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2:2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31
版本一
她(派翠西亚艾奎特)不断收到莫名的包裹,是录影带,他(比尔普曼)跟她一起看,萤幕上竟是他们的起居生活,是谁*他们?报警的结果是束手无策。最后一次收到包裹时,他在萤幕里杀死了她,他惊慌地冲进房间,她已赫然惨死床上,无可救药地,*出现在门口……
版本二
一个爵士乐手收到匿名送达的录影带,录的居然是他秘妻子的起居生活,于是报警,查来查去无果。有一天丈夫又收到一盘,画面是他在卧室砍杀妻子的镜头,极其血腥,然奔回卧室呼唤妻子,妻子果然倒在血泊中。不用说*自然拘禁了丈夫,可是第二天囚禁丈夫的狱室里坐着的竟然是另一个陌生的男人……
版本三
这是大卫·林奇的影片中最怪异和让人不明所以的片子,表面情节是一个爵士乐手与妻子的家不断收到录像带,记录他们家中最隐密的地方。一天早上,录像带竟记录下乐手杀妻于是他被关入死牢。
几天后他竟一夜间变成另一个人,警方莫名其妙只好释放他。他回到汽车修理厂工作,因修得一手好车深得黑帮老大喜爱,而他竟勾上老大的*——一个与乐手妻子长得一样的女人,并在她诱使下,杀人劫财逃至荒漠公路。两人*后他又变回乐手,来到名为”失落高速路”的旅店抓到妻子与黑帮老大*,于是杀死老大,警方也发现了他,于是他再次逃上荒漠公路……乐手曾说他回忆事情的方法是修改它们,也许片中根本没有故事,只是一个因妻子*而杀妻的人乱狂、支离的想法,因他想而存在着。
《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也许全国所有大学的心理学课上,老师们都会引述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时你会发现,这部被引述的电影肯定是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无一例外!我很想告诉老师们,世上除了《爱德华大夫》,还有成百上千的心理学电影;这世上还有一些能让希区柯克靠边闪的牛×导演。整天唠叨《爱德华大夫》,让人们以为世上就只有希区柯克一个导演懂心理学。其实希区柯克所擅长的,只不过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最直白的引用。而有一个导演,却是不着刀斧地用精神分析的原则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让观众觉得处处与精神分析暗合,却又难以把握暗合在何处。这家伙的名字叫大卫林奇。(疯狂钻石@mtime原创)
《妖夜慌踪》是迄今为止最值得玩味的大卫林奇作品。
如果《妖夜慌踪》是个心理病患,那么我就冒充一次心理医生,看看这支离破碎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剧情 分析报告
我坚持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玩味《妖夜慌踪》,都得从剧情入手,只有当影片的情节浮出水面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导演安排的每个细节的用意、才能理解演员们的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表情。
如果想不太费力地搞明白这部看似混乱不堪的电影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建议你把电影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影片开始直到男主角Fred杀妻入狱被判死刑——这段是现实,也是故事的结局;
第二段从男主角Fred在狱中头部变形变成修车小子Peter,直到在沙漠中Peter重新变成Fred——这段其实是男主角Fred在狱中做的一个梦;
第三段从Peter重新变回Fred直到影片结束——这段仍是Fred的那个梦境,但半真半假,其中大部分细节在现实中曾经发生而且发生在第一段之前,其实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所以《妖夜慌踪》的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男主角Fred发现妻子Renee经常跑到沙漠的一个“Lost Highway”的汽车旅馆和一个叫Dick Laurent的人幽会,而且发现她以前可能是一个和Dick Laurent有染的*片明星。Fred在一次妻子和Dick Laurent约会之后杀掉了Dick Laurent。(这是第三段交待的)
