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专题报道怎么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7 20: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13:06
突出创新抓党建 高擎党旗铸辉煌
——玉门市花海镇*典型事迹材料
花海镇*下设14个基层党组织,共有689名党员,建成党员中心户45户,党员先锋岗62个。近年来,花海镇*强化班子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提高了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组织带动能力,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全省村镇建设先进镇、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省发展改革试点镇,酒泉市十强乡镇、酒泉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玉门市比发展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2009年,全镇经济总收入63380万元,社会生产总值667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10元。
建强班子树形象
花海镇现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35个村民小组,3330户农户、13803人,现有耕地近12万亩。在基层组织建设上,花海镇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将党的组织覆盖到全镇每一个层次和角落,通过干部党员作用的发挥,使各行业、各产业、各职业的人群都向组织靠拢,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从而推动全镇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契机,镇*中心组从制度建设入手,坚持每月理论学习制度不变,组织每个班子成员进行调查研究或撰写心得体会,组织讨论学习,不断提高班子领导的*理论水平,夯实*班子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着力加强非公经济党建工作,成立了企业工委,企业中成立了6个党支部,并在各企业设立党小组,对原集体企业解散后具有党员身份的职工,将组织关系介绍到其现工作单位或居住村,实现了党组织的设立和党员管理无一遗漏。在村级班子建设中,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抽调机关干部到村上兼任支部*、副*,加强工作力量,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整体功能。为进一步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了村干部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完善了各项工作责任考核机制,与各村签订了工作责任书,把思想建设、宣传工作、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纳入村级双文明责任书,道路建设、发展集体经济、重点产业建设等重点工作列入一票否决工作进行考核,有效激励各村工作积极性。在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上,通过各种形式,促进党员干部作风转变,激励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带头创业,不断加强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使党员永葆先进本色。全镇45岁以下的村组干部和农民党员均获得了“绿色证书”。在党员队伍建设方面,重视改善党员队伍的知识、年龄结构。在党员发展中积极推行了发展党员公示制,听取群众和社会反映,有效抵制了党员发展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克服和纠正了把关不严、质量不高等问题。对长期在外的流动党员采取定期联系、汇报思想和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协助管理的办法,使流动党员能够正常参加组织生活。
找准路子兴产业
镇*立足当地实际,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聘请专家实地“会诊”, 提出了打造“特色产业大镇、工业经济强镇、区域中心重镇”的发展目标,形成了“抓项目、抓增收、抓新农村、抓城建、抓民生,培养新农民、培育新产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五抓两培一加强”的发展思路,并以“先锋富民”行动为依托,培育壮大先锋群体队伍,在党员的先锋示范带动下,促进了花海经济飞速发展。镇*重视以支部带动专业经济协会,以镇、村或组为单位,以各级组织、企业、大场大户、产业链上的党小组等为核心,把发展相同产业的农户组织起来,进行合理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市场化销售,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全镇“六增一减”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134名农村党员率先扛起调整大旗,种植特色优势产业17000亩,在他们的带动下,在合作社的引导下,全镇发展特色产业67111亩,其中,葡萄从无到有,已经种植3311亩,中药材从3000亩壮大到35000亩,食用瓜从最初种植的1700亩发展到28800亩,产品从最初仅销售至玉门市发展到远销至国外,特色产业的发展让农民每年从特色产业中增加的收入达到4500元以上,为建设1万亩葡萄,3万亩食用瓜,3万亩中药材,10万只肉羊繁育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全镇建成棉花加工厂8家,带动棉花种植基地5万亩。在棉花、食用瓜等协会的组织下,各项产业从规模、布局、品种选择、生产销售都实现了规范化经营,使亩均增收达到2000元以上。合作社党员充分挖掘市场,组织80%以上农产品外销,保障了群众利益;三产发展协会充分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镇区创业和外出务工,使全镇三分之一的群众脱离土地,既繁荣了城镇和市场,同时大大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加强产业链党小组建设,促进产业升级。把全镇60%以上的党员组建在以棉花、葡萄产业为主体,以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生产程序、技术、示范讲座、分类采摘标准掌握、初级产品加工等为重点的产业链党小组上,合理设置党小组,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产业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
绿洲小镇放异彩
花海镇地处玉门市东部,是一个地形、气候相对独特的沙漠绿洲盆地。镇*将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和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载体,通过扩容提质,在建设区域中心小城镇的同时,实施“小城镇、大发展”战略,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先后在镇区建成了中小学、中心卫生院、邻镇村委会、中心汽车站等办公楼18栋,建成商贸、流通服务工程4项,围绕主导产业建成无污染加工企业9个,小型广场2个,配套建设高标准住宅540余户,商业网点440个。街道由原来的一条,发展到目前的“三横三纵”6条,行政、商贸、住宅、工业等功能区初步区划,镇区规模迅速扩张,达到120公顷,居住人口达到4300人。全镇道路、通讯、给排水、供暖、供电等基础设施能够满足目前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和未来十年内城镇发展的需要。镇区主干道完成罩面工程7公里,铺设改造人行道2.2万平方米,架设供暖主管线3.6公里,镇区集中供暖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供水主管线25公里,结合人饮安全工程,配套建成高标准净水厂1个;排污管线14.4公里,镇区全部实现了排污入网;供水、供电、电视、通讯光缆入户率达到100%;电话用户3380户,宽带用户320户。城镇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产业、资金、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已成为外联市场、内牵千家万户的有效载体。2009年以来,共引进资金5.2亿元,建成了加工、建筑、建材、商贸流通项目56个;现有个体工商户729户,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信息产业、流通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镇集中了区域内80%以上的流通和交易活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今年,从事商贸经营活动的外来人员达到3万多人次,市场各类交易额18000余万元,城镇自身吸引资金、人口、信息和各种经营活动的功能不断增强,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