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二十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1:2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5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之与阿:唯唯诺诺和阿谀奉承。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有为的人生目的,而我却随缘而遇,那种疯疯癫癫的笨拙让人鄙视。这种态度是与众不同,但不是我想标新立异或惊世骇俗,只不过执在守道,还我本来自然之面目,就象母亲生我的先天本性,去追求道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贵食母:母性生育、养育之宝贵,这里指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哲学相关]
这篇是老子从道家修养境界来说的。“绝学无忧”意思是什么知识,学问的不要执着。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后来佛教也讲“无学”,老子认为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后来一部分学者把《老子》的“绝学无忧”,归于前面第十九章,成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接下来老子讲到唯与阿、美与恶之间的比较 ,谈了道德修养标准问题,唯与阿是指一个人讲话的态度问题,唯是诚恳接受,好象是下辈对长辈的态度;阿是阿谀奉承的接受,好象是有些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但是,这二种态度有时候往往很难分清楚,相差不多,比如同样二个人在回答“是”的态度,你很难辨别谁是唯,谁是阿,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心道德标准,可是很难分清。善与恶也同样,是没有绝对标准,比如农夫和蛇的故事,蛇本性是恶,你救了它,结果自己的善良反被咬死,而且还要继续作恶。所以从哲学角度看,有时候善与恶也很难分清,说明绝对道德修养标准难求。既然没有绝对道德标准,那么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道理,就是有时候也得遵守约定俗成的东西,合乎众生。这就是人世间相对道德标准。
下面是老子对修道者的人生道德修养标准要求,荒兮是比喻的自然,道家所追求的境界象大自然一样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也是比喻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与大自然绵绵相生。那么在这宇宙万变的时空中,一般人的人生是追求表面的幸福快乐,如吃牛排,如沫春风,但是只要修道的人必须是清静,这里用一潭清水和婴儿未孩来比喻修道的境界,一潭清水是讲静,心灵淡泊恬静,澄澈透明。婴儿未孩是讲思想回归原始和自然中去,因为孩子是原始天真,朴实的,没有后天的影响而产生*,学会虚伪,受到索缚。所以修道就是返朴归真。学道人都是外昏内明,表面看是疯疯癫癫,其实很有智慧。而这一种智慧是自然客观的,所以象大海一样宽阔无边,容纳百川,从一切尘垢,种种局限中超脱出来,象在高山上面临急风,敢遇挫折不惧,不受名利而束缚。追求象母亲生我时候的先天本性。道家认为世俗之人后天是纵情于声色货利,而道家就要返朴归真,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6
“唯”可以理解为“唯唯诺诺”的应承;“阿”理解为“阿谀奉承”的谄媚。两者表面上看有区别,但是本质上却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反问“相去几何?”
“众人皆有以”这句的关键在于“以”字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里“以”是有所凭借的意思,亦即,众人(寻常人)都有借以生活的东西(财富、目标、信仰、自尊…………)。“而我独顽且鄙”可独独只有我不懂变通、性情粗鄙。“而贵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从的“道”,《道德经》第一章谓“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长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罗列出老子和众人的对比,借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道”。用通俗点的话说,也体现了老子“不走寻常路”的自信……虽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为大哲学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楼主还可以参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6
译文 礼教的毒害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好听的应答“是”和一般的应答“阿”差别在那里呢?只不过是语气、礼节、学识上不同罢了。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的为善与作恶差别又在那里呢?在于人的用心和本质啊!在礼教统治下,礼——虚伪的语言和动作,掩盖了善良人的本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害怕不懂礼,没有知识、学问,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求不到名利,确实也不能不害怕啊!(是向善还是为恶呢?难道向善就唯有挨穷、受饿、被压迫?就真的没有依靠吗?)荒兮其未央哉! 被名利迷惑的心灵,就像走在荒芜的沙漠,找不到边界和*一样,没有依靠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你看:大家为了名利高兴的样子,就象吃了皇帝赏赐的祭品一样,如春登台;又象在春天登上高台极目世间美景,心旷神怡一样。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的心清静、淡泊,还是停泊在起点上,对名利追求的心,仍未有起动的征兆,如婴儿之未孩,像一个未长成小孩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乘乘兮若无所归。