Fred因为杀人的恐惧开始极度焦虑,并开始产生幻觉,还产生了另一重人格——一个可怕的神秘老头,而且还在这个人格的驱使下潜入自己家中*录像。令Fred更无法容忍的是,自己杀死Dick Laurent后,Renee似乎还和一个叫Andy的人有染,Fred了解到Andy也认识Dick Laurent,这增加了他的焦虑和对妻子的不信任。于是终于在精神崩溃中把妻子肢解。之后被判了死刑。在狱中失眠,医生给他吃了药之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是第一段)
梦的一开始,Fred把自己替换成一个修车小子peter,与和妻子Renee一模一样的Alice相爱。但梦境变得越来越真实,清醒时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也开始出现在梦中,甚至peter也重新变成现实的Fred,美梦变成噩梦。最后,*在高速路上追他,无路可逃,脸又开始变形,代表着噩梦的醒来。等待他的是已经不可逃避的现实。(这是第二段和第三段) (疯狂钻石@mtime原创)
导演 分析报告
如果你同意我对剧情的分析,那么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就很简单了——无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准确的说,是“日有所虑,夜有所梦”,那些日间引起焦虑的负面情绪体验(恐惧感等),最容易被带入梦境中。即使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俗语仍是解释梦境的最基本原则。我觉得大卫林奇就在这种想法指引下,用《妖夜慌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并带着我们和梦者一起体验梦境之前的那些现实中的焦虑。
不过大卫林奇只负责呈现给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梦境和现实,却没有直接它进行任何注解。所以不论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子、从火中还原的木屋,还是神秘的录像带,大卫林奇把所有这些诡异、晦涩的细节统统留给观众来玩味。
所以我觉得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看,大卫林奇在表现心理悬疑的手法上,比希区柯克还高明得多。希区柯克无疑非常喜欢弗洛伊德的理论,所以在《爱德华大夫》中原原本本依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造了一个梦境,还煞有介事地进行解析;希区柯克甚至经常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借角色之口引述弗洛伊德的观点。不过这样显得太过刻意和直白。至少我不会觉得《爱德华大夫》里那个怪异的梦境有多大的感染力,相反《妖夜慌踪》带给观众的焦虑和恐惧是那样真实,以至于让人觉得它真的是大卫林奇曾经经历的一个噩梦。
演员 分析报告
本片所有的演员中,饰演男主角Fred的影星Bill Pullman表现相当出色。如果你同意我对剧情的解析,那么你也会发现在影片第一段,Pullman将行凶后的极度焦虑和随之而来的精神衰弱、对妻子不忠的怨恨表现得相当到位。例如影片第一个正式镜头就是Fred心事沉重,十分不安地抽烟。这时候的情节其实是Fred刚把Dick Laurent杀死,Fred正被笼罩在行凶后的极度焦虑中。可以说,从影片第一个正式镜头开始,Pullman就完全融入了Fred这个角色,影片第一段的情节几乎全靠Pullman的表演来推动。
从这点来说,最相似的表演是《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花》的情节几乎就是靠梁朝伟的眼神推动的。(疯狂钻石@mtime原创)虽然国内几乎没有人看到梁朝伟的眼神里复仇的冷意和悔意,也几乎没有人真的看懂《花》的情节,但我觉得嘠纳的评委看懂了,否则他们不会把奖颁给梁朝伟。Pullman就没那么幸运,由于《妖》本身的极度晦涩,一直以来不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观众似乎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演什么。
