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道教宫观,除白云观外,还有没有别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33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4:56
北京的道教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燕地即产生早期道教的雏形,并出现了许多著名方士。道教在中原地区形成并传入北京以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金代中叶受到尊崇,元代仍然十分流行,明代时,因太祖、成祖及世宗等崇信道教,使道教曾活跃一时。而清代统治者重视佛教,道教相对受到冷落,致使日益衰落。*年间,道教依然没有摆脱衰败的命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北京仅存各类大小道教寺观65所。
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滨河路,是北京最大的道教建筑群。观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长观,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火。元初全真派道长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极宫掌管全国道教,遂更名长春宫。金天会五年(1127)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在宫东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元代末年,长春宫等建筑毁于兵燹,白云观独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后二殿和一些附属建筑,正统年间又大规模重建和添建,使观之规制趋于完善。明末,观复毁于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来基础上重新大规模重修与扩建,今白云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殿阁规制即形成于此时。以后,在乾隆、光绪年间又有修缮和少量添建。*期间,观内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变的残破。解放后,*于1956年拨款进行修缮,1957年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期间,观再次受到破坏,1981年又拨款全面修葺,并对外开放。1979年,观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白云观坐北朝南,分为中、东、西三路以及后院计四个部分,占地面积1公顷多。主要殿宇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山门、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丘祖殿、三清阁等建筑,配殿、廊庑分列中轴两旁。山门前神路的前端有棂星门,为一四柱七楼木结构牌坊,正楼前后有额,前书“洞天胜境”,后书“琼林阆苑”。山门建于明代,面阔三间,单檐琉璃瓦歇山顶,汉白玉雕花拱券石门,檐下额书“敕建白云观”,门前有石狮、华表等物。棂星门外有砖砌照壁,壁心嵌“万古长春”字样的琉璃雕砖。山门内为灵官殿,原为四帅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内奉王灵官像。灵官殿后东西两侧有钟鼓楼,为方形二层建筑,东为鼓楼,西为钟楼,与其他寺观布置相反。其后为玉皇殿,坐落于高大的“凸”字形台基之上,殿面阔五间,三间前列月台,灰筒瓦歇山顶,殿内供玉皇大帝神像,现两侧的万历年间铸造的铜像为他处移来。老律堂原称七真殿,位于玉皇殿后,为观内道士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殿面阔三间,勾连搭建筑,前出月台。殿内供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塑像,丘处机居中,殿内正梁上悬康熙御书“琅简真庭”横匾。殿外月台右方立铜骡一骑,原为东岳庙之物,后移至此处。丘祖殿为老律堂后一组自成院落的前列建筑,始建于金正大五年(1128),名处顺堂,清康熙年间改为贞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改为今名,是全真龙门派后裔奉祀丘处机的殿堂,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殿内塑有丘真人和二胁侍像,有瘿钵置于石座上,相传为宋代遗物,为乾隆帝所赐。三清阁和四御殿是与丘祖殿组成院落的正房,上下两层,上为三清阁,下为四御殿,面阔五间,前出廊,是白云观中路北端的顶点建筑。三清阁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御殿供天神界的四位大帝像。阁两侧有转角翼楼相通,东为藏经楼,原藏有明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后移交北京图书馆。西翼楼为朝天楼或望月楼。三清阁后为云集园,是白云观的后院,也是观最北端的建筑。云集园始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园中以戒台、云集山房为主体建筑,另外尚有云华仙馆、友鹤亭、妙香亭、退居楼等建筑点缀园中。云集山房面阔三间,周以围廊;戒台位于其南,北向,为传经受戒之所,其两侧有游廊迂回,后有假山横亘。