的对象。这些无非都是“不拘小节”的行为所致。
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踩踏草坪、在文物上乱写乱涂;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随地吐痰、乱写乱画的现象深恶痛绝。
当我们和同学相处的时候,总会埋怨同学的“不拘小节”,无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的说话、借东西;而我们自己又往往懒得去理那些“小节”。
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从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当我们是老人的时候,站在晃晃悠悠的车上,总是渴望能有人为站立不住的自己让个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的越来越高,就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领导如果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窗口工作人员如果能够带好头……推而广之,要在全中国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如果首都一千多万人民能够带好这个头;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毫不疑问,我们的文明礼仪推广和普及工作,就会更加容易。那么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就会和物质文明建设一样,取得飞速发展。我们十三亿人民的精神面貌,必然会焕然一新,人们都会生活在友好、宽容、关爱、温馨的社会氛围中!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
想让别人尊敬你,首先就得尊敬人。
那些陋习,图的是一时之快,丢的是自己的人格和尊严。 一个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别人还会尊重你吗?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八荣八耻走进校园
——谈友爱、和谐、文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不知荣辱乃不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然而,在当今时代不断进步的同时,若在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团结互助与损人利己之间,诚实守信与见利忘义之间,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之间,等等的这一系列荣辱界限在很多人心目中已悄悄模糊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正气之风迅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走进校园。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位耻。学校是一方充满了浓郁文化气息的净土,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凝聚 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一棵参天大树也是由你、我、他共同栽培的,在学习上,你帮我,我帮他,团结互助靠大家,在比赛中,你努力,我加油,互相帮助是一家,在生活中,决不乱吐痰,乱扔纸,损人利己真可耻。
以遵纪守法位荣,以违法乱纪位耻。在社会上要依法行事,在校园里,要按规章制度办事。举止文明,遵守公德,有这样一首童谣:“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流下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很难想象,这是从学生口中飘出来的,许多家长和老师也只能苦笑着摇头。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在学校不学好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如何立足?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位耻。学生就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要学会奋斗拼搏积极进取,在学习中勇于探讨,知难而进,永不言败。要学会的是在沉没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要在失败中爬起而不是放弃,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有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还看今朝,又有多少青年一代在成长,让我们奏响时代的最强音,反对八耻,牢记八荣,争做讲文明,守礼仪的中学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15:28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
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
说到文明礼仪,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
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
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
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
有记者访问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吃饭前要洗手……”我们完善自己的文明修养也一样,并非一定要有什么了不起的举措,而是要从身边吃饭洗手这些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的习惯,使文明的观念从意识层次进入无意识层次,使文明贯穿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
我们不必埋怨这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不高;不必怨艾自己的力量太单薄,对社会的影响不大。试想一下,面包里的酵母不是很少吗?可是,单凭这一点酵母,不是就把面包发起来了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做这个时代的酵母,让自己的酵素,在这个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新世纪新时代,新国家新文明”,不要让文明下,不要让文明只在纸上出现,要让它活跃在我们当中,让文明无所不在,让我们做文明的主人,让“文明与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