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3:09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22:22
先讲这诗的背景,这诗是阳明赴贵阳龙场55首诗中的。顺序大约是第二十首(王阳明全集上第六八四页)。写这首诗的时候,据年谱载(王阳明全集下一二二七),阳明三十六岁,被贬途中,权奸刘谨遣人随侦,先生自度不免,以投江诈之。后随商船游舟山,海上飓风大作,一日夜到闽。这诗就是在狂风大作的时候写的(到了福建的时候,先生又作武夷次壁间韵)。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22:22
夷有蛮夷之地,又指还未受教育开化的人,表示凶险,应该是说诗人处与很凶险的地方或者处境很凶险,第二句是明显的转折,一般来说都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后两句借景抒情,锡是一种细麻做的衣服,你应该困惑的是这一点,下天风百度的没错,是正解,意思就是诗人穿着简陋的细*(*价值不高),联系上下文,诗人即使遭遇危险,也不畏惧,要乘正气之风抒展自己心中的抱负,写景的我就不翻译了,百度的都是正解,没啥意思,王阳明是陆王心学的开创者,反对日渐腐朽的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者,这就是为什么说他是乘正气之风,通过他的身份有助于你的理解,绝对不是百度,特意翻了历史书和古汉语词典,感觉满意的话记得加分啊。不是我不解释写景,我的是手机,怕传不上去,而且百度的自己很完善了,想来你也只是不懂其中几个关键的地方,不能因此不加分哦!追问锡不是锡杖的意思吗,飞锡怎么解,回答完这个我就加分,嘻嘻!追答(飞锡) 佛教语。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 ,开始解释的有点不对,佛教有教义有忍耐,应该是说王阳明要不断与日渐腐朽的程朱理学做斗争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1 22:23
直觉上夷这个字应作“平坦”讲,和险相对照。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还说过类似于路之险夷必行而后知之类的话。可作一佐证。
前两句应是形容顺境逆境都不足以动荡此心。心只主一个天理,各种纷繁杂念(如对险的畏惧和对夷的庆幸)只如浮云一般,来便来去便去,心不随之妄动,是所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很明显,前两句并非写景,而是说理。
后两句则笔锋一转,为此前叙述出的道理找了一个情境,画面感极强。
夜静海涛三万里,这一句有四个元素:暗、静、动、阔。夜静但海潮喧嚣,那么到底是安静还是喧闹呢?答案是取决于你的内心,夜静二字呼应前文“夷”、海涛二字呼应前文“险”,是化理于景,亦颇有禅宗意味。而阔字亦暗指人生道路漫长,在人生旅途当中有安静有扰攘,有平坦有艰辛。而暗夜则意味着尚未“明心见性”的内心,指的还未开悟的愚夫愚妇,也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这句的意思就是在尚未开悟的人眼里,我们的人生路上,世界是灰暗的,时艰难时顺遂的,且是漫长的。
最后一句月明飞锡下天风,指的是一种开悟的状态。只有开悟后的人,便有如中天月明,与上句中暗夜相呼应。在开悟的人眼中,无论险夷,无论安静还是纷扰,都被良知朗照,有些明月照大江的意思。任各种思绪翻涌,但守本心便是。锡杖作为佛家法器,在这里亦为开悟者之佐证。月明飞锡下天风翻译过来就是,开了悟的圣人,用此心良知匡正世间万物,仿佛乘着天理从天而降。这里涉及到王阳明对格物二字的理解,他认为“格”是做匡正的意思,是用此心良知还原事物本来面貌,因此,后两句反映了普通人在盲目中挣扎,最后开悟的畅快之情。
以上均是一些个人感悟,巧逢题主旧问便借宝地一吐为快。笺注之解,自惭谫陋,如蒙批评指正,诚愿拜受嘉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