整个后院布局精巧、景色幽美。观东路原有南极殿、真武殿、火神殿、斋堂等建筑,因所奉神像早毁,现已辟为寮房,作为生活居住区。东路尚有保存完好建于雍正年间的罗公塔,塔八角*,砖石结构,雕花细腻,古朴庄重。西路建筑吕祖殿、八仙殿、元君殿、元辰殿、祠堂院等;祠堂在南端,为供奉白云观历代方丈神位之所;元君殿,亦称娘娘殿,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面阔三间,歇山顶,中奉碧霞元君,左右为子孙娘娘和眼光娘娘,殿左右复有悬山各一座,下有催生娘娘和天花娘娘塑像,殿原为坐北朝南,现为坐南朝北,为观中唯一的倒座殿;吕祖殿位于元君殿西侧,建于嘉庆十三年(1808),为一独立院落。院分前后亮殿,均面阔三间,两侧配以庑廊;前殿为八仙殿,殿中顺两山塑八仙像。穿八仙殿而过为吕祖殿,为供奉吕洞宾的专殿,殿为绿琉璃瓦顶,为观中仅有;元辰殿在三清阁西侧,又名六十甲子殿,为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像之所,殿面阔五间,灰瓦歇山顶,殿内原奉六十甲子像毁于“*”,现为1984年补塑,并于*新塑斗姥像做主神。
大高玄殿位于西城区三座门大街23号,是明清两代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二十六年(1547)毁于火,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清代因避康熙帝名讳,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为“大高殿”,并于雍正八年(1730)、乾隆十一年(1746)、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重修,后又有多次修葺。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殿受到严重破坏,后修复。*年间,殿前部分建筑进行了拆除和改动。解放初期,*曾对殿前木牌楼和习礼亭进行修缮,1956年在修景山前街时,将两座牌楼、两座亭子、北上门和两边连房拆除。1957年,殿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殿坐北朝南,南北长264米,东西宽57米,占地面积近1.5公顷,现存古建筑约1600平方米,基本上保持了原建风格。殿沿中轴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高玄门、大高玄殿、九天万法雷坛、乾元阁等主体建筑,其左右布置有配殿、钟鼓楼及值房等建筑。殿前有两重琉璃门,均为并列的三座洞券门,护以石栏。琉璃门内有大高玄门,门面阔三间,中间有御路,通面阔16.20米,通进深8.80米,黄琉璃筒瓦歇山顶调大脊,五踩单昂斗栱。门内东西有钟鼓楼,均为方形平面,两层,黄琉璃瓦歇山顶,其内钟、鼓亦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失落。大高玄殿面阔七间,通面阔34米,通进深16.5米,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上檐七踩单翘重昂斗栱,下檐五踩重昂斗栱,金龙和玺彩画,前檐明、次间各四扇四抹隔扇门,两梢间为槛窗,均为三交六碗菱花窗格,带铜面页。大殿座落于汉白玉石栏杆围绕的须弥座台基之上,前有月台,正面踏跺三出,中间有石雕御路,御路上雕有云龙、云凤、鹤等图案。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五间,均为绿琉璃瓦歇山顶,前出廊,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栱,旋子点金彩画。九天万法雷坛,位于大殿之后,面阔五间,通面阔15米,通进深10米,单檐庑殿顶,绿琉璃瓦黄剪边,五踩重昂斗栱,檐下绘旋子点金彩画,殿前有围以汉白玉石护栏的月台,中间有御路。殿东西有配房,各九开间,通面阔37.40米,通进深9.60米,绿琉璃瓦歇山顶调大脊。大高玄殿最北的是一座两层楼阁,上层名“乾元阁”,为八根柱子构成圆攒尖顶,覆紫色琉璃瓦,亭立于平座上,周以围廊,有木质栏杆;下层名“坤贞宇”,方形,腰檐铺黄琉璃瓦,单翘单昂斗栱,井口天花,绘金龙;阁建于有汉白玉护栏的台基之上,正面中间有踏跺,石雕御路。
都城隍庙位于西城区成贤街33号,为供奉都城城隍的神庙,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庙始建于元至元七年(1270),初名佑圣王灵应庙。元天历二年(1329)加封大都城隍为护国保宁王,夫人为王妃。明永乐年间重修,更名为大威灵寺,以后明清各朝先后进行了重修或重建。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原有庙门、顺德门、阐威门等三道门,均三间,左右各一门。另有钟鼓楼、大威灵祠、寝祠、两庑各三间及治牲所、井亭、燎炉、碑亭等,现仅存寝祠。寝祠面阔五间,通阔24.8米,通进深17米,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黄琉璃瓦黑剪边歇山顶调大脊,正吻垂兽,排山滴水,五踩重昂斗栱,旋子彩画,五抹斜方格门窗,殿内井口天花,前后加金柱,一斗三升斗栱。殿前出轩三间,通面阔17.80米,进深7米,轩内为溜金斗栱。庙内尚存明英宗、清世宗、清高宗御书石碑。
