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13: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3 11:19
1985年至今一直从事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和贲门癌变机制和防治研究,在食管和贲门癌变早期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系统阐明p53-Rb系统在河南食管癌和贲门癌变多阶段演进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他研究发现:高发区人群存在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多态变体;提出:p53-Rb系统变化和AGT多态改变是食管癌变和高易感性的重要分子机制;创立了IHSS技术,建立了食管癌前病变细胞增生评价指标和定量分析方法。建立了高危人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指标和方法。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食管癌变早期的分子基础,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在学术论文上,已发表中、英文论文和文摘429篇,4部医学专著,其中SCI收录57篇。发表在18种SCI源国际肿瘤相关核心杂志上,其中在“Cancer Research” (IF=7.69)杂志上发表3篇,在“Clin Cancer Res”(IF=5.62)杂志上发表3篇,在“Carcinogenesis”(IF=5.37)杂志上发表8篇。
据SCI统计(2000-2004),主要论文被“Science” “Cancer Research”等65种国际学术刊物引用900次,单篇论文被引用最高次数为113次(Wang LD, et al, Cancer Research,1993),主要论文还被美国“Surgical Pathology”等5部医学专著所引用,其中一部为美国医学教科书。被国际消化病年鉴(1997)收录全文一篇,该年度消化病年鉴共收录食管癌研究相关文献6篇。18次被国际肿瘤学术会议以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香港、台湾等地知名大学特邀作有关食管/贲门癌变机制研究专题报告。被美国Evidence-based Oncology杂志特邀撰写专家评论文章(Evidence-based Oncology,2002,4)。
在获得的奖项方面,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和新泽西癌症研究协会等学术性奖励,一项卫生部三等奖,以及河南省教育厅和卫生厅等14项成果奖;获得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基金访问奖。
他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973等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人事部重点项目、美国NCI项目、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工程项目、河南省医药卫生创新人才工程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
1995年至今已培养研究生68名(博士23名,硕士45名)。担任《临床实验病理杂志》,《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等6部医学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被邀请为“Int J Cancer”“Cancer”“Carcinogenesis”“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等四部杂志评审论文。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津贴),被国家人事部选入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序列,被河南省*授予“河南省优秀省管专家”,被河南省*授予“河南省留学归国人员成就奖”。
2010年8月23日凌晨1点,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在线发表他的新发现:在人类的第10号和第20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了这两个易感基因,即PLCE1(磷脂酶Ce1)和C20orf54(核黄素转运基因),由此形成的科研成果为食管癌高危人群预警和个体化防治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这一发现成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食管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标志着我国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也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一项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