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的来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2:56
我来回答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1:50
源自一个美丽的传奇故事:当时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渡桥,想渡江的人们被咆哮的江水淹死不少,有个和尚心怀宏愿,要在江上建桥,天缘所致,让这位名叫唐东杰布的和尚遇到了七位貌美如仙、能歌善舞的姑娘,就组建戏班走遍雅鲁藏布江流域,筹资建桥。
历时几十年桥建好了,藏戏也就随之形成了。
迄今,现存的白面具藏戏的艺术形式中,仍然可以进一步发现和了解当时人们披着各种兽皮,模拟动物的吼叫声,演出一些简单的狩猎等为故事内容的歌舞剧的情景。
扩展资料:
藏剧的演出服装十分简单,表演从头到尾仅为一套,中间不再更换。演员一般也不用化装,主要靠面具。*和平解放前的藏剧表演在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的角色时常在脸上抹糌粑面或锅烟黑。
*和平解放后,尤其是自治区藏剧团成立后,在人物造型方面曾作过多方面尝试,如将面具上的图案直接搬到脸上,成为一种脸谱;或比照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来化装;有时也使用话剧的化装方法。但藏剧自身具有的传统特色人物面具仍保留了下来。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觉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3:08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的不同,它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藏戏是藏戏艺术的母体,它通过来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的群众远播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省的藏语地区,形成青海的黄南藏戏、甘肃的甘南藏戏、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国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戏流传。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为“仙女”。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戏唱腔高亢雄浑,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声帮和。藏戏原系广场剧,只有一鼓一钹伴奏,别无其他乐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0:42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雄”是正戏,先由“温巴格更”(即戏师)用快板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等,然后人物上场。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由于传统剧目一般都是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典之作,所以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他们观看演出主要是欣赏剧中唱腔、舞蹈和特技等。因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人物可专心演唱或表演绝技。通过戏师巧妙安排,一台故事动人、唱腔优美、特技表演扣人心弦,并有同台演员帮腔伴舞的精美艺术形式就展现在观众面前。“扎西”是藏剧演出结尾时的集体歌舞,意为祝福吉祥。
*戏曲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古往今来的各种表演艺术,加以夸张、提炼,并逐步类型化、戏剧化,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地方民族戏曲表演风格的艺术形式。藏剧的表演有“唱、舞、韵、白、表、技、谐”等几种功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2:34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独具特色的一个剧种。起源关于藏戏的起源问题,有人竟与八世纪时莲花生在桑耶寺开创的“跳神”联系在一起。其实,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八世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桑耶寺落成之后,从天竺请来的高僧莲花生,根据佛祖释迦牟尼关于佛教密宗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学说中的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金刚舞一节,组织跳神法会,驱鬼酬神,为寺院开光。莲花生的传记中说:“译经师在桑耶寺‘慈氏洲’译经完后,由长老手持经绕‘务孜’殿三周,排成行列,戴上假面具,击鼓跳舞,为所译经典开光。从此沿袭至今。这是*各寺院跳神的来历。