又像乘驾着什么,到处遨游,找不到了归宿一样,只是把握当下。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生活上,物质上都有所盈余,唯独我,这些东西都像遗失了一样。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好象一个愚蠢人的心一样啊!沌沌兮!俗人昭昭,整日都是混混沌沌的,世俗之人什么都好像明明白白,我独昏昏;唯独我昏昏昧昧、糊糊涂涂,是对世俗中之事不在意,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俗人察察,世俗之人,为了名利都斤斤计较,精于计算,我独闷闷。却唯独我闷闷不语。澹兮其若晦,有时,我的思路清湛明析;有时,又好像隐晦,没有一点头绪;滔兮其若无止。有时,又像大风中的波浪一样,滔滔不绝,一浪接一浪,永无休止一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是鄙。大家都有所作为,而唯独我顽固不化,像到了卑鄙无耻,无可救药一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只有我独自与众人不同,我宝贵的地方,是以大道母亲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注:礼教有何害处?夫礼者忠之薄,乱之首也。是表面的东西,不能反映出人的本质。礼教的虚伪形象掩盖了善与恶的本质,导致一些善良的人迷失了精神的家园,害怕不懂礼而求不到名利,失去生存之机,因而也在投机取巧、阿而奉承中盲目的追求名利,身不由己中惭惭地偏离了大道。怎样才能得到大道母亲的精神食粮?唯有我在无为的利益众生中得道(众生的真心)、得一(众生的真性、德能、智慧),真性入,*才能被清除,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中,如婴儿、如愚人一样,浑浑沌沌、昏昏昧昧、闷闷不语,不被名利所动,因为我知道我以大道母亲化生出的真一之气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7
帛书本,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荒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如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之未孩;累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不过这个帛书本是最早的,也是应该被改动的最少的,先于帛书本的竹简本,不知道其真假,而且与帛书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至于第一句,道德经中的第一句往往采用起兴的手法(楚时常用文学手法,诗经中居多),唯与诃都是应答声,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唯与诃,他们相差多少呢?
二十章属于上篇,道篇,16—20章基本是一个小单元,可以联系起来看,这一单元讲的是道如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5
第二十章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之与阿:唯唯诺诺和阿谀奉承。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有为的人生目的,而我却随缘而遇,那种疯疯癫癫的笨拙让人鄙视。这种态度是与众不同,但不是我想标新立异或惊世骇俗,只不过执在守道,还我本来自然之面目,就象母亲生我的先天本性,去追求道的至高无上的境界。
(有以:有用、有为,有本领。顽且鄙:形容愚陋、笨拙。贵食母:母性生育、养育之宝贵,这里指道是生育天地万物之母。此名意为以守道为贵。)
[哲学相关]
这篇是老子从道家修养境界来说的。“绝学无忧”意思是什么知识,学问的不要执着。老子就有“绝学”这个观念,后来佛教也讲“无学”,老子认为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后来一部分学者把《老子》的“绝学无忧”,归于前面第十九章,成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接下来老子讲到唯与阿、美与恶之间的比较 ,谈了道德修养标准问题,唯与阿是指一个人讲话的态度问题,唯是诚恳接受,好象是下辈对长辈的态度;阿是阿谀奉承的接受,好象是有些下级对上级的态度。但是,这二种态度有时候往往很难分清楚,相差不多,比如同样二个人在回答“是”的态度,你很难辨别谁是唯,谁是阿,所以这其实是一个人的内心道德标准,可是很难分清。善与恶也同样,是没有绝对标准,比如农夫和蛇的故事,蛇本性是恶,你救了它,结果自己的善良反被咬死,而且还要继续作恶。所以从哲学角度看,有时候善与恶也很难分清,说明绝对道德修养标准难求。既然没有绝对道德标准,那么就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道理,就是有时候也得遵守约定俗成的东西,合乎众生。这就是人世间相对道德标准。
下面是老子对修道者的人生道德修养标准要求,荒兮是比喻的自然,道家所追求的境界象大自然一样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也是比喻人生,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与大自然绵绵相生。那么在这宇宙万变的时空中,一般人的人生是追求表面的幸福快乐,如吃牛排,如沫春风,但是只要修道的人必须是清静,这里用一潭清水和婴儿未孩来比喻修道的境界,一潭清水是讲静,心灵淡泊恬静,澄澈透明。婴儿未孩是讲思想回归原始和自然中去,因为孩子是原始天真,朴实的,没有后天的影响而产生*,学会虚伪,受到索缚。所以修道就是返朴归真。学道人都是外昏内明,表面看是疯疯癫癫,其实很有智慧。而这一种智慧是自然客观的,所以象大海一样宽阔无边,容纳百川,从一切尘垢,种种局限中超脱出来,象在高山上面临急风,敢遇挫折不惧,不受名利而束缚。追求象母亲生我时候的先天本性。道家认为世俗之人后天是纵情于声色货利,而道家就要返朴归真,甘守淡泊朴素,以求精神的升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6
“唯”可以理解为“唯唯诺诺”的应承;“阿”理解为“阿谀奉承”的谄媚。两者表面上看有区别,但是本质上却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反问“相去几何?”
