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两区规划提出的三个建设目标是什么?6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8 17:1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06 17:53
中华建设网讯 日前,国家*、河北省印发《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规划(2019-2035年)》,明确:张家口市到2035年,全面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主要河流生态径流得到恢复,白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力争达到Ⅱ类,永定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5%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0%;湿地率达到6.4%。

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简称首都"两区"。
所谓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就是张家口要恢复与保护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永定河、潮白河等流域为重点,改善水文条件、调节径流、净化水质,提升水源涵养功能.
所谓首都生态环境支撑区,就是张家口要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用地比例,加强水体、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提升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和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
《规划》就张家口建成首都"两区",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到 2022 年,首都"两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地表径流量与出境入京水量减少的态势得到基本控制,水源涵养功能逐渐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较大改善。白河出境断面水质、永定河出境断面水质平均保持在Ⅲ类;森林面积达到27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左右;草原面积达到1695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72%; 湿地面积达到346万亩,湿地率达到6.2%;冬奥赛区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到25 微克/立方米。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健全,高质量绿色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到 2035 年,全面建成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主要河流生态径流得到恢复,地下水位实现稳定回升,水源涵养功能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白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力争达到II类,永定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以上,森林面积达到 30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5%左右;草原面积达到1775 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0%;湿地面积达到351万亩,湿地率达到6.4%;张家口全市PM2.5年均浓度力争降至25微克/立方米。生态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全面建成京津冀绿色发展示范区、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展望本世纪中叶,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支撑功能全面巩固提升,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态保护机制全面形成。
根据规划,张家口将构建以绿色发展主轴为柄、两山(脉)两水(系)为骨、山体森林和草原湿地为屏的首都"伞"型生态环境支撑格局。
"伞骨"由"山骨"和"水骨"组成,依托大海陀、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山系,构建"伞"型格局的两条"山骨";依托桑干河和白河-妫水河-密云水库-潮白河水系,构建首都生态保护格局的两条"水骨"。二者共同提升水源涵养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未来张开"伞屏",张家口将为北京形成两道生态屏障。

第一道生态屏障,由海拔1800米左右的蔚县山脉-赤城县南山体构成,涉及蔚县、怀来、涿鹿和赤城四县,通过实施封山育林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首都"两区"的生态保障能力。
第二道生态屏障,由海拔1500米左右的坝上草原和坝上高原湿地等构成,涉及康保、张北、尚义、沽源等四县,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恢复和保护湖泊湿地资源,形成沿边沿坝防风固沙生态屏障。
据介绍,《规划》突出了四个亮点:
一是围绕打造什么样的首都"两区",提出努力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首都生态环境支撑区、京津冀绿色发展示范区、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等四个定位。
二是以2022年、2035年为时间节点,明确了首都"两区"建设的建设目标。
三是突出空间布局,创新性提出构建首都"伞"型生态环境支撑格局。
四是聚焦怎么建设首都"两区",提出重点做好"关停、搬迁、严控、引水、退耕、治煤、造林、保护、发展"等九件大事,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生态保护机制全面形成。

《规划》要求,加强生态空间管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划定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与修复,逐步构建首都"伞"型生态环境支撑格局。
提升水源涵养功能。统筹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大力推进涵水蓄水、集约用水、多源增水,有序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地表蓄水、高效节水、再生水利用等系列水源涵养工程,持续提升水源涵养功能,进一步提高向首都输水能力。
增强林草湿地系统功能。大力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实施造林育林护林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坝上高原湿地保护恢复等工程,推进草原公园、示范牧场、湿地公园建设,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固碳释氧和气候调节等生态服务功能持续提升。
实施矿山综合整治。严格控制矿产资源开发,实行矿山有序退出,全面开展露天矿山污染深度整治,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积极引导矿山企业绿色转型,到2020年底实现原有矿山80%左右有序退出,50%左右大中型矿山达到绿色矿山标准,其余达不到绿色矿山标准的一律关停。
强化环境支撑。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程,全面加强大气、水、土壤环境的整治和管控,到2022年冬奥赛区PM2.5年均浓度稳定达到25微克/立方米,白河和永定河出境断面水质平均保持在Ⅲ类,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交好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优化发展绿色产业。围绕生态兴市、生态强市目标,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重点发展可再生能源、冰雪运动、大数据、文化旅游康养、生态农业等产业,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建成京津冀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国际冰雪运动与休闲旅游胜地打下坚实基础。
推进城乡融合绿色发展。坚持城乡统筹,优化城乡格局,构建绿色城镇体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22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全市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优化城镇发展布局。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构建"一主三副多点" 绿色城镇体系,处理好与延庆、昌平等接壤地区的分工协作关系。
推进绿色城镇建设。构建布局科学、功能良好的城镇生态系统和城镇绿色环境,凸显"河为脉、山为骨、绿为体、文为魂"的绿色生态特色,推动形成城镇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构建绿色发展基础支撑。构建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绿色能源输送网络,强化通信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畅通与京津冀区域多元化协作渠道,引入京津优质教育医疗、信息科技、文化体育资源,有效支撑冬奥会举办,实现绿色发展成果惠及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