藏戏恰恰相反,是以民间歌舞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从十五世纪起,噶举教派僧人唐东杰布立志在雪域各条江河建造桥梁,为众生谋利。他煞费苦心,募筹造桥经费,虽然三年多的努力,尚未成功。后来,他发现虔诚信徒中有生得俊俏聪明、能歌善舞的七姊妹,便召来组成戏班子,以佛教故事为内容,自编自导成具有简单故事情节的歌舞剧,到各地演出,以化导人众、募集经费。这就是藏戏的雏形。为此,人们把唐东杰布视为藏戏的祖师;又因藏戏最初由美貌出众的、仙女般的七姊妹演出,人们又把藏戏叫做“阿吉拉姆”。“阿吉”,藏语意为大姐或女性;“拉姆”,意为仙女。当然,经过很多民间艺人的加工、充实、丰富和提高,藏戏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但是,藏戏真正形成自己的一套艺术形式,恐怕也是十七世纪以后的事情。
*民间藏戏剧团是十分普遍的。随时随地可以见到农村的广场上,或搭大帐篷,或扯大帆布,甚至没有什么遮盖(更不用说什么布景和台幕了),藏戏班子就地演出,周围方圆十里的群众都会来观看,常常是围的水泄不通。在近代历史上,由于各地业余的、自发剧团的演出很多,慢慢形成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解放前*著名的藏戏剧团有:江孜的江嘎尔、南木林的香巴、拉萨的觉木隆和昂仁的迥巴。现在,藏戏业余剧团十分普遍,有的地方几乎每个社队都组织了一个戏班子,象拉萨郊区的墨竹工卡县,就有二十来个业余藏戏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4:42
汤东杰布与藏戏
藏族是具有灿烂歌舞文化的民族。流传民间丰富多彩的“勒谐”(劳动歌)、“拉鲁”(山 歌)、“羌谐”(酒歌)、“百谐”(征战歌)、“果谐”(锅庄)、“堆谐”(堆地歌舞)、卓舞( 鼓舞)、拟兽舞等。还有散韵相间的说唱如《格萨尔》。
后来把民间的说唱歌舞注入民间故事或佛经故事与14纪僧人汤东杰布有关。汤东杰布生于 1385年,卒于1464年,是后藏昂仁县冲萨人,本人尊追桑布。他在世时,佛教已有极大势力 。当时汤东杰布是日吾齐寺主持,为噶举派高僧,藏语称“佛语”为“噶”,称“口授传承 ”为“举”,说明噶举派重视佛语的口授传播。正因为此,才有汤东杰布搬用民间寺庙百技 杂艺,尝试用戏剧形式传播佛经教义。
在1986年,*拉萨雪顿节恢复。在雪顿节上,刘志群和平措顿珠根据*的有关史料和 民间传说,编了一出民间故事剧《汤东杰布》参加藏戏会演。戏中刻画的汤东杰布是一位历 史上为*人民造福的造桥专家,同时又是一位为藏戏做出特殊贡献,被历代藏戏艺人尊为 戏神的藏戏鼻祖。他颇像汉族梨园供奉的唐明皇,凡戏班都要供奉他的神像。
据说汤东杰布为造雅鲁藏布江的铁索桥,到处募捐筹措资金,经受了许多苦难,终于感动 了一位女神,女神托梦于他,指点他到山南琼吉(穷结)去找“七姐妹”(也有说“七兄妹”) ,汤东杰布找到了她们,让她们装扮成“拉姆”(仙女)、“甲鲁”(长者),“温巴”(猎人 或渔人)等角色表演故事,表演中有说、唱、跳、做等,藏戏即由此发端。“七姐妹”也是 藏戏班的雏型,藏语称之为“宾顿巴”。后来,从宾顿巴分出来的若捏嘎戏班,面具眼角向 上,据藏戏艺人解释,此即象征汤东杰布。
汤东杰布宾顿巴的藏戏表演,融化了舞蹈、歌唱,除此还有漂亮的面具和服饰,吸引了很 多人来观看,募捐了许多钱,造成了铁桥。现在四大藏戏之一的回巴(是新派成立最早的剧 团)就在日喀则昂仁县汤东杰布的家乡,从他们的演出还可以想见最初的藏戏一定保留更多的作为降邪酬神的宗教歌舞和杂技的遗迹。刘志群《藏戏概况》中就有所介绍:
相传日吾齐寺有三种仪式:一是藏戏,一是“波多夏”,一是跳神的“出通”。回巴藏戏 独 有的就是在开场戏“甲鲁温巴”中穿插进“波多夏”。传说在修建日吾齐寺经塔时,白天盖 筑起来,晚上被鬼毁为平地,3个弟子跑到寺院报告,寺主汤东杰布让他们三人中一个躺在 地上,压上石条,另两个人用铁锤砸。石条碎了,就是把鬼镇住了。三个弟子第二天按此做去,经塔砌筑部分再不被毁了。以上回巴藏戏在演出中,都要由“温巴”轮流演被砸的“波 多夏”角色。据说他们也有一定的气功,有如杂技,压在石条下被砸也不会受伤,有的用刀尖戳肚子也戳不进去。可他们当时解释为是“神的力量”。演“波多夏”时,汤东杰布的像挂在面前,演的人一定要想着汤东杰布,这样仰天躺着,可见天空有一只大鹰在盘旋,这就 是汤东杰布在保佑他。(《戏剧论丛》1981年第1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7:06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阵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认识了能歌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着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
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跳舞了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
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