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9:40
共4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05:36
孔子“罕言利”(《子罕》)。通观《论语》文本,孔子言利与言仁、言礼相比,确属“罕言”。但“罕言”并非不言。孔子既云“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就说明孔子承认并肯定了利作为人之一种需要的客观性和正当性。孔子视“贫贱”为“耻辱”,其云“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邦无道,富且贵也,耻也。”(《泰伯》)此将贫贱富贵问题与国家兴衰联系一起,国家政治清明,形势大好,可你却不能勤劳致富,依然贫困潦倒,这是个人的耻辱。当然,政治黑暗,社会无道,你却荣华富贵,这也是个人的耻辱。
孔子肯定利的合理性、正当性的思想,在其对子贡的态度上还可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孔子弟子中,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闻一知十”,安贫乐道。(《雍也》)可谓坚韧执着,德高行正,然却穷困潦倒。而子贡却不尊师命,不安本分,热衷于经商赢利,预测行情却屡发屡中。在颜回与子贡的比较中,一方面抒发了孔子对春秋时期“道德与财富”之间倒挂失衡现象的感慨和无奈,另一方面体现出孔子对子贡选择经商之路的默许,且从“亿则屡中”的语气中似乎还流露出庆幸和释怀。当然,孔子言利自有尺度。《论语》文本中,孔子言利常常和义紧密联系,提出“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将“利”与“义”割裂开来。孔子明确区分出生活中存在义与不义两种利益,人对义有“可求”与“不可求”两种态度,人获利有正当与不正当两种手段。孔子提出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认识利益和获取利益,强调以正当合义的行为来求取富贵、摆脱贫贱。否则,宁可不处富,不脱贫。这种以道义为标准的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正是当代构建和谐社会所要认真思考和大力弘扬的。任何个人、社会、国家都能以正义之心,积极进取,发展经济,就有可能减少纠纷,避免祸乱,缔结和平,造福人类。
孔子还以更加开放的视野讨论财利问题,提出要利他达人,要富国利民。首先,孔子把国家利益与百姓利益联系在一起,认为百姓足君才能足,百姓不足君则不足(《颜渊》),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本思想。孔子还具体提出了实现君足民足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节用”可以减少财政开支,为“爱人”创造条件。“节用”意味着可以“轻徭役”,为“使民以时”、广开财源提供保证。其次,孔子重视利益分配和社会稳定的关系。《论语·季氏》载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虽没有提出“均贫富”的思想,但他深知利益不均、贫富差距的危险和后患。为了消解这种祸患,孔子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停留在伦理层面的道德呼喊,尽管没有制度约束,但对缓解社会矛盾、倡导社会风气当有一定之效用。只要有“立人”、“达人”、“爱人”之境界,富裕的人当会考虑贫困的人,发达地区的人当能带动落后地区的人。这样,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2:44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少也。与:赞同、肯定。意为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出自《论语·子罕》。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该句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利、命以及仁的看法,利即利益,命即天命,仁即仁义,说明孔子对“利”的轻视。
在《论语》书中,我们也多处见到他谈“利”的问题,但基本上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可以说孔子很少谈“利”。此外,本章说孔子赞同“命”和“仁”,表明孔子对此是十分重视的。孔子讲“命”,常将“命”与“天”相连,即“天命”,这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孔子还讲“仁”,这是其思想的核心。
扩展资料
孔子关于利、命、仁的其他论述及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利
1、《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解释: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2、《左传·成公·成公二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解释:礼用来推行道义,道义用来产生利益,利益用来使老百姓太平,这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二、命
1、《论语·八佾篇》: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解释:祭祀祖先就像祖先真在面前,祭神就像神真在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那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2、《论语·述而篇》: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解释: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三、仁
1、《论语·八佾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解释: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2、《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四、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它对于我们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理论支援以夯实、筑高*阵地,对于社会树立核心价值观以寻求长治久安良策,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化,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有重大意义。
儒家思想中仁、利等思想有许多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我国进一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子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4:02
子罕言利与命1,与仁2.\x0d【注释】(1)罕:少.与,和;(2)与:认可,赞许.\x0d【译文】 孔子极少谈论利和天命,赞许仁道.\x0d对于这条解释,历来分歧很大.主要有:1、杨伯峻::“孔子很少(主动)谈到功利、命运和仁德.”因此,他认为,此句不应断开,应当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金人王若虚:“孔子很少谈到利,赞成命,赞成仁.”3、还有人认为,罕与轩通假,轩训显,此句应译为:“孔子很明显地谈到利、命和仁.”我之所以把它译为“罕言利与命,赞许仁”,是按照《论语》中的实际情况说的.在《论语》中,据杨伯峻、赵纪彬两先生统计,谈到仁字的109处,其中有105次作“仁德”讲.仁者爱人,3次,其它1次.伯峻先生统计,全书用“利”字仅10次.其中只有六次是指“利益”.4次作动词、形容词使用,与利益、私利无关.说“罕用”利,十分恰当.对于命字,也是如此,全书使用21次,加3次“天命”,总计24次.真正用为“天命、命运的只有13次.其余11次作寿命、生命、辞令、命令、使命等,与命运、天命无关.说罕言’命’,也名副其实.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5:37
利:夫子之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之。性,即人性本恶,孔子不信任人性,好人坏人本质上所有人都是贪得无厌,损人利己的,只有复杂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