东岳庙位于朝外大街141号,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庙为东汉时中国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天师)第三十八代后裔张留孙开始筹资兴建,其逝世后由其弟子吴全节完成。庙动工于元延佑六年(1319),至治三年(1323)竣工,赐名为东岳仁寿宫,作为东岳大帝的行宫。元泰定二年(1325)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出资修建后殿,作为大帝和帝后的寝宫,天历元年(1328)完工,赐名昭德殿。明正统十二年(1447),明英宗于故地修葺和扩建,并更庙名为东岳庙,大殿为岱岳殿,后殿为育德殿。万历三年(1575),明神宗及其母李太后捐资重修东岳庙,次年又建造钟鼓楼。万历二十五年(1592)再次对东岳庙进行修葺,并加筑东、西太子殿和后罩楼。万历三十五年(1607),宫中太监又捐资修建庙前琉璃牌坊,至此,东岳庙正院殿宇工程基本完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庙毁于火,康熙四十一年修复。乾隆年间又对迈哦进行修葺。道光年间,庙中道士马宜麟重修庙宇,并扩建东西道院,东岳庙基本格局遂趋完备。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东岳庙为日军占据,损毁严重。*年间,庙日趋衰败,至解放前夕庙中仅余道士9人。解放后,庙被机关、学校占用。1957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期间,庙中文物毁失殆尽。后因道路扩建,将山门和门前两座跨街木牌楼拆除。1995年底,东岳庙中路移交朝阳区文物文化管理局,并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对外开放。1996年,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坐北朝南,占地约6公顷,有殿宇600余间,分中路正院和东、西道院三个部分。其建筑虽经明清两代重建、扩建,但中轴线上建筑的格局和庑殿斗栱及替木等仍保持着元代建筑的形制与特点,布局整齐,规制宏丽。中路现存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棂星门、戟门、岱岳殿、育德殿等,其他建筑则均匀、规整、对称地分布于两侧,形成既独立又相互连通的六进院落。戟门,又名瞻岱门,面阔五间,庑殿顶殿式做法,明次间三间为穿堂,左右两梢间内前有道教*神哼哈二将塑像,后有十太保塑像。过戟门,有一长60米、高近1米的甬路连接庙的主殿岱岳殿。甬路两旁有钟鼓楼,均为方形,二层,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两檐间悬有明代陡匾,西侧钟楼为“鲸音”,东侧鼓楼为“鼍音”。岱岳殿坐落于长25米、宽19米的台基之上,面阔五间,进深十一檩,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庑殿顶。檐下单翘三昂斗栱,正面坐龙天花,和玺彩画。殿前后有抱厦,前为歇山卷棚顶,面阔三间,进深八檩;后为四檩悬山卷棚顶,面阔一间。岱岳殿两侧分别引出东西环廊回庑,连接东西朵殿和配殿,合围于戟门两侧。东朵殿称三茅君殿,西朵殿称炳灵公殿,东配殿为阜财神殿,西配殿为广嗣神殿,皆面阔三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歇山顶,两配殿檐下转角处为鸳鸯交首斗栱,仍保持宋、元时期的建筑特点。育德殿以一穿堂与岱岳殿相连接,殿面阔五间,灰筒瓦绿琉璃剪边庑殿顶,前出抱厦,抱厦面阔三间,歇山卷棚顶。岱岳殿与育德殿整体格局如“工”字,为典型的宋、元建筑形制。戟门左右及向北的两侧有环绕的庑殿为地狱七十六司,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悬山调大脊,其前后檐下斗栱呈明显的元代形制特点。中路正院后部是后罩楼,二层,悬山调大脊,前出廊,三面环抱共七十四楹,内有娘娘殿、斗母殿、关帝殿、灶君殿、灵官殿、真武殿等,楼下有三间御座房,清末专供皇帝来庙祭典或往东陵时休憩使用。东院由六个小院组成,有伏魔大帝殿、江东殿、丫髻山九位娘娘殿等,其大部分为花园,奇花异果、回廊怪石点缀其间,景色宜人。西院则分布着一些零散殿宇,格局不甚规整,所供神祗多为民间俗神,如药王殿、鲁班殿、月老殿等。现东西两院仍为单位占用,部分建筑因改建楼房被拆除。
火德真君庙,俗称火神庙,位于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77号,1984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庙相传为元代所建,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在元代庙址上改建,将殿宇改作琉璃瓦顶,并建重阁。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庙坐北朝南,有门东向。东向山门内外各有一牌楼,门外还有旗杆等物。山门面阔三间,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山门内有钟鼓楼。门内为前殿,称为灵官殿,殿面阔三间,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二层殿面阔三间,勾连搭建筑,前为硬山箍头脊,后为歇山顶,蓝琉璃瓦绿剪边筒瓦顶。三层殿为二层,硬山调大脊,蓝琉璃瓦绿剪边筒瓦顶。四层殿为二层,名万寿景命宝阁,黄琉璃瓦硬山调大脊。东西配楼二层,硬山调大脊,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殿后有亭,可眺望什刹海。
