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君臣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3:1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7 17:01
问的好!为什么历史上这样的事总是层出不穷呢?理由很简单‘功绩’.我们不妨来共同分析一下.多少王朝的创建,岂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左右.正是因为这样,在打江山时,许许多多的兄弟都是通过个人的血肉之躯和卓越才华才获得胜利,他们的赫赫战功与最高领导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者是大有人在.那么,在众人的眼里,这个至高无上的位子到底由谁来坐才算合适呢?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喽!哈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7 17:0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个人觉得用于君臣也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7 17:02
利益问题,地位和君权的归属问题!!!!!!!!!!!!!!!!!!!!!!!!!!!!!!!!!!!!!!!!!!!!!!!!!!!!!!!!!!!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7 17:02
这些东西不懂,还没学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7 17:03
开国君主杀功臣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断发生,这就不能仅从各个君主的个人性格、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和行为定势等的原因来说明了,只有从封建**的源头上去分析才能看清事物本质。酿成开国君主杀功臣这一历史悲剧的主要根源是封建**中的个人专权制、终身制和世袭制。
中国的封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朕即国家”,“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主不仅具有最后决策权,而且每句话都是“金科玉律”,“言出必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甚至赐臣以死时,还要臣下“谢主隆恩”,口呼“万岁”。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已使这套“主”与“奴”的君臣关系深入人心、融入伦理、形成制度、凝成法律。而且君主杀人全凭他一人好恶,根本不必履行司法程序。久而久之,在中国朝廷中君臣之间就形成了特有的“帝王心态”和“子民心态”。
开国君主大多有雄才大略,“帝王心态”在这一群体中自然更为突出。打天下时,大敌当前,目标一致,能比较谦和,折节下士;坐天下时,乾纲独断,就“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了。因此,“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安乐”就成为开国君臣关系中的普遍现象。皇权是不可分割、不可分享的,开国君主杀功臣的第一层意思是怕权力受到威胁,于是对属下稍有疑虑,真伪未辨,即以“杀”之为安。这“杀”字,不只是指“杀头”,还广义地包括“贬”、“废”、“放”、“坐”、“囚”等,总之是不再让你在“卧榻之侧”想入非非,鼾声阵阵了。
第二层意思是,打天下时,开国君主一般直接活动在底层,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决策正确的时候居多;即使有不准确的地方,听取下属意见,心理障碍较少,也可以及时改正。坐天下时,一国之事,系于一身,难以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决策错误的时候就多起来了,纵有下属进谏,已经滋长了的“帝王心态”就容不得这些逆耳忠言了,更谈不上改正了。而且“*之心,日益骄固”,当君主自己的治国方略一旦形成,再听到反面意见就认为下属渐萌“异心”;即使不是“异心”,也是“不能体察圣意”,“不听招呼”,干脆一“杀”了之。
再一层意思是,君位的终身制与君主老龄化的矛盾愈益凸显。君主老了,“帝王心态”嫌旨恿艘徊恪袄先诵奶�保�郧楦�庸缕А⒅崔郑�械模�率瞪弦咽恰安》蛑喂�薄T�竞芸�士砗竦娜耍�馐比闯:�刹虏猓�晕曳獗铡A硪环矫妫�⑿鄢倌海�谛娜椿共环�希�氤涯堋5�暇�骶镁由罟��盒“�В��L�坏绞登椋�卸暇途�J�螅�虼耍�泄�糯�目���骱苌倌芄惶�觥霸缒旯�秃艽螅�砟甏砦蠛芏唷闭飧鲋芷诼实摹U庋��酵砟辏�氤枷碌拿�芫透�蛹馊窳恕R虼丝���髟谕砟晟惫Τ嫉奶乇鸲啵�胝庖徊阋馑疾晃薰叵怠?
最后,君位的世袭制更使开国君主杀功臣多了一层动机。封建帝制是“家天下”,“家族所有制”。老君主要考虑自己的子孙能否久享大统,特别是开国后第二、第三代皇嗣能否驾御朝政。秦隋殷鉴不远,二世而亡的教训自然成了历代开国君主的心病。因此,当开国君主感到自己的储君较弱难以御下时,功臣被杀的就更多了。
在长期封建**下,君主一方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杀功臣,这遂成为中国古代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那么,在功臣方面又有哪些“心态”和“对策”,从而导致不同的命运呢?
很多功臣并不意识到君主的“帝王心态”,他们等待着“*行赏”、“封妻荫子”、“永享富贵”。有的还“居功自傲”,“拥兵自重”,甚至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干扰君主的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直到大祸临头时才惊呼“藏弓烹狗”,他们的悲剧是“至死不明白”。
有些功臣没有意识到开国后君臣关系的角色变化,也没有理解君主开国后新的意图和“帝王心态”的萌生,一味按过去的作风和章法办事,主观上想忠君尽职,有的还确实做出了很好的政绩,但君主的感觉未必如此。“功高震主”,反而惹祸杀身。“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这种悲剧也是常有的。
很多功臣知道“伴君如伴虎”,于是谨言慎行,逆来顺受,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从不干上“逆鳞”,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他们希望能保个平安,到时告老还乡,求得善终。这些功臣活得很苦很累,其中有些勉强保住了平安,有些却仍难免各种不测,以悲剧告终。
有些功臣摸透了“帝王心态”,一味揣摩君主心理,迎合君主意图,取得君主欢心,逐渐演变成君主身边的佞臣、弄臣、权臣。一旦时机到来,各种擅权谋逆之事往往就发生在这一层人身上。按说开国君主最应警惕的是这一类人,但却往往被这类人蒙蔽而难以警觉,这又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历史悲剧。
开国后君臣关系如此复杂,一些深明事理的功臣就采取主动回避的方式,远离朝廷,退出政界。有的云游四海,寄情山水;有的著书立说,耕读自娱;有的金屋藏娇,浅斟低唱;有的含饴弄孙,坐享天伦。这对他们个人来说是一种摆脱,但对国家来说仍是一种损失,从根本上来说也还是一种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