“众人皆有以”这句的关键在于“以”字的理解上。一般来说,这里“以”是有所凭借的意思,亦即,众人(寻常人)都有借以生活的东西(财富、目标、信仰、自尊…………)。“而我独顽且鄙”可独独只有我不懂变通、性情粗鄙。“而贵食母”,“母”也就是老子遵从的“道”,《道德经》第一章谓“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这一章是《道德经》中最长的一章,主要也就是罗列出老子和众人的对比,借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道”。用通俗点的话说,也体现了老子“不走寻常路”的自信……虽然老子推崇“卑微”,但仍遮掩不了身为大哲学家、大智慧者的自信。楼主还可以参阅“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7
礼教的毒害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好听的应答“是”和一般的应答“阿”差别在那里呢?只不过是语气、礼节、学识上不同罢了。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的为善与作恶差别又在那里呢?在于人的用心和本质啊!在礼教统治下,礼——虚伪的语言和动作,掩盖了善良人的本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害怕不懂礼,没有知识、学问,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求不到名利,确实也不能不害怕啊!(是向善还是为恶呢?难道向善就唯有挨穷、受饿、被压迫?就真的没有依靠吗?)荒兮其未央哉! 被名利迷惑的心灵,就像走在荒芜的沙漠,找不到边界和*一样,没有依靠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你看:大家为了名利高兴的样子,就象吃了皇帝赏赐的祭品一样,如春登台;又象在春天登上高台极目世间美景,心旷神怡一样。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的心清静、淡泊,还是停泊在起点上,对名利追求的心,仍未有起动的征兆,如婴儿之未孩,像一个未长成小孩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乘乘兮若无所归。又像乘驾着什么,到处遨游,找不到了归宿一样,只是把握当下。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生活上,物质上都有所盈余,唯独我,这些东西都像遗失了一样。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好象一个愚蠢人的心一样啊!沌沌兮!俗人昭昭,整日都是混混沌沌的,世俗之人什么都好像明明白白,我独昏昏;唯独我昏昏昧昧、糊糊涂涂,是对世俗中之事不在意,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俗人察察,世俗之人,为了名利都斤斤计较,精于计算,我独闷闷。却唯独我闷闷不语。澹兮其若晦,有时,我的思路清湛明析;有时,又好像隐晦,没有一点头绪;滔兮其若无止。有时,又像大风中的波浪一样,滔滔不绝,一浪接一浪,永无休止一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是鄙。大家都有所作为,而唯独我顽固不化,像到了卑鄙无耻,无可救药一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只有我独自与众人不同,我宝贵的地方,是以大道母亲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6
译文 礼教的毒害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好听的应答“是”和一般的应答“阿”差别在那里呢?只不过是语气、礼节、学识上不同罢了。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的为善与作恶差别又在那里呢?在于人的用心和本质啊!在礼教统治下,礼——虚伪的语言和动作,掩盖了善良人的本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害怕不懂礼,没有知识、学问,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求不到名利,确实也不能不害怕啊!(是向善还是为恶呢?难道向善就唯有挨穷、受饿、被压迫?就真的没有依靠吗?)荒兮其未央哉! 被名利迷惑的心灵,就像走在荒芜的沙漠,找不到边界和*一样,没有依靠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你看:大家为了名利高兴的样子,就象吃了皇帝赏赐的祭品一样,如春登台;又象在春天登上高台极目世间美景,心旷神怡一样。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的心清静、淡泊,还是停泊在起点上,对名利追求的心,仍未有起动的征兆,如婴儿之未孩,像一个未长成小孩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乘乘兮若无所归。又像乘驾着什么,到处遨游,找不到了归宿一样,只是把握当下。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生活上,物质上都有所盈余,唯独我,这些东西都像遗失了一样。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好象一个愚蠢人的心一样啊!