吕祖阁位于西城区新壁街41号和明光胡同6号,是供奉以吕岩为主的道教宫观。阁始建于清初,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阁坐北朝南,山门因建楼而拆除,现存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以及各配殿等。钟鼓楼均为方形,5.20米见宽,重檐歇山筒瓦顶调大脊,砖吻垂兽,五小兽,上有障日板。前殿面阔三间,通阔12.85米,通进深9.30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正吻垂兽,五小兽,排山滴水,殿前有高约2米的石狮一对。中殿面阔三间,通阔12.85米,通进深9.30米,硬山调大脊筒瓦顶,正吻垂兽,五小兽,排山滴水,殿前有形制相似的东西配殿各三间,硬山箍头脊东西配房各三间。后殿面阔五间,通阔20.55米,通进深9.7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硬山调大脊,正吻垂兽,五小兽,排山滴水,前出廊,旋子彩画,殿前有月台。东西配殿各五间,通阔18.3米,通进深6.25米,另有耳房三间。
宣仁庙位于北池子大街2号和4号,雍正六年(1728)敕建,祭祀风神,俗称风神庙。嘉庆九年(1804),曾对庙进行重修。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主要建筑有影壁、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等。影壁为琉璃砖所砌,绿琉璃瓦歇山顶调大脊,金边宝相花心,下有石须弥座。钟鼓楼为方形,黄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山门三间,黄琉璃筒瓦歇山顶调大脊,檐下悬“敕建宣仁庙”石额,东西两侧有八字墙。前殿为祭祀风伯,面阔三间,通阔10米,通进深6.2米,旋子彩画。中殿,为庙之主体建筑,面阔三间,通阔14.4米,通进深11.8米,殿内盘龙井口天花,和玺彩画,正中梁上悬雍正帝御书“协和昭泰”匾额。后殿为祭祀八风神之所,面阔五间,通阔18.5米,进深8.5米,旋子彩画。各殿均为黄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医院占用。
凝和庙位于北池子大街46号,雍正八年(1730)敕建,祭祀云神,俗称云神庙。*年间时作为学校,现为北池子小学,1984年被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庙街门西向,殿宇则坐北朝南,原有建筑有影壁、钟鼓楼、及四层大殿等,现存大殿及后殿等。大殿面阔三间,通阔14.4米,进深11.8米,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重昂五踩斗栱,和玺彩画,盘龙井口天花,六抹方格玻璃门窗。后殿面阔五间,通阔18.4米,进深8.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明间单昂斗栱,平身科六攒,次间四攒,六抹方格玻璃门窗,内檐为单翘三踩斗栱,井口天花,后殿两侧各有朵殿三间,面阔10米,进深6.4米,灰筒瓦大式硬山箍头脊。
昭显庙位于西城区北长街71号,始建于雍正十年(1732),祭祀雷神,俗称雷神庙。*时期北京教育会在此成立,1925年3月10日至4月15日,“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1984年,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庙坐北朝南,外垣门东向。中轴线上原有影壁、山门、前殿、中殿、后殿等建筑,现仅存影壁及后殿。影壁长约22米,高约3.5米,厚约2米,绿琉璃筒瓦硬山调大脊。后殿面阔五间,通阔18.5米,通进深8.45米,黄琉璃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三踩单昂斗栱,和玺彩画。
此外,北京现存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还有位于东城区的大慈延福宫、西城区鼓楼西大街149号的关岳庙、复兴门内北顺城街13、15号的吕祖阁、宣武区白纸坊东街的三教寺、顺义牛栏山的元圣宫、海淀区蓝靛厂的立马关帝庙、宣武区万寿公园的万寿西宫、琉璃厂东街29号的火神庙、崇文区花市的火神庙、东晓市街的药王庙、海淀区黑龙潭的龙王庙、朝阳区的九天玄女娘娘庙、朝外大街的天仙宫、丰台区南苑的中顶庙、长辛店的火神庙、房山区黄山店乡的玉虚宫、区大南峪的吕祖庙、官道乡的关帝庙、琉璃河乡的岫云观、瑞云寺、密云县古北口的吕祖阁、药王庙、通州区西南边乡的碧霞元君庙、伏魔大帝宫等,它们多数被列入北京市或各区县文物保护单位,陆续得到保护和修缮,成为北京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6:14
北京的道教宫观除白云观,还有
北京都城隍庙 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3号,现仅存后殿(寝祠)5间。
朝天宫 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早已废弃。
崇真万寿宫 现已废弃。
大慈延福宫 东城区朝阳门内大街 203号,现大部分荒废。
大高玄殿 北京西城区景山前街,故宫神武门西北。
东岳庙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门外大街。
北京火神庙 即“敕建火德真君庙”,位于北京市地安门外、什刹海旁,历来由正一派道士住持。北京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吕祖宫
吕祖阁 北京西城区和平门内北新华街 41号和光明胡同6号。
凝和宫 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市46号。旧称“云神庙”。
蟠桃宫 北京市原东便门内,护城河桥南。现已损毁。
神乐署 北京市崇文区天坛外坛西墙内。
玉皇阁 北京市西城区育强胡同 22号,又称“玉皇庙”。现大部分已损毁。
玉虚观 北京昌平县十三陵德胜口西的沟崖中峰,海拔1,500米。
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