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和畲族的风俗习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8 10:4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3:32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 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14:50
水族男女都爱穿青、蓝两色服装。男子穿大襟长、短衫,用青布包头。妇女上身通常穿蓝布大襟无领半长衫,胸前围一块刺有茨藜花纹的围兜,下身穿青布长裤。妇女衣裤四周镶有花边。节日穿裙子,将长发梳成一把斜绾头上。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喜欢带各式各栏的耳环、项圈、手镯等银饰。水族以大米为主食,次为玉米、大麦、小麦、红薯等。喜食糯米饭、鱼类及烧酒、甜酒,并以此作为祭品和节日招待亲友所必需的食品,房屋建筑多系木质结构,历史上多为“千栏”式楼房,现在平房占多数。
水族热情好客,客人到家要主动打招呼,让坐、送水等。节日期间,客人到家,不论认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待客饮食中以酒为贵,贵客则以杀小猪及鱼招待。猪头、鸡头象征尊贵,所以鸡头要敬给客人,猪头留作饯行席的供祭品。
水族的家庭形式为一夫一妻制的父亲小家庭。二、三百年前,水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婚姻关系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讲求“门当户对”,“婚姻论财”。在封建家长制的束缚下,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郎不迎亲,请几位未婚青年代迎。新娘撑伞步行到男家,不举行仪式。欢宴宾客后,新娘当天或次日即返娘家,一般经过半年后,才到夫家长住。水族的丧俗繁杂,其程序大致分为报丧、入殓、择吉、安葬、立碑、除服等6个阶段。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