沌沌兮!俗人昭昭,整日都是混混沌沌的,世俗之人什么都好像明明白白,我独昏昏;唯独我昏昏昧昧、糊糊涂涂,是对世俗中之事不在意,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俗人察察,世俗之人,为了名利都斤斤计较,精于计算,我独闷闷。却唯独我闷闷不语。澹兮其若晦,有时,我的思路清湛明析;有时,又好像隐晦,没有一点头绪;滔兮其若无止。有时,又像大风中的波浪一样,滔滔不绝,一浪接一浪,永无休止一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是鄙。大家都有所作为,而唯独我顽固不化,像到了卑鄙无耻,无可救药一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只有我独自与众人不同,我宝贵的地方,是以大道母亲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注:礼教有何害处?夫礼者忠之薄,乱之首也。是表面的东西,不能反映出人的本质。礼教的虚伪形象掩盖了善与恶的本质,导致一些善良的人迷失了精神的家园,害怕不懂礼而求不到名利,失去生存之机,因而也在投机取巧、阿而奉承中盲目的追求名利,身不由己中惭惭地偏离了大道。怎样才能得到大道母亲的精神食粮?唯有我在无为的利益众生中得道(众生的真心)、得一(众生的真性、德能、智慧),真性入,*才能被清除,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中,如婴儿、如愚人一样,浑浑沌沌、昏昏昧昧、闷闷不语,不被名利所动,因为我知道我以大道母亲化生出的真一之气作为我的精神食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7
帛书本,道德经第二十章: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荒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如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婴儿之未孩;累呵,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我不知道你看的是哪个版本的,不过这个帛书本是最早的,也是应该被改动的最少的,先于帛书本的竹简本,不知道其真假,而且与帛书本的内容是一致的。
至于第一句,道德经中的第一句往往采用起兴的手法(楚时常用文学手法,诗经中居多),唯与诃都是应答声,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唯与诃,他们相差多少呢?
二十章属于上篇,道篇,16—20章基本是一个小单元,可以联系起来看,这一单元讲的是道如根。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9:07
礼教的毒害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好听的应答“是”和一般的应答“阿”差别在那里呢?只不过是语气、礼节、学识上不同罢了。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的为善与作恶差别又在那里呢?在于人的用心和本质啊!在礼教统治下,礼——虚伪的语言和动作,掩盖了善良人的本质。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们害怕不懂礼,没有知识、学问,而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求不到名利,确实也不能不害怕啊!(是向善还是为恶呢?难道向善就唯有挨穷、受饿、被压迫?就真的没有依靠吗?)荒兮其未央哉! 被名利迷惑的心灵,就像走在荒芜的沙漠,找不到边界和*一样,没有依靠啊!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你看:大家为了名利高兴的样子,就象吃了皇帝赏赐的祭品一样,如春登台;又象在春天登上高台极目世间美景,心旷神怡一样。我独泊兮其未兆,唯独我的心清静、淡泊,还是停泊在起点上,对名利追求的心,仍未有起动的征兆,如婴儿之未孩,像一个未长成小孩的婴儿,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乘乘兮若无所归。又像乘驾着什么,到处遨游,找不到了归宿一样,只是把握当下。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大家生活上,物质上都有所盈余,唯独我,这些东西都像遗失了一样。我愚人之心也哉,我真好象一个愚蠢人的心一样啊!沌沌兮!俗人昭昭,整日都是混混沌沌的,世俗之人什么都好像明明白白,我独昏昏;唯独我昏昏昧昧、糊糊涂涂,是对世俗中之事不在意,像什么都不知道一样。俗人察察,世俗之人,为了名利都斤斤计较,精于计算,我独闷闷。却唯独我闷闷不语。澹兮其若晦,有时,我的思路清湛明析;有时,又好像隐晦,没有一点头绪;滔兮其若无止。有时,又像大风中的波浪一样,滔滔不绝,一浪接一浪,永无休止一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是鄙。大家都有所作为,而唯独我顽固不化,像到了卑鄙无耻,无可救药一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于母。只有我独自与众人不同,我宝贵的地方,是以大道母亲作为我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