除Pullman之外,饰演神秘老头的Robert Blake是片中最大亮点。这个谁看了都浑身发冷的老头在聚会那一段的“惊艳”亮相已成为大卫林奇电影的一个标志性画面。这个角色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除了成功的造型设计外,Blake出色的表演功不可没。
关键病征 分析报告
①“Dick Laurent死了”到底是谁说的
这是让大多数观众的逻辑陷入崩溃的情节。影片一开始,Fred听见门铃响,有人对他说“Dick Laurent死了”,然后还听见了警笛声,但从窗口望出去却什么都没有;但是影片最后,Fred自己按响了门铃,说出“Dick Laurent死了”。于是影片进入一个逻辑上无法自洽的死循环。
不过,这个奇怪的细节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影片开始时Fred听到“Dick Laurent死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他自己的幻觉!那时Fred刚刚开始出现幻觉,他越是怕自己杀人的事被人发觉,心底就越有一个跳出来跟自己说“你杀人了,别以为别人不知道”。听到警笛也是因为Fred害怕自己杀人的事败露。因此这个情节与在聚会中和神秘老头交谈是一样的,都是Fred自己的幻想,而第二次出现这个情节其实是Fred的梦境。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走投无路,于是在梦中告诉现实中的自己,Dick Laurent死了,现实已不可挽回。
所以第一次是现实中的幻觉,代表的是焦虑和恐惧;第二次则是梦境,代表的是绝望。它们并非同时发生。
②神秘老头
那个神秘老头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其实都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这个人格是他自己心中的恐惧、不安的化身,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时刻提醒他现实无法逃避,越是焦虑,这个人格就越是出现。同时他也是Fred性格暴戾的一面,每当Fred起了杀念,神秘老头也会出现,例如在杀Dick Laurent时和在聚会上见到妻子和Andy暧昧时。在影片最后,当Fred和神秘老头一起在梦境中再次将Dick Laurent杀死,Fred希望逃避现实的愿望被彻底的绝望代替,于是神秘老头就消失了,与他自己合二为一。
③录像带
前面两卷神秘录像带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拍摄的,其实就是Fred自己。这个人格通过录像带警告Fred“有人在监视着你,有人知道你的所作所为”,这正是Fred心中最恐惧的。如果仔细看第二卷录像带,会发现拍到的卧室中的Fred和他妻子根本就不像真人。录像带中的“Fred”不但身体僵硬,而且没有头!很明显是个模特。(疯狂钻石@mtime原创)
那么第三卷录像带怎么解释呢?一个人怎么可能用运动的镜头拍到自己肢解妻子?——其实根本就没有第三卷录像带!第三卷录像带只有Fred自己看到了,看这卷录像带其实只是Fred的幻觉,或者说是另一个人格的浮现,用这种方式让他记起了杀妻的事实。在狱中,当Fred脑中闪现这卷录像带的画面时,画面变成了彩色,可见这只是他自己的幻觉。
④木屋
在《妖》中,从大火中还原的木屋总是成为梦境和现实的转折点,木屋第一次出现是在狱中Fred进入梦境前,第二次则是梦中Peter变回Fred之前。由此推断,Fred是将Dick Laurent的尸体在木屋中烧掉了,行凶的地点成为行凶事实的替代品出现在幻觉和梦中,告诉自己现实无法逃避。“从大火中还原”则代表了Fred希望事实可以挽回的愿望。
⑤镜子
影片中有两个照镜子的情节。其一是Fred走入家中那条幽暗的长廊,照了镜子之后一脸阴沉地走出来,第二天他就发现自己把妻子肢解了。长廊和镜子都颇具象征意味,走进幽暗的长廊象征走入了自己人格中黑暗的一面,然后在镜子里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当他从长廊中回来时,不如说回来的是镜中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对妻子充满怨恨、失去理智的Fred。第二个照镜子的情节是在梦中Peter照镜子。这是梦境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Peter可以说春风得意,轻松自在,完全是一个美梦,这是Fred逃避现实的愿望的体现。也许Fred也意识到这和现实差距太大了。“这真的是我吗?”于是他从镜中看到了自己。果然,轻松自在的不是现实的Fred,而是梦中的Peter。从这里开始,恐惧不断地侵袭这个美梦,把它一步步拉回到现实的深渊。(疯狂钻石@mtime原创)
水平所限,分析到此为止。其实这只算一份很不完整的分析报告。这个病人的内心其实还隐藏着太多秘密等待挖掘。
也许有一天,大卫林奇终会成为电影界的曹雪芹,世上也会出现很多“林”学家。不知道那时玩味起《妖夜慌踪》来,是否还有那么多乐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32
妖夜慌踪的剧情简介 · · · · ·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31
版本一
她(派翠西亚艾奎特)不断收到莫名的包裹,是录影带,他(比尔普曼)跟她一起看,萤幕上竟是他们的起居生活,是谁*他们?报警的结果是束手无策。最后一次收到包裹时,他在萤幕里杀死了她,他惊慌地冲进房间,她已赫然惨死床上,无可救药地,*出现在门口……
版本二
一个爵士乐手收到匿名送达的录影带,录的居然是他秘妻子的起居生活,于是报警,查来查去无果。有一天丈夫又收到一盘,画面是他在卧室砍杀妻子的镜头,极其血腥,然奔回卧室呼唤妻子,妻子果然倒在血泊中。不用说*自然拘禁了丈夫,可是第二天囚禁丈夫的狱室里坐着的竟然是另一个陌生的男人……
版本三
这是大卫·林奇的影片中最怪异和让人不明所以的片子,表面情节是一个爵士乐手与妻子的家不断收到录像带,记录他们家中最隐密的地方。一天早上,录像带竟记录下乐手杀妻于是他被关入死牢。
几天后他竟一夜间变成另一个人,警方莫名其妙只好释放他。他回到汽车修理厂工作,因修得一手好车深得黑帮老大喜爱,而他竟勾上老大的*——一个与乐手妻子长得一样的女人,并在她诱使下,杀人劫财逃至荒漠公路。两人*后他又变回乐手,来到名为”失落高速路”的旅店抓到妻子与黑帮老大*,于是杀死老大,警方也发现了他,于是他再次逃上荒漠公路……乐手曾说他回忆事情的方法是修改它们,也许片中根本没有故事,只是一个因妻子*而杀妻的人乱狂、支离的想法,因他想而存在着。
《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也许全国所有大学的心理学课上,老师们都会引述电影来活跃课堂气氛。这时你会发现,这部被引述的电影肯定是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无一例外!我很想告诉老师们,世上除了《爱德华大夫》,还有成百上千的心理学电影;这世上还有一些能让希区柯克靠边闪的牛×导演。整天唠叨《爱德华大夫》,让人们以为世上就只有希区柯克一个导演懂心理学。其实希区柯克所擅长的,只不过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最直白的引用。而有一个导演,却是不着刀斧地用精神分析的原则来完成自己的作品。他的作品,让观众觉得处处与精神分析暗合,却又难以把握暗合在何处。这家伙的名字叫大卫林奇。(疯狂钻石@mtime原创)
《妖夜慌踪》是迄今为止最值得玩味的大卫林奇作品。
如果《妖夜慌踪》是个心理病患,那么我就冒充一次心理医生,看看这支离破碎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妖夜慌踪》的心理分析报告。
剧情 分析报告
我坚持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玩味《妖夜慌踪》,都得从剧情入手,只有当影片的情节浮出水面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导演安排的每个细节的用意、才能理解演员们的那些看似莫名其妙的表情。
如果想不太费力地搞明白这部看似混乱不堪的电影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建议你把电影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影片开始直到男主角Fred杀妻入狱被判死刑——这段是现实,也是故事的结局;
第二段从男主角Fred在狱中头部变形变成修车小子Peter,直到在沙漠中Peter重新变成Fred——这段其实是男主角Fred在狱中做的一个梦;
第三段从Peter重新变回Fred直到影片结束——这段仍是Fred的那个梦境,但半真半假,其中大部分细节在现实中曾经发生而且发生在第一段之前,其实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所以《妖夜慌踪》的故事其实是这样的:
男主角Fred发现妻子Renee经常跑到沙漠的一个“Lost Highway”的汽车旅馆和一个叫Dick Laurent的人幽会,而且发现她以前可能是一个和Dick Laurent有染的*片明星。Fred在一次妻子和Dick Laurent约会之后杀掉了Dick Laurent。(这是第三段交待的)
Fred因为杀人的恐惧开始极度焦虑,并开始产生幻觉,还产生了另一重人格——一个可怕的神秘老头,而且还在这个人格的驱使下潜入自己家中*录像。令Fred更无法容忍的是,自己杀死Dick Laurent后,Renee似乎还和一个叫Andy的人有染,Fred了解到Andy也认识Dick Laurent,这增加了他的焦虑和对妻子的不信任。于是终于在精神崩溃中把妻子肢解。之后被判了死刑。在狱中失眠,医生给他吃了药之后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这是第一段)
梦的一开始,Fred把自己替换成一个修车小子peter,与和妻子Renee一模一样的Alice相爱。但梦境变得越来越真实,清醒时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也开始出现在梦中,甚至peter也重新变成现实的Fred,美梦变成噩梦。最后,*在高速路上追他,无路可逃,脸又开始变形,代表着噩梦的醒来。等待他的是已经不可逃避的现实。(这是第二段和第三段) (疯狂钻石@mtime原创)
导演 分析报告
如果你同意我对剧情的分析,那么导演要表达的东西其实就很简单了——无非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更准确的说,是“日有所虑,夜有所梦”,那些日间引起焦虑的负面情绪体验(恐惧感等),最容易被带入梦境中。即使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句俗语仍是解释梦境的最基本原则。我觉得大卫林奇就在这种想法指引下,用《妖夜慌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梦境,并带着我们和梦者一起体验梦境之前的那些现实中的焦虑。
不过大卫林奇只负责呈现给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梦境和现实,却没有直接它进行任何注解。所以不论是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镜子、从火中还原的木屋,还是神秘的录像带,大卫林奇把所有这些诡异、晦涩的细节统统留给观众来玩味。
所以我觉得如果以相同的标准来看,大卫林奇在表现心理悬疑的手法上,比希区柯克还高明得多。希区柯克无疑非常喜欢弗洛伊德的理论,所以在《爱德华大夫》中原原本本依照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造了一个梦境,还煞有介事地进行解析;希区柯克甚至经常在他的影片中直接借角色之口引述弗洛伊德的观点。不过这样显得太过刻意和直白。至少我不会觉得《爱德华大夫》里那个怪异的梦境有多大的感染力,相反《妖夜慌踪》带给观众的焦虑和恐惧是那样真实,以至于让人觉得它真的是大卫林奇曾经经历的一个噩梦。
演员 分析报告
本片所有的演员中,饰演男主角Fred的影星Bill Pullman表现相当出色。如果你同意我对剧情的解析,那么你也会发现在影片第一段,Pullman将行凶后的极度焦虑和随之而来的精神衰弱、对妻子不忠的怨恨表现得相当到位。例如影片第一个正式镜头就是Fred心事沉重,十分不安地抽烟。这时候的情节其实是Fred刚把Dick Laurent杀死,Fred正被笼罩在行凶后的极度焦虑中。可以说,从影片第一个正式镜头开始,Pullman就完全融入了Fred这个角色,影片第一段的情节几乎全靠Pullman的表演来推动。
从这点来说,最相似的表演是《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花》的情节几乎就是靠梁朝伟的眼神推动的。(疯狂钻石@mtime原创)虽然国内几乎没有人看到梁朝伟的眼神里复仇的冷意和悔意,也几乎没有人真的看懂《花》的情节,但我觉得嘠纳的评委看懂了,否则他们不会把奖颁给梁朝伟。Pullman就没那么幸运,由于《妖》本身的极度晦涩,一直以来不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观众似乎都不知道他到底在演什么。
除Pullman之外,饰演神秘老头的Robert Blake是片中最大亮点。这个谁看了都浑身发冷的老头在聚会那一段的“惊艳”亮相已成为大卫林奇电影的一个标志性画面。这个角色之所以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除了成功的造型设计外,Blake出色的表演功不可没。
关键病征 分析报告
①“Dick Laurent死了”到底是谁说的
这是让大多数观众的逻辑陷入崩溃的情节。影片一开始,Fred听见门铃响,有人对他说“Dick Laurent死了”,然后还听见了警笛声,但从窗口望出去却什么都没有;但是影片最后,Fred自己按响了门铃,说出“Dick Laurent死了”。于是影片进入一个逻辑上无法自洽的死循环。
不过,这个奇怪的细节其实远没有那么复杂。影片开始时Fred听到“Dick Laurent死了”其实并不是真实的,而是他自己的幻觉!那时Fred刚刚开始出现幻觉,他越是怕自己杀人的事被人发觉,心底就越有一个跳出来跟自己说“你杀人了,别以为别人不知道”。听到警笛也是因为Fred害怕自己杀人的事败露。因此这个情节与在聚会中和神秘老头交谈是一样的,都是Fred自己的幻想,而第二次出现这个情节其实是Fred的梦境。这时候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走投无路,于是在梦中告诉现实中的自己,Dick Laurent死了,现实已不可挽回。
所以第一次是现实中的幻觉,代表的是焦虑和恐惧;第二次则是梦境,代表的是绝望。它们并非同时发生。
②神秘老头
那个神秘老头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其实都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这个人格是他自己心中的恐惧、不安的化身,不管在梦中还是在现实中都时刻提醒他现实无法逃避,越是焦虑,这个人格就越是出现。同时他也是Fred性格暴戾的一面,每当Fred起了杀念,神秘老头也会出现,例如在杀Dick Laurent时和在聚会上见到妻子和Andy暧昧时。在影片最后,当Fred和神秘老头一起在梦境中再次将Dick Laurent杀死,Fred希望逃避现实的愿望被彻底的绝望代替,于是神秘老头就消失了,与他自己合二为一。
③录像带
前面两卷神秘录像带是Fred的另一个人格——神秘老头拍摄的,其实就是Fred自己。这个人格通过录像带警告Fred“有人在监视着你,有人知道你的所作所为”,这正是Fred心中最恐惧的。如果仔细看第二卷录像带,会发现拍到的卧室中的Fred和他妻子根本就不像真人。录像带中的“Fred”不但身体僵硬,而且没有头!很明显是个模特。(疯狂钻石@mtime原创)
那么第三卷录像带怎么解释呢?一个人怎么可能用运动的镜头拍到自己肢解妻子?——其实根本就没有第三卷录像带!第三卷录像带只有Fred自己看到了,看这卷录像带其实只是Fred的幻觉,或者说是另一个人格的浮现,用这种方式让他记起了杀妻的事实。在狱中,当Fred脑中闪现这卷录像带的画面时,画面变成了彩色,可见这只是他自己的幻觉。
④木屋
在《妖》中,从大火中还原的木屋总是成为梦境和现实的转折点,木屋第一次出现是在狱中Fred进入梦境前,第二次则是梦中Peter变回Fred之前。由此推断,Fred是将Dick Laurent的尸体在木屋中烧掉了,行凶的地点成为行凶事实的替代品出现在幻觉和梦中,告诉自己现实无法逃避。“从大火中还原”则代表了Fred希望事实可以挽回的愿望。
⑤镜子
影片中有两个照镜子的情节。其一是Fred走入家中那条幽暗的长廊,照了镜子之后一脸阴沉地走出来,第二天他就发现自己把妻子肢解了。长廊和镜子都颇具象征意味,走进幽暗的长廊象征走入了自己人格中黑暗的一面,然后在镜子里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当他从长廊中回来时,不如说回来的是镜中的另一个自己——一个对妻子充满怨恨、失去理智的Fred。第二个照镜子的情节是在梦中Peter照镜子。这是梦境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Peter可以说春风得意,轻松自在,完全是一个美梦,这是Fred逃避现实的愿望的体现。也许Fred也意识到这和现实差距太大了。“这真的是我吗?”于是他从镜中看到了自己。果然,轻松自在的不是现实的Fred,而是梦中的Peter。从这里开始,恐惧不断地侵袭这个美梦,把它一步步拉回到现实的深渊。(疯狂钻石@mtime原创)
水平所限,分析到此为止。其实这只算一份很不完整的分析报告。这个病人的内心其实还隐藏着太多秘密等待挖掘。
也许有一天,大卫林奇终会成为电影界的曹雪芹,世上也会出现很多“林”学家。不知道那时玩味起《妖夜慌踪》来,是否还有那么多乐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32
妖夜慌踪的剧情简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